定位精度“精”益求“精”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e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8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人轨后,与在轨的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已经具备在星座覆盖范围内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先区域,后全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谢军总设计师为我们介绍了大致的研制和发射计划
  2000年10月、12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这两颗卫星投入运行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RDSS业务(卫星无线电测定服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的应用面越来越广。但是卫星都是有寿命的,一般来讲是8年。所以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北斗试验系统应用现状,在研制和发射计划中首先安排了GEO卫星,GEO卫星保留了北斗试验系统中的RDSS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功能,并增加了新的RNSS业务。在新发射的GEO卫星投入使用、并成功接替试验系统RDSS(网络管理视频系统)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后,我们再行安排后续的发射IGS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2010年我们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卫星,RDSS业务和短报文通信业务已经成功衔接,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服务。同时,北斗系统也开始了RNSS业务的试验验证工作。
  
  知识链接
  
  卫星导航的定位原理
  通过测量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距离以及确定它们之间的时钟关系,可以明确卫星的位置信息。在已知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之后,地面用户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导航信号就可以解算出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基本的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中国的第8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与在轨的多颗GEO卫星和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在星座覆盖范围内将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
  整个北斗系统的设计策略是先区域后全球。这里的区域系统就是指面向中国区域以及周边地区,而北斗全球系统的目标则是提供面向全球用户的服务。作为区域系统的星座网络设计,我们充分考虑了组网成本、覆盖范围以及用户需求。区域系统星座由5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4颗MEO卫星组成,同时为了提高区域系统鲁棒性,我们将补充两颗IGSO卫星。下一步建设全球系统,我们将采用5颗GEO卫星和多颗非GEO轨道卫星构成的星座。
  知识链接:
  鲁棒性
  鲁棒性是英文robustness的音译,即系统的稳健性。它是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生存的关键特性。比如说,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
  
  定位精度是根本
  
  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组网后就可以实现导航定位功能,但之后还会发射多颗卫星,谢总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个问题。
  从导航卫星星座设计来讲,主要考虑四个因素:覆盖范围、可用性、完好性、连续性。
  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入轨后,从原理上来讲可实现全天24小时对设计区域范围提供连续、稳定服务能力。但是为了提高整个星座的稳健性,我们需要增加一些卫星,这样可使用户在同一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卫星信号,能够更方便地解算出来自己的位置。另外,增加卫星数量对提高终端用户导航定位的精度也是相当有好处的。
  卫星导航的定位精度是导航系统里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定位精度与导航卫星、地面运控、用户终端都有密切关系。从技术上来讲,这几部分都存在着测量误差和时钟误差,而且还有星历误差,大气层、电离层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误差修正得好,用户机的定位精度就高。
  另外,用户机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干扰,这也会影响其定位精度。此外就是卫星星座的几何构型,构型好对提高定位精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北斗系统来说,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整体的设计思路是先区域,后全球。在区域系统里我们设计的定位精度是10米,第8颗导航卫星入轨后,空间段就具备了实现和保证区域系统定位精度的能力。当然,这一能力的实现最后还要和运控系统一块通过测试、验证,特别是通过修正我们的测量误差,把星历误差减小到最小,来保证用户能够实现10米的定位精度。
  那么,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不断发展,北斗系统目前还在建设中,有没有可能通过星上技术的改进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呢?
  谢总师认为,导航定位的精度跟卫星是有直接关系的,通过改进卫星是可以提高定位精度的。目前,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星上测量精度,提高星上原子钟的稳定性,把测量误差、星地误差减到最小。当然,卫星上采取了一些抗干扰技术和兼容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对提高定位精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兼容合作是方向
  
  在第二届中国导航卫星年会上,目前世界上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都在寻求与其它系统兼容的可能性。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会带来哪些好处呢?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之后,可以共同使用吗?
  谢总师表示国际上现有的几大卫星导航系统,在提高自己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能力的同时,一直都在开展各系统间兼容互操作研究,北斗导航系统也充分考虑了兼容互操作的要求。
  兼容互操作将会给用户带来很多好处,因为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收到更多导航卫星的信息,解算自己的位置、速度、时间就更加方便,同时精度也更高。再一个就是各导航系统采用兼容设计后,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空间资源。目前,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制造能接收北斗、GPS和GLONASS系统的接收机了。应该说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达成兼容互操作协议之后,系统间的兼容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他同时希望,用户能够广泛地使用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1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9.0级的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日本,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又一次显示它巨大的神威。  震源位于据日本仙台海岸以东130千米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24米,震中位于北纬38.322°,东经142.369°,发震断裂为向西缓倾的逆断层,其倾角还不到15度。岩石的摩擦系数约为0.75,倾角27度左右的断层最易活动。这次发震断裂的倾角尚不到15度,所以需要更大的应力
期刊
当下,一提到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就会不由地联想到美国的GPS,它几乎成为导航的代名词。GPS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精准的授时服务和发达的应用开发,大大拉近了太空与普通人的距离。  在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上,虽然仍是GPS一家独大,但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俄罗斯在加速恢复、欧洲在积极部署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格罗纳斯”和“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始组网建设。  从200
期刊
天宫一号成功遨游太空之际,在南非开普敦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活动日,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来自全球宇航科学界专家的祝贺和敬意。  10月3日,当刘纪原走向领奖台接受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西奥多·冯·卡门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高度评价刘纪原在国际航天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赞扬他作为中国航天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开拓者和领导人,领导主持了大量在
期刊
9.0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从太空中拍摄了这些高分辨率图片显示了部分被地震破坏的重灾区以及侵袭日本东北海岸的巨大海啸。  3月13日的图片显示了日本仙台市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情况,从照片可以看到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能够看到此时洪水依旧汹涌。美国航宇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在浊流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
期刊
3月20日~26日,国际宇航联合会(以下简称IAF)在巴黎召开春季执行局会议,讨论管理、技术、财务委员会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其间还举办了IAF成立60周年庆典。作为新当选的IAF副主席和IAF成员单位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应邀参加执行局会议和庆典等相关活动。  在IAF执行局会上,袁洁赞扬了IAF在过去60年里为促进世界航天发展、培养航天技术人才
期刊
自50年前首次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已经向外迈出了一大步,而未来10年我们将更进一步。从行星到其他目标,让我们一一数来:  水星:美国航宇局信使号探测器于2010年3月18日抵达。  金星:欧洲空间局的“金星快车”正在轨道上研究金星大气;日本2010年发射的“晓”金星探测器则未进入环金星轨道;俄罗斯预计将会发射一个和法国合作建造的金星探测器“金星-D”,工程师们为它设计了一个可以工作数天的着陆器,它还
期刊
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卫星工程,降水测量卫星工程,风云四号卫星工程以及气象卫星后续工程等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领域,气象信息系统领域,气象专用传感器、气象雷达、气象无人机、探空火箭、自动化智能气象观测系统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期刊
编者按: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纪念日。4月8日~13日,应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的邀请,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和本刊主编周武赴俄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感受了俄罗斯人民对加加林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俄罗斯官方决心续写航天大国的雄心。    举国庆祝加加林飞天50周年    4月的莫斯科正是积雪消融的季节,从踏进俄罗斯国土起,加加林标志性的笑脸几乎陪伴了我们整个行程。
期刊
中星10号发射成功后,作为中国卫星运营国家队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天上资产从9颗卫星增加到10颗卫星。今年中国还将发射4颗通信卫星。  那么,对中国来说,卫星通信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    卫星通信有望再创辉煌    作为卫星应用最早“落地开花”的领域之一,卫星通信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曾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宽
期刊
5月12日下午,在中国科协、中国对外友协和中国宇航学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俄罗斯航天员大队队长尤里·瓦连金诺维奇·隆恰科夫、现役航天员马克西姆。维克托罗维奇·苏拉耶夫、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驻华首席代表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罗金等一行访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尚志副院长接见了俄罗斯代表团,国际业务部代表、载人航天总体部代表和技术专家参加了活动。  尚志向俄方介绍了院概况和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