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宇航联的中国声音-IAF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及2011年春季执行局会议见闻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0日~26日,国际宇航联合会(以下简称IAF)在巴黎召开春季执行局会议,讨论管理、技术、财务委员会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其间还举办了IAF成立60周年庆典。作为新当选的IAF副主席和IAF成员单位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应邀参加执行局会议和庆典等相关活动。
  在IAF执行局会上,袁洁赞扬了IAF在过去60年里为促进世界航天发展、培养航天技术人才、建立全球航天知识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了中国与IAF良好的合作关系;介绍了中国航天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建议IAF在深空探测、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轨道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推动国际合作。IAF主席伯纳德-费尔巴赫感谢袁洁出席执行局会议,希望今后与中国航天共同势力推动全球层面的项目合作。
  袁洁认真听取了其他执行局成员关于地区小组、青年资助计划、IAF财务状况、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等情况报告;重点听取了2011年南非国际宇航联大会(以下简称IAC)、2012年意大利IAC、2013年北京IAC主办单位的筹备进展汇报。
  执行局会议召开期间,袁洁与IAF副主席、欧空局局长雅克·多丹、加拿大航天局科技司司长戴维·肯德尔、2011年南非IAC组委会主席皮特·马丁内兹、2012年意大利IAC国际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安东尼奥·莫舍进行了接触交流。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代表马兴瑞理事长就中国宇航学会筹备2013年北京国际宇航联大会情况、推荐李明担任2013年国际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等做了介绍并回答了执行局成员的有关问题。费尔巴赫主席肯定了中国宇航学会的筹备工作。在执行局会议期间,杨俊华秘书长会晤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IAF亚太地区小组主席崔植民。
  为纪念在过去的60年里IAF连接起从事航天事业的人们,回顾60年的太空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2011年3月22日晚IAF举办了60周年庆典。袁洁副总经理、杨俊华秘书长等出席了庆典活动。
  在庆典活动中,袁洁介绍了中国航天在2011年取得的成就,表示中国航天愿意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同时表示,自然资源短缺和地震、海啸等重大灾害频发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应该充分分享数据信息,利用航天技术共同积极应对挑战,接下来的二十年,航天合作将会更加密切、更加广泛。
  3月23日,IAF主席伯纳德费尔巴赫、IAF秘书处主任菲利浦威利肯、副主任托马斯·海伊特会见了袁洁副总经理、杨俊华秘书长等代表团一行,双方就IAF会旗搭载中国航天器、航天国际合作、2013年北京IAC筹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袁洁副总经理、杨俊华秘书长等代表团一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欧洲办事处陪同下还参观了坐落在巴黎东南的OMMIC公司。
其他文献
上海的老城隍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豫园商场。光明小学虽说依傍着豫园商场,但它却是镶嵌在琳琅满目商海里的一个小不点,名不经传。虽然如此,但学校领导却深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事在人为之理,决定闯出一条特色教育之路。这个特色,就是航天科普特色。在上海市宇航学会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学校上下多年的努力创建和精心打造,他们终于在上海教育领域创造出了“四个第一”,即:第一所航天特色学校;在全
期刊
地面体检煞费苦心    天宫一号虽然使用了很多成熟的技术,但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也非常多。单看天宫一号的个头一一长10.4米、直径3.35米,就比以往的飞行器大很多,如何保证它能够成功升空,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并在太空平安地飞行两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科研人员为此煞费苦心,做了大量验证试验。  为了确保天宫一号能够适应太空环境,在奔赴发射场前,科研人员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科学、严格、全面的“体检
期刊
2012年虽然是电影中的地球毁灭之日,不过美国航宇局(NASA)还是打算继续实施自己的火星探索计划。NASA计划在2011年末发射一个大型漫游车到火星表面,用来进一步探究火星上是否曾经存在生命,是否可以供人类居住。这个漫游车名为“好奇”号。    飞行与着陆程序    “好奇”号重850千克,有6个轮子,大小和常见的家用轿车差不多。所以,如果要用常见的伞降方式把它着陆到火星表面,就要携带一套巨大的
期刊
编者按: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世界各国在“地球日”前后相继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本刊结合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特组了以下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在2008年第7期《太空探索》杂志上,发表了《寻找打开地震预报大门的钥匙》一文,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至今,网上点击率颇高。更为惊喜的是,此文于2009年、2011年两度被遴选
期刊
信使号证实水星真有水    尽管暴露在太阳炙热的光芒下,作为太阳系最内侧的行星,微小的水星却很可能是大量冰原的家。  20年前,来自地球的雷达观测显示,在水星极地附近存在一些高反射的小型区域,这意味着冰的存在。如今,于今年3月便开始围绕水星运行的美国航宇局的信使号探测器已经证实,这些位于水星极地附近的、与雷达上的亮斑紧密吻合的陨石坑的底部几乎从未接收过任何太阳光。  在日前于法国南斯市举行的欧洲行
期刊
4月中旬,在纪念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里,曾于2005年10月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五昼夜的中国航天员、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大队长的费俊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为人类探索太空的精神而感动    记者:今年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您作为一名中国航天员,有哪些感想?  费俊龙:今年的4月12
期刊
2011年3月1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9.0级的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日本,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又一次显示它巨大的神威。  震源位于据日本仙台海岸以东130千米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24米,震中位于北纬38.322°,东经142.369°,发震断裂为向西缓倾的逆断层,其倾角还不到15度。岩石的摩擦系数约为0.75,倾角27度左右的断层最易活动。这次发震断裂的倾角尚不到15度,所以需要更大的应力
期刊
当下,一提到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就会不由地联想到美国的GPS,它几乎成为导航的代名词。GPS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精准的授时服务和发达的应用开发,大大拉近了太空与普通人的距离。  在如今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上,虽然仍是GPS一家独大,但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俄罗斯在加速恢复、欧洲在积极部署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格罗纳斯”和“伽利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开始组网建设。  从200
期刊
天宫一号成功遨游太空之际,在南非开普敦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活动日,一位年近八旬的中国老人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来自全球宇航科学界专家的祝贺和敬意。  10月3日,当刘纪原走向领奖台接受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西奥多·冯·卡门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高度评价刘纪原在国际航天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赞扬他作为中国航天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开拓者和领导人,领导主持了大量在
期刊
9.0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从太空中拍摄了这些高分辨率图片显示了部分被地震破坏的重灾区以及侵袭日本东北海岸的巨大海啸。  3月13日的图片显示了日本仙台市北部地区所遭受的破坏情况,从照片可以看到石卷湾、成濑河以及东松岛市的一部分,能够看到此时洪水依旧汹涌。美国航宇局一份官方声明表示,“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农田还是居住区,都已淹没在浊流中。海啸带来的洪水包围了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