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最好的学习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鱼就是鱼”的故事。有条鱼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于是就问好朋友青蛙。青蛙向鱼描述了它看到的东西鸟、奶牛和人。可尽管青蛙描述得很详细,鱼的脑子里还是呈现出了这样一些画面: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乌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每一样东西都离不开鱼的形状。
  其实,幼儿的思维和这条鱼是一样的。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亲身的经验和经历,而绝不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他认识奶牛,最好带他去看、去摸一头真实的奶牛,可能的话还让他挤挤奶,如果我们希望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就必须让他亲手种下种子、浇水施肥、培育它长大、开花和结果。简单的描述,灌输,不仅抽象难懂,甚至可能让孩子局限干已有的认知生出歧义来。因为儿童的教育,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教育,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多样的刺激,孩子的经验越复杂。经历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就越丰富,脑子里所能用于理解和学习新事物的表征就越多,就越能准确地领会新学习的内容,越具有学习的能力。
  这种经验究竟有多重要?看看爱迪生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就知道了。有一次,爱迪生听老师说,母鸡每天孵蛋,蛋就变成了小鸡。爱迪生于是突发奇想地问,我们每天孵蛋,是不是也能把蛋变成小鸡?大家都笑他,但爱迪生的妈妈却理解自己的孩子并鼓励他去尝试。爱迪生拿了蛋,趴在上面,尽管小心翼翼,蛋还是都碎掉了,小鸡自然也没孵出来。但爱迪生却由此明白人不能这样孵蛋,即使要孵,也得想一个不会把蛋压碎的方法。虽然这个过程弄得爱迪生“蛋打鸡飞,可在这其中,他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增加了非常丰富的体验。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是对孩子过分呵护或干涉的父母。他们担心地上太脏而不让孩子爬,那么跟爬有关的对事物位置变化的认识、对于身体感觉变化等的经验孩子便无从获得,他们担心危险而不让孩子登梯上高,于是孩子又失去了体验置身高处的感觉和把握身体平衡的机会:他们担心好好的东西被弄坏而不容许孩子的探索性行为,甚至对孩子的“破坏”大打出手,于是正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一个母亲所说的“把一个未来的爱迪生给打没了!“,他们认为孩子只有看书写字、坐在书房里用功才是学习,殊不知,书本知识的学习需要经验的帮助才能正确地理解。如此这般教育出来的孩子,智商一定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对所有父母的建议是:
  1.给孩子丰富的环境,尤其是多一些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的东西,让孩子的经验丰富起来;
  2.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东西,体验各种各样的身体感觉以及失败成功,痛苦快乐等情绪;
  3.给孩子各种社交的机会,学习和他人相处之道,那是最最重要的人生经验!
其他文献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单纯看作是“塑造孩子”,不承认孩子的问题根子往往是在家长身上,结果当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那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比如很多家长都反映,刚送孩子进幼儿园那会真是名副其实的“艰难之旅”。孩子磨磨蹭蹭,哭哭啼啼,家长软哄硬吓,连拽带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请进教室,孩子仍哭声不止,家长趴在窗外掉泪,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  那么这事责任在谁呢?大多家长都“矛头向外”,有
期刊
礼物1:爱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对一两件玩具礼物的需要。  制作: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当他疲倦或精神萎靡不振时,抱一拖他,这些都是向孩子表达“我爱你”。  礼物2:规则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便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制作:使用严厉的但却是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
期刊
沁彦:  现在是中国的深夜。妈妈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也对着远在英伦求学的你。  窗外,月朗风清。白天刚下过雨,那片空旷的草地里又传来不绝于耳的蛙叫和虫鸣。还记得吗?妈妈多次跟你说过,这是妈妈所喜欢的声音。每次听到这种声音,妈妈心情就特别宁静,总要想起过去下乡时那静静的微风骀荡的原野,那辽阔而又安详的土地;总要怀想那日渐远去的知青岁月。可现在,在这宁静的夜晚,妈妈想的却只有你——远方的我最亲的人。
期刊
翘鼻子女孩阳阳刚满5岁,牢骚已经多得从早到晚也发不完:“幼儿园刚换的美术老师一点也不好,没有陈老师漂亮,教得也没有陈老师好,还很凶。”“奶奶今天烧的鱼香茄子太难吃了。”“什么,假期又去海边?我讨厌那湿湿的被子”……  奶奶送了她一个绰号叫“牢骚大王“——当然,是开玩笑的。不过爸爸妈妈却笑不出来——上着最好的实验幼儿园,每年假期都外出旅游,玩具多得可以开店,全家人都宠着她,可她却老是一副孤愤的表情,
期刊
全世界有很多小朋友都一样喜欢吃炸薯条,不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都一样反对他们吃得太多:”好孩子不能只吃炸薯条!”  可是,为什么呢7你一定会问。炸薯条是土豆做的(有些小朋友把它们叫做马铃薯或者薯仔),土豆是在大米、小麦,玉米之后人类最宝贵的食粮之一。在困难时期,许多人就是靠着吃土豆才活了下来。在法耳茨地区甚至有一个土豆博物馆呢!  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爸爸妈妈反对我每天都屹呢?  答案首先是:不够新
期刊
好的电子学习产品是启发儿童智力的理想工具,是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好的电子学习产品更是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作为享誉全球的电子学习产品制造商,伟易达凭借其深厚的专业功底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潜能。在“个性化生产、服务型,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它将在美国、欧洲以及全球日益兴起的基于
期刊
被动操(0-6月):发展婴儿手脚摆动的协调性及动作舒展性  1.宝宝仰卧父或母轻轻捏住宝宝的两臂随着音乐按节奏向内外,上下伸展幅度不要大但节奏要清晰。  2.以同样的方法舒展双腿,可同方向或相反方向。  3.边做边和宝宝说话用亲切、愉快的情绪引逗宝宝。    响铃操(13—24月):    发展幼儿听觉和视觉的灵敏度  1.父或母手拿尘铃,有节奏地念儿歌吸引孩子寻向铃声。  2.可换成会自动发声的
期刊
如果家长和孩子选择了学琴,琴也买了,孩子学琴的兴趣也调动了,就该上好每一堂课了。为此,有几点注意事项要提醒家长:  ●上课的地点选择在琴房或教室比在家里更合适。因为琴房或教室比较安静,干扰少,有上课的气氛,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自律感,从而达到认真听课的目的。另外,孩子对家里的环境太熟悉了,容易表现得随意和过分放松,不能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降低听课的效果。  ●初次上课前应指导孩子做好准备工作 
期刊
场景A 妈妈很生气:”我还不如那个孩子?叫你回来吃饭,还要他先同意!……以后,我叫你一声,要马上回来!”宝宝喏喏,表情却一副心不在焉。妈妈更生气了“别和那帮小子在一起玩!特别是那个带头的,没安什么好心,在你面前笑眯眯的,背后经常说你坏话。这种家伙你能和他学出什么好来!记住我的话不然,今年一件新玩具也不给你买!”宝宝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头低了下去。  场景B 妈妈拉住宝宝“你回家为什么要他点头
期刊
今年新年的1月号,我们推出了一期《孩子》在线:“孩子说,他要自己来”。结果,以河北赵冰读者为代表的一批家长来电来函中提到的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行为习惯问题在如今的小朋友身上存在很多,能不能继续采用这种“一句话代表一个理念、一个习惯“的方式,来一个行为习惯的系列探讨?  这个建议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在认真研究过可行性之后,我们当即在接下来的3月号中推出了这个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的金句系列——  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