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0-3岁托育机构的需求偏好及支付意愿的回溯研究

来源 :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3岁托育机构主要依靠家长的选择和付费生存,家长的选择和付费对托育机构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山西、河南、内蒙古、浙江等地1322名3-6岁幼儿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回溯研究,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了父母对0-3岁托育机构的需求偏好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父母选择托育机构的各项属性和支付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员资质(3824.88元/月)>课程(952.24元/月)>环境与设施(561.54元/月)>卫生与营养(359.63元/月)>家托距离(147.03元/月);在对托育机构内部质量和家庭便利性等实际问题的考量中,人员资质是父母最看重的外显性属性,课程和托育机构的环境与设施次之,父母相对比较忽略卫生与营养,而家托距离这一现实要素并不是父母选择托育的决定性指标.基于此,促进托育机构规范化发展,提升托育机构内部质量是关键.机构应建立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开展家托共育课程研发;政府应加快完善托育服务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机构的公信度,同时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支持与鼓励,推动托育机构向高质量、普惠性发展.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照搬概念文本、弱化概念延展、缺乏概念联系等现象,影响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针对当前问题,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概念的特点出发,以“降水、水源、水分概念辨析”的教学为例,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辨析相关外延概念、梳理概念知识网络等方面提出地理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以进一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锻炼学生决策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本文以“青江硫酸厂何去何从”为例,阐述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并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本文对20世纪以来所有相当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课程指导文件进行了有关育人价值的质性分析,从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历次演变中梳理总结不同阶段强调的育人价值特点,并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论述小学音乐课程应当承载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要求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探索方向.
体验式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相关环节的设计比较与改进,阐述如何基于儿童道德成长设计和实施体验式学习活动.基于儿童道德成长的体验活动,可以让道德认知从表层走向深层,课程目标从模糊走向聚焦,情感体验从感动走向移情,实现儿童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真实成长.
“双减”政策首次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共同作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两大重任,而省级和地市级的政策是确保减负能否落实的关键.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梳理了28个省89个市共计461份校内减负政策文本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减负类型”二维分析框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权威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象征与劝诫、系统变革工具使用不足;省级层面和地市级层面的校内校外减负政策工具存在同质化现象;校内减负和校外减负政策工具选择之间存在不均衡情况.结合“双减”政策导向,未来省市级选择减负政策
消极参与是当前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存在论视域中,其实质是外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双重脱嵌”使得儿童面临存在状态的稳定性与确定性风险,这种风险催生了儿童的存在性不安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消极情绪体验,激发了其寻求安全、退避参与的本能.教育者要对儿童的消极参与行为保有现象学敏感,积极构建参与能力与责任意识获得之间的意义中介.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致力于帮助儿童自主建构“选择性嵌入”的能力与勇气,既要及时、有效地识别儿童的异质性,尽可能以合理的公共参与活动安排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有序彰显自己的异质性价值;又要适当提
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主体和首要责任方,教师群体对县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治理责任的满意程度,是检验政府工作绩效、揭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一线教师对县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治理责任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总体上对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较满意,对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满意度较低,男性教师在各维度上的满意度均低于女性教师,不同年龄和任教年级教师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教师在体制机制、教育投入、教师队伍等维度上的满意度均存在差异.提升县级政府义务
儿童哲学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就在于其具有“开放性”.但当前儿童哲学的开展仍停驻于“开放性问题”上,导致虚假对话、思维停顿、结果导向的实践困境,从而也遮蔽了儿童哲学“爱智”背后所隐含的“爱人”本旨.因此,儿童哲学还应当深入到对儿童“开放的心灵(Open-mindness)”的关照与培育上来.“开放的心灵”是从儿童本有而来,是儿童理智德性的展现,亦推动了儿童的认知进程,是开展儿童哲学的逻辑起点与实现目标.深化儿童哲学的“开放性”,还需要坚持交还给儿童“质疑”的权力,学会成为“无知的”教师,以及接纳儿
人类聚群而居, 交相往来,“公共事业”由此肇端.诸多事业之中,“教育”为其关键要项.人之异于其他生物种群, 在于人类除了生育、养育之外, 尚有系统之教育, 传承并更新群体生活之“经验”, 族群因之绵延, 文明因之赓续.由此可见, 教育及其治理之义, 既远且宏.推展而言, 非但教育如此, 举凡公共事业, 其宗旨皆求人尽其材, 物适其用, 事得其宜, 群遂其生.古今之论治与求治者, 无不勉焉致力于此.
期刊
本文以三个城市市区和郊区9所学校的1527名小学5、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建构了以学业成绩为因变量,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自变量,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为中介变量的链式路径模型.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成绩具有强烈的直接作用,三个人际关系在两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不论以父母社会地位还是以家庭财富为替代性指标,模型均成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广泛影响提示我们不能仅限于教师职业道德视角去评价教师与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更要从人际关系的阶层差异入手思考教育公平提升策略.关注家校关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