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之美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nze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变主要是指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发生变化而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陶瓷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
  在紫砂艺术里,窑变作为特殊的紫砂艺术和手法,吸引着一批艺人去为之探索。所谓紫砂窑变,是在小小紫砂壶的表面形成氧化和还原不同的气氛,导致紫砂壶器表面生成不同的色彩,赋予古老的紫砂壶耳目一新的感觉。
  紫砂个人风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成分是创作者的个人素养。紫砂陶艺在讲究传统的同时,也讲究个人风格的创新,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艺人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而艺术的风格关键在于要有独特的创造,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就是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紫砂壶的要求。
  “窑变一粒珠壶”(见图1)演绎了对传统造型和窑变技术的领悟:“一粒珠壶”造型古朴、庄重又不乏新意,柔美大气又不失阳刚,造型惹人喜爱。该款型由来已久,造型上的整体性比较严格,要求整器有饱满的力度和整合的视觉观感。这款“窑变一粒珠壶”壶体滚圆状,无颈,流嘴略弯,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为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称“一粒珠壶”,浑圆可喜。“一粒珠壶”如西瓜的壶型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但“一粒珠壶”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然而无论哪种造型,“一粒珠壶”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所谓“茶禅一味”,品茗需要静心、静气,“一粒珠壶”带来的高雅意境能给人一种安详的心情。如果直接在“一粒珠壶”壶体上进行窑变装饰,这样的壶无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窑变壶,想得到融合、协调、与众不同的效果,就必须在壶身右下方留白,进行窑变创作,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达到“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的效果,并且把进行窑变的区域设计成蔓延型,与壶体的竹子装饰紧密结合,一气呵成、仿如天成,恰到好处地将红泥变成草绿色,墨黑中间闪耀着红色的碎星,蓝色或金属色、似与非是。紫砂窑变的色彩在变化中得以升华,形成艺术化,整体布局合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阴阳相补,充分体现出窑变的美感,这也是紫砂窑变壶的价值所在。“窑变一粒珠壶”颜色的丰富多彩、过渡自然,颜色与造型的恰当犹如进入一个色彩的世界,赋予该壶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烧制出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还会起着变化,有可能黄中发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色彩,妙不可言。紫砂窑变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使紫砂壶的颜色从调制逐步向纯天然色彩过渡,为人们的健康饮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每位紫砂艺人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会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必然会在紫砂艺术作品上留下个人的气质、性格、禀赋、艺术趣味的烙印,紫砂艺人的艺术才能和心理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主体对象融合到艺术作品之中。窑变的道路,还需要不断摸索,只有坚持走下去,才不会被岁月淹没在艺术的大潮中,也只有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才能成为经典,让人终究不离不弃。
其他文献
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讲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便是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此诗便是对宜兴紫砂陶的极高赞誉。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短小厚实,为茶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也是收藏家的绝好雅趣。随着历史的进展,紫砂壶已经完全摆脱粗陶器皿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制出一把壶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紫砂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沏茶茗具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艺术兼容性、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创作来源于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 紫砂壶;龙、鼎文化;铺砂  中华文明灿烂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壶为最佳,因功能简单实用备受追捧,冠绝于世,清人李渔《杂说》赞之曰
期刊
坐落在丁蜀镇川埠原江南市场的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弘扬紫砂文化,营造旅游亮点,吸引了众多紫砂艺术爱好者入城创业,推动了我市紫砂产业的发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此题写“产、学、研结合,人、文、艺交融”的贺词,以资鼓励。  方井紫砂文化城经过3年时间的投资创业,已于去年底投入运营。现有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米。设计总投资3亿元,分3期完成整体规划,预计2017年全部竣工。方井紫砂文化城集教育
期刊
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底蕴。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使之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又分两类,一类为圆器,另一类为方器,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圆器,又称圆货,是紫砂壶造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圆器未必浑圆如球,说其圆,是因为其造型主体给人以圆润的质感,因此,圆
期刊
在紫砂创作中,很多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它。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载体,发现与创造艺术,是艺术风格与魅力的体现。  一些转眼即逝的东西,往往令我们难以忘却。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常常能勾起人们强烈的、想要
期刊
紫砂器的形式构成主要表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并以造型为主体,装饰相辅相成的方式,呈现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绝代风华。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酷爱茗饮,茶文化的发展催化了饮茶器皿的更新完善,时至今日,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已成为世人公认的首选茶器,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亦逐步攀升,古人云“壶里乾坤大”,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寓意和精神内涵,是集俱实用和欣赏的艺术臻品,对世人之影响深远。  造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传承数百年,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缺一不可。徒有形式缺少内涵,那便仅仅是器物,而非艺术品;徒有内涵,形式简陋,也就脱离了紫砂壶实用性的本质。“金龟菩提壶”是二者统一结合的产物,高度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 菩提壶;构思;造型;文化寓意  紫砂壶历经明、清时期兴盛传承至今,在历经千年文化的中华文明史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对于文化艺术体系的形成更是显得短暂,但就是在
期刊
宜兴紫砂陶器皿类别丰富、层出不穷,除了耳熟能详的紫砂茗壶外,紫砂花盆、紫砂水缸、紫砂雕塑等器物也是构成绚丽多姿的紫砂艺术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承前启后,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各类紫砂器皿的长足发展。紫砂器皿的造型设计、装饰及文化提炼都需要长期的积累,“缶缘风水尊”(见图1)就是充分融入风水哲学和励志精神,以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为母本,重点进行装饰刻画描述,凝聚了创作者的艺术见解和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五谷丰登壶”创意理念、造型特征及自然风韵的研讨,论证壶艺创作题材可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汲取这一原理。取寓意丰收的稻谷和竹篾编织、农家用来装纳谷物的箩筐进行组合搭配,经艺术提练成为壶的造型,其形态生动,主题表现鲜明,自然风韵清新;内蕴的创意丰富,歌唱丰收,生活气息浓郁,艺术美感强烈。  关键词 五谷丰登壶;创意理念;造型特征;自然风韵  紫砂壶艺的创作素材大多源于自然,壶艺家通过深入
期刊
摘 要 宜兴以紫砂壶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但紫砂壶并非独秀,陶刻陶板画亦有独到之处。陶刻陶板画作为陶瓷艺术作品之一,相较于其他陶刻于紫砂壶、陶瓶上的陶刻作品来说,更具有纯粹的艺术性,它集书画艺术手法与陶刻于一体,在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美的同时,又将传统手工艺以简朴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 陶刻;中国画;太行人家  中国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拥有悠久的制陶史,而陶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