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精气神,荡怀刻绘魂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陶器皿类别丰富、层出不穷,除了耳熟能详的紫砂茗壶外,紫砂花盆、紫砂水缸、紫砂雕塑等器物也是构成绚丽多姿的紫砂艺术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承前启后,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各类紫砂器皿的长足发展。紫砂器皿的造型设计、装饰及文化提炼都需要长期的积累,“缶缘风水尊”(见图1)就是充分融入风水哲学和励志精神,以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为母本,重点进行装饰刻画描述,凝聚了创作者的艺术见解和独特个性,现谈一谈此件作品的创作感悟。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人们最朴实的心愿,因此,风水学实际上就是世人对吉祥美好的追求。人们从各种细节中探究、完善着风水,比如放置一些实物器皿来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缶缘风水尊”顾名思义是以风水学为核心指导原则而创作的,以端庄稳重的长方缶体形态来取“藏风聚气”之意,表现出风水学中的一些原则,引申祝福吉祥的美好心愿。
  “缶缘风水尊”整体呈扁长方形,开口大,口部四侧均折角内收,圆润细腻,饱满而极具张力,转折自然而不显单调刻板,底部四角顺势延伸出四只折角底足,托起整件作品,使之稳而不笨。风水学中讲究的“藏风聚气”其实就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恰到好处的舒适度。在这件“缶缘风水尊”上,其开口藏风,收口聚气,底部四足又留出中间贯通气息的空间,十分注重细节内涵,传递出了美好的夙愿。
  陶刻是紫砂陶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在进行陶刻装饰时,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刀法技术功底,同时应了解泥性,注重文化及姊妹艺术的渗透效果。这件作品是对陶刻技艺的表达与演绎,其丰富的陶刻装饰内容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不仅力求美观精致,更寓意深刻,既有书法文字,也有粉彩国画,两者相映成趣,丰富而雅趣。
  “缶缘风水尊”正面刻徐悲鸿所绘国画作品《愚公移山图》,深浅浓淡均用刻刀表现,线条、造型等在徐悲鸿先生原作的基础上力求完美统一,再现大师风采。在勾勒出线条原型的基础上,又以不同颜色的紫砂泥设色,其难度在于刀刻与泥绘相结合时,在紫砂泥烧制前后颜色会有所变化,而对于泥色的控制,譬如绿泥烧后会变为黄色,而烧制温度高低又会导致不同的色差。因此,为了让作品达到与徐悲鸿原作一致的效果,对各类泥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使图中人物及景色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实现完美的色彩保留或优化。
  “缶缘风水尊”背面刻铭文:“一九四零年徐公悲鸿先生以列子汤问的神话故事中创作了愚公移山图,其画臻于化境,至矣尽矣,为先生生平代表作之一,本着对先生的敬仰与怀念,故特创此紫砂缶缘风水尊,以刀刻泥绘之法摹其大意,以励吾等之志也,德器有至用,道心在唯微。作宝器且福且寿。阳羡野风一飞铭,甲午农历九月二十日。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悲鸿。”该铭文一则作为书法装饰,丰富了作品的视觉艺术美感,另一则表明了创作此尊的人文主线,即表达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思考。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之一,比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而徐悲鸿所作《愚公移山图》则极具现实意义,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他借这个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众志成城的决心和毅力。“缶缘风水尊”以此入作品,进一步表达了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诠释强烈的民族情感,具有奋发励志的意义。
  紫砂器皿的创作讲究形、神、气、态的统一表现,使之不仅仅是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意境强烈的文化载体。创作设计的这件“缶缘风水尊”便呈现出“藏风聚气”的风水特质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力量,作品形态细腻、注重品质,陶刻装饰与色泥彩绘融为一体,不乏技巧与艺术底蕴,具象性与抽象性表达均合理而恰当,整体流露出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和自在洒脱的陶刻与色泥彩绘情怀。
其他文献
因茶而生的紫砂壶是举世公认的饮茶茗具,特殊的材质加上实用功能,使得紫砂壶在饮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能够占据一席地位。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紫砂壶的创作在追求造型所表达的纯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讲究内在生动的人文情感,即文化性。紫砂壶艺传承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支柱便是其对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同时,它又在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关于它的历史、它的创造,始终在一代代制壶人捏塑乾坤的双手中进行着。纵观世间的每一把紫砂壶,无不向人们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就像人有人的气质一样,紫砂壶也有着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表现却并不是单纯地依靠紫砂壶本身来完成的,一方面得益于紫砂陶土天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则更在于制壶艺人天才的构思创造。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紫砂艺人们在保持茗壶原有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融
期刊
一把好的紫砂壶在手里,是会呼吸的,是拥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气韵。比如禅意,犹如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禅意作为一个词,已经不能单独从禅和意两个字分别陈述了,其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和境界。在东方,禅意更多偏于与佛教相关的,可以理解为与佛有关的一种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能使人有所感悟。  禅茶一味,紫砂和禅意总是息息相关,如“心经壶”、“莲花壶”、“僧帽壶”等。在紫砂里,我们庆幸以泥见心,去创
期刊
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讲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便是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此诗便是对宜兴紫砂陶的极高赞誉。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短小厚实,为茶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也是收藏家的绝好雅趣。随着历史的进展,紫砂壶已经完全摆脱粗陶器皿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制出一把壶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紫砂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沏茶茗具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艺术兼容性、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创作来源于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 紫砂壶;龙、鼎文化;铺砂  中华文明灿烂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壶为最佳,因功能简单实用备受追捧,冠绝于世,清人李渔《杂说》赞之曰
期刊
坐落在丁蜀镇川埠原江南市场的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弘扬紫砂文化,营造旅游亮点,吸引了众多紫砂艺术爱好者入城创业,推动了我市紫砂产业的发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此题写“产、学、研结合,人、文、艺交融”的贺词,以资鼓励。  方井紫砂文化城经过3年时间的投资创业,已于去年底投入运营。现有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米。设计总投资3亿元,分3期完成整体规划,预计2017年全部竣工。方井紫砂文化城集教育
期刊
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底蕴。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使之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又分两类,一类为圆器,另一类为方器,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圆器,又称圆货,是紫砂壶造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圆器未必浑圆如球,说其圆,是因为其造型主体给人以圆润的质感,因此,圆
期刊
在紫砂创作中,很多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它。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载体,发现与创造艺术,是艺术风格与魅力的体现。  一些转眼即逝的东西,往往令我们难以忘却。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常常能勾起人们强烈的、想要
期刊
紫砂器的形式构成主要表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并以造型为主体,装饰相辅相成的方式,呈现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绝代风华。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酷爱茗饮,茶文化的发展催化了饮茶器皿的更新完善,时至今日,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已成为世人公认的首选茶器,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亦逐步攀升,古人云“壶里乾坤大”,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寓意和精神内涵,是集俱实用和欣赏的艺术臻品,对世人之影响深远。  造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传承数百年,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缺一不可。徒有形式缺少内涵,那便仅仅是器物,而非艺术品;徒有内涵,形式简陋,也就脱离了紫砂壶实用性的本质。“金龟菩提壶”是二者统一结合的产物,高度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 菩提壶;构思;造型;文化寓意  紫砂壶历经明、清时期兴盛传承至今,在历经千年文化的中华文明史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对于文化艺术体系的形成更是显得短暂,但就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