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深深情几许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器的形式构成主要表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并以造型为主体,装饰相辅相成的方式,呈现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绝代风华。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酷爱茗饮,茶文化的发展催化了饮茶器皿的更新完善,时至今日,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已成为世人公认的首选茶器,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亦逐步攀升,古人云“壶里乾坤大”,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寓意和精神内涵,是集俱实用和欣赏的艺术臻品,对世人之影响深远。
  造型是紫砂壶进行艺术化演绎的主旋律,同时丰富的造型格调亦能承载人们对于文化意境表达的需求。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经过一代代制壶艺人毕智穷工的创造,愈发显得生机勃勃,圆器、方器、筋纹器、花器等造型各抒风流,或温婉、或刚毅、或端庄、或烂漫,虽风格迥异,却别有一番艺术之韵。“菊蕾壶”(见图1)作为传统经典紫砂器型,以含蓄而素雅的审美效果,展示筋纹器造型的绝佳特征,虽为传统形制,却始终不减风采,时至今日依然为众多制壶人所模仿与改进,其繁复而有序的筋纹线,对每一个制壶人来说都是一种高山仰止般的挑战和荣耀。
  紫砂筋纹器的制作成型须经由泥片镶接、压筋纹、依据样板校准、拼接等诸多程序,从而使壶艺个性鲜明、自然协调。“菊蕾壶”是筋纹器中制作难度较大的一种,不但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见,且要均等分配,在流畅自如的线条之间表达对大自然美好的倾诉,表达艺术和人文之美。
  “菊蕾壶”的造型理念源于金秋盛开的菊花,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色泽美艳多样,异常引人注目。中国人爱菊,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流传久远。而将菊花形象融入紫砂壶艺,并表现出独特的工艺之美,也是历代艺人不断尝试和努力的方向,当古朴素雅的五色土遇上热烈缤纷的菊花时,紫砂壶艺自然经典频现。
  此壶以菊花为原型,突出饱满厚实的花瓣特征,整体尤显大气厚重,借物抒景,将金秋收获的气息委婉地予以表现了出来。壶体身形略高,将一朵含苞待放的菊花幻化为高雅素洁的整体形象,配上壶腹锦囊菊瓣装饰,呈现出生动的层次感,每一条筋纹均等分等同、对称协调、起伏一致,厚薄恰到好处,从壶颈部蔓延至壶底中央聚交,稳重端庄又不失灵动秀气,显露出曲线圆润跳跃的视觉动感,壶盖与壶身相对应,筋纹线上下一致,往各方向转动皆可衔接自如,其肌理温润,协调感十足,技艺之高超与严谨可想而知。壶把与壶嘴遥相对望,造型虽简洁,细刻的线条纹络却使之风格凸显,壶钮呈圆珠状,珠圆玉润之际,细小的筋纹无疑更为相得益彰,线条首尾彼此相接,亦将壶钮分成若干等份,从而无论是钮、盖,还是壶身整体,上下均由筋纹构成,风格统一。
  “菊蕾壶”的造型布局均从菊花原型出发,但其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充分运用线条技巧赋予其艺术再造的生命,将花瓣之式样尽情展现于壶中,高贵而素雅,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将稀疏颗粒隐现在柔润的清水泥壶体之中,凸显紫砂壶温顺、淳朴、雅致之美,从而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整壶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菊花,正在蓄势待开,不论是从侧面看还是从俯视面上看此壶,其形象都格外吸引人,一朵朵菊花在金秋绽放,别是一番自然美景。
  秋韵深深情几许,含蓄素雅的“菊蕾壶”通过筋纹造型语言,高度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特色,升华整把壶的人文境界。菊花自古就是中国文人歌咏的对象,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它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典范,代表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崇高的信仰等很多情感,尽管不同的人观赏或品味会得到不同的理解或感悟,毋庸置疑的是,菊花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美好品性的象征,它的美凝固了缤纷、穿透了寒冷、留住了时光,让静谧的秋更添佳韵。秋日登高赏菊自是一种习俗,而品茗之际亦赏读这把“菊蕾壶”,更将是一种修身养性般的享受。
其他文献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相比的中国,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未曾断绝,而又绵延至今。华夏文明以岩画、甲骨文、竹简、绢纸、纸张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辉煌与劫难,用笔墨纸砚记载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文化艺术表现史今文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
期刊
1 砂器的历史溯源  史前陶器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为生活而冶炼、为生存而制作。在众多的陶器之中,有一种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却一直伴随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砂器。说到砂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靓丽,它没有陶瓷的光洁,也不像铁锅、锡壶那样轻便,但是在中国古代,砂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十分发达,煎药用的就是砂陶罐,除此之外还有盛水的陶缸、甑饭的陶甑子、栽
期刊
因茶而生的紫砂壶是举世公认的饮茶茗具,特殊的材质加上实用功能,使得紫砂壶在饮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能够占据一席地位。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紫砂壶的创作在追求造型所表达的纯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讲究内在生动的人文情感,即文化性。紫砂壶艺传承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支柱便是其对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同时,它又在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关于它的历史、它的创造,始终在一代代制壶人捏塑乾坤的双手中进行着。纵观世间的每一把紫砂壶,无不向人们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就像人有人的气质一样,紫砂壶也有着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表现却并不是单纯地依靠紫砂壶本身来完成的,一方面得益于紫砂陶土天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则更在于制壶艺人天才的构思创造。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紫砂艺人们在保持茗壶原有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融
期刊
一把好的紫砂壶在手里,是会呼吸的,是拥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气韵。比如禅意,犹如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禅意作为一个词,已经不能单独从禅和意两个字分别陈述了,其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和境界。在东方,禅意更多偏于与佛教相关的,可以理解为与佛有关的一种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能使人有所感悟。  禅茶一味,紫砂和禅意总是息息相关,如“心经壶”、“莲花壶”、“僧帽壶”等。在紫砂里,我们庆幸以泥见心,去创
期刊
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讲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便是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此诗便是对宜兴紫砂陶的极高赞誉。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短小厚实,为茶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也是收藏家的绝好雅趣。随着历史的进展,紫砂壶已经完全摆脱粗陶器皿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制出一把壶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紫砂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沏茶茗具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艺术兼容性、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创作来源于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 紫砂壶;龙、鼎文化;铺砂  中华文明灿烂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壶为最佳,因功能简单实用备受追捧,冠绝于世,清人李渔《杂说》赞之曰
期刊
坐落在丁蜀镇川埠原江南市场的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弘扬紫砂文化,营造旅游亮点,吸引了众多紫砂艺术爱好者入城创业,推动了我市紫砂产业的发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此题写“产、学、研结合,人、文、艺交融”的贺词,以资鼓励。  方井紫砂文化城经过3年时间的投资创业,已于去年底投入运营。现有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米。设计总投资3亿元,分3期完成整体规划,预计2017年全部竣工。方井紫砂文化城集教育
期刊
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底蕴。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使之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又分两类,一类为圆器,另一类为方器,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圆器,又称圆货,是紫砂壶造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圆器未必浑圆如球,说其圆,是因为其造型主体给人以圆润的质感,因此,圆
期刊
在紫砂创作中,很多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它。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载体,发现与创造艺术,是艺术风格与魅力的体现。  一些转眼即逝的东西,往往令我们难以忘却。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常常能勾起人们强烈的、想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