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学语文教育规律推进课堂改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t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2日—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培训)系列活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羊城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四千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副理事长陆云先生分别致开幕词,广东省教育学会会长李学明先生、常务副会长刘劲予先生、秘书长莫宝光先生、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朱仲庆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陈先云理事长指出,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规律,需要有学理的支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不同文体的教学、单元整组教学、教学评价等,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需要着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活动中,老师们观摩了31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鲜明的展示课。北京师范大学易进、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黑龙江省教研员郑丹、浙江省特级教师余琴分别对观摩课作了深入而精彩的点评。
  一、 观摩课呈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本次活动的观摩课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系列,这些观摩课呈现了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关注。
  1. 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有不少观摩课展现了教师对阅读策略教学的探索,重视让学生习得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如,杨坤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引导学生借助文前导读中对严监生背景的介绍及课文开头部分透露的信息,对下文进行大胆而又合理的预测,然后在后续的阅读中检验自己的预测;杨舸老师《将相和》一课,让学生学习运用“联读”的方法,将课内外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些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准确地解读文本。在执教一篇课文前,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而准确的解读,才能设定出符合文本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思路。本次活动中,许多观摩课的执教者在文本解读方面下了功夫,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文本在文体、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比较合理地选取了教学内容。如,骆应华老师《穷人》一课,针对小说文本中人物心理活动丰富、故事发展有悬念的特点,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追问故事的情节,借此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袁淑芹老师《凡卡》一课,紧紧抓住文中对比、反衬、暗示等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容,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凸显整本书的阅读。学生阅读的对象,不应仅仅是教材中一篇篇课文,还应包括整本的著作。活动中,不少执教老师不约而同地由课文的内容生发开去,引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联的整本书。如,尚佩琦、杨坤两位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都引导学生去阅读《儒林外史》一书;刘春霞老师《准时的登陆表演》一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昆虫记》一书;李丽老师《扁鹊治病》一课,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外寓言著作。
  4. 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不能只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讲授内容,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语言实践。本次活动中,许多阅读课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对课文或段落进行朗读;文中许多精彩段落,在学生阅读之后就相机安排了仿写练习。许多表达课都留足了时间,让学生练习口头和书面表达。只有充足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5. 善用图示,梳理思维过程。语文课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維,图示化的方式,则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有益的工具。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运用了图示,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如,冯巍老师《推荐一本书》一课,借助图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概括一本书的关键词,并简要梳理表达的顺序;谭伟老师《记录生活》一课,通过图示,总结该次习作的三条注意事项:有条理、抓特点、表真情;王梁贤老师《鲁滨孙漂流记》一课,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概括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观摩课的教学实际来看,无论是阅读课还是表达课,图示化的方式,都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充分运用范例进行习作指导。本次活动中的大部分习作课,教师都充分发挥了范例的作用,使习作指导更具体、扎实。如,温涛老师《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一课,让学生通过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片段,了解选取“典型事件”的方法,增强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个方面展开描写的意识;张维娜老师《记一次体验活动》一课,以学生习作《“护蛋”》为例,讲解如何有条理地写清一个活动的过程,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7. 注意交际的对象、场合意识。口语表达是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口语交际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明确的对象意识和场合意识,根据对象、场合的变化,选择合适的交际方式。本次活动中,许多口语交际课都安排了相关内容。如,闫柏林老师《自我介绍》一课,让学生关注“自我介绍”是否符合场合的需要,是否有吸引力;刘亚老师《劝说》一课,提示学生在“妻子劝丈夫”“学生劝老师”等不同的情境中,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教学内容,都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观摩课引发的反思
  本次活动中的观摩课在给我们启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得还不够。执教老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流程时,都没有接触上课的学生,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情做了评估,对学生的反应做了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没能根据现场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做出调整。如,有的问题刚提出来,学生就很好地解答了,教师却仍然按照既定计划做重复的指导,表现为“走教案”的模式;当学生的理解或表达与预设不符的时候,教师却没有给出恰当的指导,反而忽略学生的表现。教学内容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课堂教学时也应当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做相应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2.“学生的发展性”体现得还不充分。在课堂中,执教老师们安排的学习任务、提出的问题,都是精心安排的。有时学生毫无困难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这样的课堂并未体现出学生经由教师的指导“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往往没有予以进一步的指导,其实这些学生才应当是被重点关注、指导的对象。通过执教实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才是一堂课中最值得琢磨、最有借鉴价值的部分。
  3. 一堂课容纳的教学目标过多。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样的学习价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就需要对多个学习目标进行取舍。本次活动中,部分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比较大的教学目标,造成每个教学环节都比较潦草,以至每个目标都没有很好地达成。不求全不贪多,才能让教师的指导深入而有成效。
  4. 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本次活动中,无论是阅读课还是表达课,教师都有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识。尤其是表达课,教师往往设计了专门的评价环节。但从教学的实况看,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如,有的教师做出的评价比较泛化,在各种情况下都通用,没有针对学生具体的表现;有的习作课由于安排的内容太满,前面环节所花的时间太多,留给评价环节的时间太少,对学生的评价也就难以具体和深入。
  为期两天半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搭建了小语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示了小语同仁各个层面的思考和努力探索,必将对小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一、 策划,不再是孤军作战  眼看三月将近,室外一片姣好。于是,兴致勃勃地开始与同学们聊起了春天。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细雨开始沾湿衣襟的早春,我们共同爱上了这位近乎让所有人都能为之驻足的春的使者——柳。  当我将这个富含万种柔情的字在写黑板上的时候,我从同学们的眼里看到了喜悦。“柳文化”课程的落地是一拍即合,是众望所归,是合乎时节,契合喜好的。  在一个空气里弥漫着悠悠花香的上午,我们在教室里讨论课程
期刊
有关“语文素养”的话题已经讨论好些年了,照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应再成什么问题。循文明意,既然“素养”前面有了明确的限定词:“语文核心”,那就不能将其泛化为“人的”一般综合素养,而应专指人在语文运用(言语实践)领域所表现的特殊素养。这种素养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言品(包括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和言语境界)。言品就书面语而言,就是文德。立言必讲诚信,表达真情实感;读解务求详勘,明辨精华糟粕。善待
期刊
关于教改、课改之类的话题,丰富多彩,像个万花筒,大家在实践一线,哪个有价值、哪个真正管用,取舍都很自如。但是,作为来自于名校的名师,不能自己懂得取舍就完事了,还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名校、名师都是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产物,也都是学校成功、教师成长互为主体和客体关系发展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名校名师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应认清自己的方位,不断地发展自己,还应不忘自己的担当,为提
期刊
“通俗易懂的民间传说故事,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怎么教学?我以为应当删繁就简——删去理性乏味的内容分析,删去耗时费力的感情朗读,删去依样画葫的写法迁移……删,删,删,删得越光越好,只留下‘讲’,‘讲故事’的‘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讲’。民间传说故事,只有‘传说’起来,意义才会更大。”特级教师虞大明的这段话,真实地道出了他对《牛郎织女》的教学思考。  一、 准确把握文体特点  语文教材有
期刊
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却道出了法根老师语文教学的秘诀。  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先贤老子倡导自然之道,法国哲人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从教育的视角看,就是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揠苗助长,不强求一律,不耽误时机,而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每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先行预习,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必然会由于对课文生疏而四处“碰壁”,从而影响学习新知的积极性。预习过了,对于学新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实教学中,我们的预习却不尽如人意:清晨,老师布置作业:今天,请大家把第7课预习好。学生只把书读一遍,生字读两遍,就算
期刊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前随着乐曲播放奇趣大自然的图片)课前,我们跟随画面走进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海底美丽的珊瑚。  生:我看到了浩瀚的宇宙。  生:我看到了三叶虫化石。  生:我看到了清晨挂满露珠的小草。  师:是啊,大自然多神奇多有趣啊!它召唤着我们去观察,去研究。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不仅美,还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写了一篇
期刊
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讲到第一段“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分析了课文,学生知道了这一段文字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后,我有意引导:“同学们,你们谁可以仿照这一句话,说一说我们镇安的秋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没思考一会儿,就纷纷举手回答。  石芮奇激动地说:“八月,从第一棵玉米叶变黄开始,镇安的秋天就悄悄到来。”  马雨晨接着描绘道:“八月,从第一朵桂花开放开始,镇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日趋成为“学习语用”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在教学中,不乏出现文本的言语密码并未破解,表达方法尚未悟透便让学生匆匆下笔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真正悟得言语妙处之时才宜动笔,水到渠成方能真正习得表达之法。  一、 悟文本主要写作方法,运用强化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备课时应该有强烈的篇章整体意识。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写作的某些特点非常明显,有的甚至在以往
期刊
《聞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