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牌学校的中国风格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dl6123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现代学校发端于欧洲。我国现代学校诞生,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朝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逐步引进西学课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现代学校雏形。我国现代学校从诞生开始就注重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发展,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精通文理的新学人才。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教育在艰难中前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实现了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目标。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学校在学习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思想,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现代品牌学校,丰富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世界教育进入新的变革时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思想的营养,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基于中国教育思想、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教育优秀品牌。北京市第五中学基于“精气神”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文化品牌和教育实践体系,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气魄,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格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品牌学校要继承和发展中国风格的教育哲学思想
  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的思想灵魂,决定着办学者的教育行为。中国特色教育哲学思想的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品牌学校的重要特征。教育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他强调:“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智慧。《礼记·学记》《论语》《大学》等中国古代教育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化民成俗”的社会目的;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提出“愤悱启发”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思结合”的学习策略;在教育组织行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组织策略;在教师素养上,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师品格……这些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了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的教育认识论一般原则,这些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今天,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国当代教育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使其古为今用,有利于丰富世界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有利于破解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
  北京第五中学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学校实践传统,提出了“精气神”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体系。“精气神”这三个字来自中国的古代哲学和医学,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完整而简洁的描述。精,生命之物质结晶,代表了人作为物质形体最佳的状态;气,生命之表现形式,代表了生命体征的活力;神,生命之意念升华,是对人一种至高境界的描述,是精的沉淀、气的升华,是人从内而外的整体精神状态。炼精养气的最终目的就是“存神”,它代表了智慧通达、贤明通神,是人摆脱自然状态,获得智识之后的自我完善。“精气神”三位一体,对一个人而言缺一不可。王阳明认为“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可以说“精”代表物质基础,“气”反映情绪意志,“神”指向气质智慧。五中对“精气神”哲学思想的深刻分析为学校“精气神”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基础。从教育本体论角度,“精气神”体现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从教育价值论角度,“精气神”体现了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从认识论角度,“精气神”关注教育对人的身体、精神和智慧的协调发展,实现相辅相成地和谐发展。“精气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易懂的语言传递了深邃的教育哲学思想,从而更容易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和体现。
  品牌学校要形成中国风格的教育实践
  思想是实践的指针,融汇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必将形成中国风格的教育实践。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所传达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导向。在现代世界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中都能找到这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子。北京五中围绕“精气神”的教育文化内涵,在教育实践中演绎成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导向标准,形成了学校的实践特色。学校提出基于“精气神”理念的学生培养目标、标准、课程和素养。“精气神”学生培养的三个核心品质是自主、合作、创新,这三个品质基于对“精气神”育人目标的演绎发展。北京五中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精气神”学生发展的五个标准是“有兴趣、有理想(目标)、有规划、有毅力、有特色”。“精气神”课程的八个维度是锻炼强健体格、养成劳动习惯、充实生活知能、培养科学基础、陶融公民道德、培养民族文化、启发艺术兴趣、增进国际理解。“精气神”学生的九个核心素养是:健康素养、劳动素养、生活能力、科学素养、人文情怀、艺术素养、公民素养、家国认同、国际理解。三个核心品质、五个标准和八个维度,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精气神”标准,指明了“精气神”的的生命状态,使学校的办学行为具有了鲜明的精神导向和行为特色。“精气神”的学生依靠“精气神”的教师引领。五中的“精气神”教育理念首先起源于教师的“精气神”标准。学校在老校长吴昌顺“精气神”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出了“精气神”教师的三大魅力和五大目标。“精气神”教师三大魅力是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教育魅力。“精气神”教师五大目标是:教师要做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人类灵魂的塑造师、未来事业的引路人。
  三大魅力、五大目标引导五中教师从做人的“精气神”到做教育的“精气神”,实现“精气神”教育对“精气神”学生的引领,形成五中“精气神”教育文化的实践特色。
  品牌学校要培养中国风格的现代人才
  中国的品牌学校应培养学贯中西、具有开放包容精神的优秀学生。正如本文开篇所提,中国现代学校在借鉴西方现代学校基础上建立,因此学习西方、不断国际化是中国现代学校的重要特征。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迸发的教育智慧和优秀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又一理论源泉。在中国现代学校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蔡元培、钱学森、钱钟书等学术泰斗,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家,都是学贯中西、精通文理;我们也发现很多优秀的学校都很好地传承和融合了中西教育思想。北京五中以“精气神”为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品牌,也是在努力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领师生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智慧的现代人才。
  当前,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代。在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继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哲学系统;必须鼓励更多的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融汇中西教育学理论和思想,彰显中国特色办学理念,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现代品牌学校,用中国的故事讲中国的教育,用中国的实践构建中国的教育学体系,使中国教育新的时代逐步走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列。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首先,融合。  一是组织结构的融合,学校由现在六部制改为七部制,把小学部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教育理念的融合。171中学多年倡导的“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和青年湖小学倡导的“不求每个孩子同步发展,但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激扬,相得益彰。  三是思想感情的融合。为了尽快让小学部的干部教师融入一贯制大家庭,我们首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自家人”,中学老师的任
品牌阐释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借鉴《易经》理论,提出“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办学理念。“聚·宽教育”以“聚优专长,宽厚(居)行仁”为育人目标,以“聚学问辩,宽厚资源”为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资源宽厚、贯通聚优,民主宽仁、平等问辩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
编者按:2015年7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实施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修订)》,标志着北京市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是一次历史性的课程变革。  新修订的课程计划突出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取向,重视在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生成课程,并提出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突出课程的多元整合特点,探索解决课程的学科性与综合性的有
我认为,家长教师微信群相对而言是比较严肃的群,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协同教育的平台,并不适合将抢红包游戏引入。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与家长保持适度的距离易获得彼此的尊重  微信群里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互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应与每一位家长保持平等距离,这体现了对每一位家长的尊重。教师对家长的尊重,有利于沟通,有利于达成共识,提高共育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
坐落在有着千年采煤史的百花山脚下的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乡属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22人,教职工24人。史家营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源,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百花山、瑞云寺景区,有柳林水古村落,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梆子剧团以及黄芩茶种植基地、养蜂基地等。史家营中心小学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百花课程”,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随着北京经济的转型,煤炭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学院依托区域内优秀科技教育骨干团队,即12所拥有市级金鹏科技团的学校、24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并积极引进社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整体构建了包括4大项科技类模块的课程体系,为东城区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提升搭设课程活动的平台。  第一模块:东城科技馆科技课程。充分发挥科技馆教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车—船—空模型制作、益智、定格动画、动手玩科学、科技英语、趣味化学、智能控制、
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要求、持续提升教学品质的过程中,教研、教学遇到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帮助教研员和教师破解难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设立30余个项目,以“研究—实践—改进—追踪”为机制开展项目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并及时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研实践。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系列问题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教学和评价质量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根系。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要求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及现实的可行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在课程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多方位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知识掌握得少,要理解传统经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从“四有”好老师到学生的“引路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帮助教师个人找准了角色定位。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继承了清华附中百年来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明德启智,修己树人”为教风,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
在学校特色发展规划中,我校确定了“以课程建设为路径,做润泽生命的教育”发展战略,通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三级课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在多层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凸显学校润泽生命的教育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丰富他们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