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ba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重点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列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以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教学管理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管理上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分数,致使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使用机械式重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次反复进行枯燥的上机操作训练,一味的讲授和演示,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还只满足于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许多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甚至是基础技能缺乏理解和掌握,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应用于学习领域。另外对比过去,目前许多中小学逐渐普及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高中还对学生计算机技能进行了统一的能力检验。而许多大专院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并未发生太多变化,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甚至是教材都完全一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学生对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而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让学生错过了计算机学习的大好时机。
  1.2 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沿用课堂讲授和上机练习并行结合的两步走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课堂与机房的脱离,学生去教室上课兴趣不高,上机兴趣浓厚,但是上机操作目的性不强,实际效果不好。应该注意使用流行的模拟业务、机房演示讨论、案例教学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模式。
  1.3 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校自己组织的期末上机考试为主,部分学生会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这些考试大多分为两大块,即笔试与机试。大部分水平考试主要包括两大题型,即客观题和主观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成绩多以水平类考试为主,对许多学生而言,这些测试简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去探究计算机技术。
  1.4 学生实操水平不高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教学和社会化培训开展的非常多,许多学生通过不长时间的学习后就能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比如OFFICE的编辑操作。但是,由于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教学内容所限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问题,比如报刊的排版很多学生掌握不好。一些学生的操作水平不高,高级操作技巧不能很好掌握。有些学生虽然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不能学以致用。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的改革
  2.1 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内容设置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但是不同专业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也一样。这样设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一些专业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这种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人员应当重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讲授对应的计算机知识,传授适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具体来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合理设置与实习应该把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从这个思路出发去合理的组织编排课程。例如,教师在应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中可以设置操作系统、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设置程序设计、Autocad制图、flash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通过等级测评对选修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2.2 改革教学方法 ①加强实践教学。应针对学生不同的需要大量增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验,合理安排机房上机实操练习。也可增开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选修课,拓展学生计算机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上机实操能力。②应用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人员应采用现代化的案例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实操演示中融入一些基本常识,通过实操演示让学生将知识点融汇贯通,使学生亲身体验解决计算机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③分级教学。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人员更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划分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设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础班等,不同班级所讲课程内容和讲课方式不同,但是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在已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计划。
  2.3 培育健全教师队伍 教师培养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的变化,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时刻关注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定期参加培训,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应积极参加大专院校、社团的学术报告会,加强学术研讨,多与计算机行业各种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夯实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用”字。计算机教师队伍不但应该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还应融入不同专业的教师,更佳的发挥计算机课程作为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10(02).
  [2]李琴.计算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07.
  [3]李永前.换一种思路上信息技术课[J].人民教育,2003(3).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轨道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轨道装备制造企业实验室在保障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助力市场拓展等方面也发挥着
本文通过诠释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来探讨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及途径,旨在推进通识教育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面临一场机遇和挑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解决方向问题,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解决生存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实训基地 综合素质  1 概述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经济和生
许多高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同时财务人员缺乏,业务量增大造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优化现行的报账模式,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培训二级报账人员,提高财务信息的透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房地产行业因此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少数城市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旅游消费支出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
本文具体阐述了“蒙特梭利”教学法在中转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作为中转班主任借鉴“蒙特梭利”教学法开展教学管理的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