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盈溪长好为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小,生活内容也比较单一,加之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接触不到丰富、多彩、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关注不到身边的多样化的生活形态,致使他们的作文中普遍缺乏生活的鲜活与灵动、思想的纯真与清明,作文内容与主题“同質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个性与特色。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写作源泉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写,喜欢写。
  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说”,这就需要解决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那么,我们能让学生有什么话可说呢?
  一、不一样的生活
  不少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太熟悉了,熟悉到已经非常单调、疲乏的地步了,根本不值得一写。我们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真正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人物的生存状态,就会发现,“熟悉的生活有风景”,即使再熟悉的生活中也会有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生活化”写作的触发点。
  (一)平淡的生活有微澜。生活看起来每天都是一样的,但生活中的小小特例、某个意外、某个节日、一次探访等等,都会让我们这一天看起来与平常不同,这些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如一位女生在母亲节的时候给母亲买了一捧花,事前为买什么花有各种的纠结,花买后又想着各种煽情的话语,回家时母亲看到花,来了一句:“你男朋友送给你的?”女儿的反应是:小心肝啊,碎了一地,我哪来的男朋友?
  母亲节给母亲送花,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做的,而母亲的“不解风情”,却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这样有情节、有起伏、有波澜、有主题的故事,如果放到作文中去,一定可以打动老师。
  (二)他人的生活可闯入。你有你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平时像两条平行线,但也会有交叉。不少学生平时并不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住在一起,但他们有很多机会可以闯入到亲人们的生活之中。让学生细心去观察、体验,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例如:有一位学生在《长大》一文中写放暑假,“我从老家来到爸爸妈妈打工的南京,观察到了父亲工作的场景,了解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人好像突然长大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这样的经历,哪怕是为了写作,也可以去体验一下他人的生活。
  (三)单调的生活有哲思。我们要告诉学生,即使生活真的单调到无话可说,那也阻止不了人去思想。只要勤于阅读,善于思考,勇于发现,一些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也可以在自己的笔下呈现。例如:有一位学生在《特想做点疯狂的事》中写到:“有时特想做点疯狂的事。在宿舍楼下镜子上画一个大鬼脸,在食堂的饭里放点辣椒粉,在水龙头里塞个软木塞,在教室里吃个榴莲,把粉笔换成糖,给黑板擦涂点101胶水,给门换个锁……”
  生活太单调,如何写“疯狂”?这位学生平常表现很好,她的生活也很单调,但她的笔下却冒出了这么多疯狂的念头,哪一个不影射了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启示学生,虽然不能去改变生活本身,但至少可以在脑海中改变。只要还能去想,就不愁没东西写,关键是要关注“不一样”的生活。
  二、不曾忘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的地方,或许因为距离太近,常常忘了去写它,如果放远一点看,那儿有童年生活,有儿时的玩伴,有守候的亲人,有流逝的岁月,有忘不掉的美食,有回不去的伤痛等等。这样的地方就是教师启发学生写出生活的最好背景。
  (一)诉说不尽的想念。现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学生离开曾经生活的地方已很普遍,无论是长别,还是暂离,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哪怕当初也许还有很多的不喜欢,但现在却都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成了他们想要去写的地方,只因为那儿有他们最为熟悉的生活。一次,笔者在写作课上以汪曾祺先生写《咸菜慈姑汤》为例,重点给学生读了这一段话:“因为久违,我对慈姑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慈姑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慈姑,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这“慈姑”水乡地区基本上都有,咸菜慈姑汤也曾吃过,但汪先生却煞有其事地把它写入了文章,学生却觉得这有什么好写的,这正应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那句话了。仔细地梳理一下,每个人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熟悉的风物、风土人情等值得去想念,去写作。比如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去写腊月里家家户户院子里、屋檐下随处可见的悬挂着的腌鱼腌肉、灌香肠,那浓浓的年味儿,那满满的富裕与幸福感,一旦进入学生的文章中,就必然带着生活的芳香,充满生活的情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磨灭不掉的痕迹。人无论走到哪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会在其身上留下印记,学生作文中也就不可避免地留有它的痕迹:或许是方言乡音,或许是衣着服饰,或许是观念乡风等等,引导学生细细去写,就会涌现出特有的东西,呈现出固有的本色。有一位学生在《大地的守望者》一文中这样写道:
  爷爷站在田埂上,手搭凉篷,一片麦浪向他涌来,他把草绳水壶薄饼放在田边,然后开始割麦子。他对这块盘弄了几十年的土地再熟悉不过了,他能清楚地知道田边一角住着几窝蚂蚁。他握着那柄镰刀娴熟地割麦子,田里的麦子争着涌向他粗大厚实的掌中,接受生命中与大地分离的洗礼,然后又温柔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诗意的回归。
  这样的文字以富有泥土气息的“割麦子”这一生活场景展现了“爷爷”的形象,“爷爷”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的特征。在学生笔下,“爷爷”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对劳动有执著的热爱,对生活有无尽的满足,他就是一个“大地的守望者”。学生对生命的感触,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把人物放到这片地域上去写的,方法体现出来的,写出了生活的特色,也写出了生活的亮色。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生活,寻找自己生活的印记与成长的痕迹,挖掘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东西,他们就能妙笔生花,写出动人的篇章。
  (三)无处安放的乡愁。有不少学生,属于“候鸟人群”,他们小的时候随父母外出生活,对那个地方很熟悉,很有感情;但因为户口在老家,所以上高中就又回来了,而“老家”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陌生。虽然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这儿,但也不觉得亲切。而他们所熟悉的那个地方,却是实实在在的“外乡”,他们是永远的“外乡人”。哪里才是他们的家乡?哪里才能安放他们的乡愁?这些都是可以值得学生去写想去写的。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回到家乡》: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一个过客的姿态笑看这里的一切,我不明白这是对离开这里还怀有希望,还是接受一个新环境所必经的过程。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刚回来那会儿走到哪儿都会有人问:这是谁家的孩子?人群中总会有人认得,老人会说,这是谁谁的孙女,大叔大婶说,这是谁谁家的丫头。每次,我都尷尬一笑,不管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就一个字:嗯。那时最头疼的就是遇到耳背的老大爷,非得将我老爸名字吼上几声才听得见。如今,却是没什么人问了,我想好的回答方式都无用武之地了呢。
  在她的笔下,还真分不清哪里才是依恋的故乡呢。她与故乡的疏离,所折射的是时代生活大潮,所表达的是自己的落寞,所怀念的是曾经的过往,所感触的是现实的无奈,这些就是可以值得叙写的故事,每一个文字都可以写得很动人,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而有这种生活经历的学生很多,启发和指导他们把这样的生活写出来,可以排解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内心的苦闷与困惑。这是一种开源浚泉的方式,即使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的学生,也会因为长期离家在外求学,而萌生对故乡的种种情愫,勃发出倾诉的欲望,使一颗颗躁动而敏感的年轻灵魂得以安顿、归于平静。
  三、并不陌生的人
  学生的周围生活着很多人,但这些本应熟悉的人,他们有时却很陌生,哪怕是父母、师长、亲朋,他们也怕写,即使写了也写不好。其实我们不必苛求学生去全面了解那些人,引导他们从熟悉的人写起,寻找那些人身上的“可写”之处,“能写”之处,进而写好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每个与我们相连的人物,都不该是陌生人,只要用心关注,他们就是作文中的一个个主角。
  (一)温暖了小小的心房。现在有好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了,他们和祖辈们一起生活,祖辈们必然会给他们很多关爱,这些爱温暖了他们小小的心房,值得叙写的事情、可供触发的情感,应该是很多的。我们要号召学生去做祖辈的发言人、代言人。有一位学生这样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许我成长的环境跟大家不一样吧,作为留守儿童,我整年面对的就只有老师同学外公外婆,所以我的圈子小,事也琐碎,外婆把我从6岁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拉扯到16岁的高中生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对外婆的感激之情是我写作文的一贯主旨。对于我与外婆之间的点点滴滴哪是几篇800字就能说得完的,因为外婆,我有了写作的源泉。”这位学生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写自己熟悉的人物,写感动自己的人物,挖掘生活的“富矿”,集中已有的生活积累写好一个人物,这样的“经验”很有“推广”的价值。
  (二)联系着学生的炽情。学生的身边,总有一些他们不完全熟悉,但却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即使了解不多,但也同样具有写作的意义。在课上,笔者曾结合汪曾祺《金岳霖先生》一文,组织学生研讨这样的话题: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文学院的学生,而金岳霖是教逻辑的老师,两人平时并不太熟,但作为一个大家,作为学生的汪曾祺却又耳闻目睹了先生的许多事迹,他对先生充满了尊敬、崇拜之情,这就使得他有了写作的冲动与素材。他要写金先生,怎么写?只能写他所熟悉的,从他熟悉的角度去选材。无疑,汪曾祺成功了,他的成功给学生的启示是:哪怕是有点陌生的人,也可以写好的,关键是有没有触动自己的情感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懂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之理,进而回归到“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 (《淮南子·缪称训》)的常识中来。
  (三)充盈了生活的天地。生活中许多的陌生人,构成了人们生活的背景,充盈了人们生活的天地,这些人一旦进入文章中,文章的厚度自不待言。丰子恺的《送考》,写了自己送一群小学生去投考中学,所见到的一边是河两岸老百姓热烈的抗旱场面,一边是船舱里孩子埋头备考;作者看了抗旱情景,“不胜感动”,但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我”喊他们快看人与自然的奋斗,他们却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考“我”:孩子们对书本外的生活毫不关注。这就触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课上,笔者让学生思考:作者如果不写这群“陌生人”的抗旱情景,对全文基本上也没什么影响,因为文章主体部分都是在写这群孩子参加考试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一群人物呢?经过研讨,学生明确了,这样写可以为读者展示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启发读者去深入思考:这群孩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参加考试的?学校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对一些“陌生人”的叙写,努力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时代意义。
  四、悸动心灵的事
  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可曾有人走进我们的心里?可曾有人给了我们安慰?可曾有小小的举动悸动我们的心灵?有些人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经常的主角,他的每件事都值得写一遍;有些事虽微小,却牵动着某个人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写不快。生活中有我们在意的人,他身上的事情多,怎么写也写不完;也有些人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过客,但也有些许小事留下痕迹,总要去写。”听了我的一番话,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不一样的神色。接着,我又让学生围绕“悸动我们心灵的事”去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对可以写哪些“悸动我们心灵的事”进行了明确。
  (一)不能忘的那个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死党、闺蜜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她)的参与,此时或者彼此还整天腻在一起,或者已因为各种原因分处两地,但每次写作,首先涌入脑海的就是“那一个人”“那一件事”,这就是值得好好写一写的生活。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回忆他的一位初中同桌女孩,这样的回忆与风月无关,却与青春有关,与成长相连。他写了诸如“疯狂学习的男生背后是一个幸福的女生,疯狂学习的女生背后是一个伤了她的男生”的成长感悟,反思了很多幼稚又疯狂的举动,这样的写作发自内心,顺乎真情,若汩汩而出的清泉永不枯竭。
  (二)不敢忘的那些事。我启发学生:“有时候我们与人只是一面之缘,或点滴之交,但受人的恩惠却不敢相忘。这些人和事,看起来陌生,好像没法写,其实也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围绕这一点,我举了杨绛写“老王”的例子,通过研讨,学生了解了,作者实际上并不非常熟悉所写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她写好“老王”,因为她所选择的四个素材,核心都是一个“送”字。她与“老王”的交集,就是互“送”东西,在“送”中建立起了情谊,在“送”中感知到了人情世态。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意,特别是时代大背景下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命运遭际,作者是念念不忘的。这样一来,一些看上去比较陌生的材料也可能变得熟悉起来,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三)最动人的小痕迹。无论是在阅读课还是写作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去关注生活中那些让人感动的一些小的痕迹,细心关注,细细梳理,这些痕迹都和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相连,都有一段真挚的感情蕴含其中。在我的启发下,有一位学生在题为《穿过那道门》中回忆自己的奶奶,就抓住了一个生活细节——奶奶每年给孙辈们在门上划刀痕看谁长得高,这样的细节表现了成长的快乐、成长的希望,使奶奶的护犊之情、殷切期盼之情,孙辈们对奶奶的依恋之情以及一家人的天伦之乐得到了尽情宣示。学生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痕迹留存,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永存心底,只要我们能够调动起来,激发出来,让他们回想起来,激动起来,他们就能写出美丽鲜活的篇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感觉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少,生活的圈子窄,生活内容枯燥,生活节奏单调吗?有人说,远方的景色走近了,就是自己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放远了,就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他们当下的生活,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呢?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们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并不陌生的人,有值得珍藏的事,有可以回味的情,只要他们懂得思考和发现,明白责任与担当,生活中就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值得去写,作文时就会“有话说”。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作文的生活化生态化生命化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3/02/193)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我初识郭锋是在1997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期间,外表俊朗、言谈优雅、思维严谨的他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他大学毕业后到湖北宜昌工作,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即使当上了校长之后也情系语文。在初中语文教改这片热土上,他收获了丰硕的教学实践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得到过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名家的悉心指导甚至高度肯定。2010年,他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并受聘我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兼职教授。2012年,调
【评析样本】  陈新元.《高中议论文差异化写作教学与质量目标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6  刘中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培育策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  杨添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6  刘佳.《初中微写作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6  成龙.《写作课的教学逻辑》,《语文学习》,2016  吴娟.《概念图支持高中议论文写作构思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降,话题作文凭其宽限的文体要求,顺应了“有话可写”的普适性要求,长期强势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因其文体的模糊性和散文式的阐述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广受诟病。而论述文崇理性,尚思辨,求深度的美学特性正成为新高考作文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如: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关语文教学“道”“器”之争,也即有关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争论,不知因何而起,也不知何时能止。给人的总是一种此中有真味, 欲说又无言的滋味。  近来,重读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有六条基本内容。其中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就是说育人是所有老师的责任,这些老师是不分学科的,育人是所有学科共同来承担的任务。  但是我们中小学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强化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而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李宗刚 :《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原载于《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原文提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许多人接受了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国文课的作文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作家奠定了坚
近几年来,民国作文读物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热门选题,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不少相关系列图书。大致说来,这些作文读物主要包括两大类:(1)民国时期中小学生的作文选,包括当时学生的习作及优秀范文作品。如《民国小学生作文》第一辑、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模范作文》典藏系列1-5册(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中学生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
观察高考作文试题,一直都有“作文要求”,似乎也一直都有“任务驱动”,但是为何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试题)看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大概能说明,在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识里,“作文要求”中的“要求”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所指对象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以往高考试题里的“任务驱动”仍然没有将“任务”完全刚性化。这里请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  (2012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
某高考复习资料将对比修辞(本文所说的“修辞”均指积极修辞即修辞格)纳入复习内容,这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有老师认为:因《考试大纲》(指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同)未将对比修辞纳入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故对比在课程中不是修辞手法,高考复习不应将对比修辞纳入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唯考是从,不应以考定教,不应拘泥于《考试大纲》,因为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