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理解,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门科学,也是最活跃的一门科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
依据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
创造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不仅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也和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课堂上有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来揭示课文的思想内涵和写作特色。在这种环境里,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在不知不觉中启发诱导学生。当学生思维抑制时,运用各种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产生新的刺激点;当过于兴奋紧张时,又让学生舒缓气氛,使教学有节奏地进行。有时又可设置波澜,让学生时而欣赏,时而思考,时而吟诵,时而讨论。眼、耳、脑、口、手有侧重的交替使用。精神有张有弛,气氛有起有伏。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所有潜力、才能和心理结构的各种要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和谐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创造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认为“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的思维。”意思是说文学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教学这些作品时,我们要牢记张先生的教诲“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分析来分析去的,多着眼于训练,少发挥‘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悟’出来。”语文教材的其他文体,如在说明文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议论文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思辨能力,都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途径。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其过程实质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作文训练是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中学作文教学是由小学阶段的仿写,仿中有创而进入独立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学生思维敏捷,细心观察,大胆想象。而创造想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里自由地翱翔。
如:富于创造性地扩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扩展故事情节,充实内容,使情节更加丰满。学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面,使这一情节具体化。通过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的想象极为大胆且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这样的训练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因素,打开了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题目不宜出得过窄、过死,因为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利。教师在选定作文题目时,应选用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发散的文题为好。例如《这事发生在_______》这样的题目,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如这事发生在“学校”、“家庭”、“医院”、“路途中”……一经启发,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抓住他们最熟悉的一点去写。对同一材料的运用,可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从达芬奇的角度,可以写成才之路在于不畏艰苦,持之以恒;从老师的角度,可以写严师出高徒;从绘画的角度可以写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多角度的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由以课堂为中心的“小语文”的学习转变为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大语文”的学习。杨振宁教授在接受“儿童时代”采访时说:“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才是好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正是学生可以充分动手动脑的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发展,自由地创造,任意地发挥,充分地施展才华。
语文比起其他学科来,在激发创造欲,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依据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
创造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不仅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也和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课堂上有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活跃的气氛,学生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来揭示课文的思想内涵和写作特色。在这种环境里,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在不知不觉中启发诱导学生。当学生思维抑制时,运用各种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产生新的刺激点;当过于兴奋紧张时,又让学生舒缓气氛,使教学有节奏地进行。有时又可设置波澜,让学生时而欣赏,时而思考,时而吟诵,时而讨论。眼、耳、脑、口、手有侧重的交替使用。精神有张有弛,气氛有起有伏。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所有潜力、才能和心理结构的各种要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和谐的运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创造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认为“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的思维。”意思是说文学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教学这些作品时,我们要牢记张先生的教诲“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分析来分析去的,多着眼于训练,少发挥‘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悟’出来。”语文教材的其他文体,如在说明文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议论文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思辨能力,都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途径。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其过程实质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作文训练是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中学作文教学是由小学阶段的仿写,仿中有创而进入独立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学生思维敏捷,细心观察,大胆想象。而创造想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里自由地翱翔。
如:富于创造性地扩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扩展故事情节,充实内容,使情节更加丰满。学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面,使这一情节具体化。通过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的想象极为大胆且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这样的训练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因素,打开了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题目不宜出得过窄、过死,因为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利。教师在选定作文题目时,应选用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发散的文题为好。例如《这事发生在_______》这样的题目,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如这事发生在“学校”、“家庭”、“医院”、“路途中”……一经启发,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抓住他们最熟悉的一点去写。对同一材料的运用,可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从达芬奇的角度,可以写成才之路在于不畏艰苦,持之以恒;从老师的角度,可以写严师出高徒;从绘画的角度可以写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多角度的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由以课堂为中心的“小语文”的学习转变为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大语文”的学习。杨振宁教授在接受“儿童时代”采访时说:“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才是好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正是学生可以充分动手动脑的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发展,自由地创造,任意地发挥,充分地施展才华。
语文比起其他学科来,在激发创造欲,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