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隐性知识流流动的速度和效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流的形式和影响隐性知识流流转的主要因素,基于提高教师到教师、学生到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平行流和教师到学生的隐性知识等级流流转的效率提出三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隐性知识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巩永华(1981-),女,山东烟台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翟丹妮(1973-),女,江苏兴化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00112JX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20-0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知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的隐性知识不仅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源泉,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已被普遍认可。
  隐性知识通常指不能或者很难被编码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具有难以转移和分享的垄断特征。[1,2]高校的教学业务流程中伴随着大量规则的以及不规则的隐性知识的流动。目前,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得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不少学者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即隐性知识有效传递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诸如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导师制、实施精品课程培训、创建实践教学模式等途径。[3-5]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通过何种途径使得老师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学生。其实,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创新力的老师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转移方向除了老师向学生转移,还包括教师之间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方法和心得经验的转移,学生之间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转移。但是,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影响着这些隐性知识流流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研究将在分析高校隐性知识流的形式、隐性知识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基于隐性知识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隐性知识流的形式
  所谓隐性知识流,是指隐性知识传递过程中从知识源到知识接收者之间发生的知识转移。它由三个组成要素构成:知识源、知识接收者和知识传递通道。高校中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流。
  按照高校中知识流参与主体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知识流可分为平行流和等级流。
  1.平行流(Lateral flows)
  知识源和知识接收者在高校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同,如从一个教师(学生)到另一个教师(学生)的知识流。
  2.等级流(Hierarchical flows)
  知识源与知识接收者在高校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不同,如从教师到学生或从学生到教师的知识流。
  在所有的平行流和等级流中,从教师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学生的知识流尤为重要。
  二、影响高校隐性知识流的主要因素
  大学同其他组织一样,对管理显性知识拥有丰富的经验,管理隐性知识拥有的经验却较少。这除了因为隐性知识难以被格式化、难以与他人交流共享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隐性知识载体和载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将从知识源、知识接受者和载体所处的环境等角度分析高校隐性知识传递、转化、共享的影响因素。
  1.来自于隐性知识载体的障碍
  知识的流动需要知识载体。离开了载体,知识流就不存在了。首先,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具有私有性和垄断性倾向。由于知识往往被认为是个人的资源和财富,能给个人带来竞争上的优势地位和利益,所以高校教师不希望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轻易地被别人掌握。其次,高校教师间的不信任通常会导致对隐性知识的保护行为。再次,教师作为隐性知识载体,在隐性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能力有差异。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忽视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之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使得知识载体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向知识接收方解释,影响高校隐性知识的流动。
  2.来自于隐性知识自身属性的障碍
  知识自身具有的“隐性”特征为知识的传承、传递增加了难度。隐性知识存在于隐性知识拥有者的潜在素质中,是特定情境下教师作出的直觉反应,不易用语言表达,只有置身当时的情景之中才能体会和领悟得到。因此,很难将隐性知识通过编码将其规范化并收集和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固有的难言性、默示性、隐晦性、复杂性、意会性、情景依赖性等属性使得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隐性知识流动的流量、流动效果及效率较低,为其被隐性知识者垄断提供了客观条件。
  3.来自于知识接收者的障碍
  高校教师在知识基础、专业背景、个性性格、思维方式和接受天赋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对隐性知识的接受和转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逻辑思维强的教师对于显性知识更容易领悟和接受;形象思维强的教师则对隐性知识更容易领会和接受。高校教师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忽视或者排斥他人的隐性知识,形成阻碍学习和交流的戒备性思维方式,[6]增加隐性知识流转的困难。
  4.知识共享的环境影响因素
  高校隐性知识流本质是将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公开化、公有化。要促进隐性知识流的流动,激励机制是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完善的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和共享奖励机制将很难降低隐性知识的粘性。隐性知识粘性越大就会越阻碍知识流的流动。   三、基于隐性知识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实质上是高校隐性知识流高效率、有效果的流转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知识流有效流动的途径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面将从提高教师到教师、教师到学生、学生到学生三种隐性知识流流转途径的角度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高校知识地图
  要加强隐性知识从知识拥有者到知识接收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流动,首先需要给予知识传承者以相应的经济利益和荣誉称号等精神上的激励,激发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分享知识的意愿、动力,促进隐性知识平行流的流动。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师和学生不愿意透露或不可言明的知识提取并储存下来,建立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知识库,有效地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行规范化管理。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拥有者还是隐性知识的接收者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和查询。通过知识库平台促进隐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有序流通,提高隐性知识的利用率。
  2.建立隐性知识推送平台
  首先建立学习型组织制度,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高校隐性知识收集、流动。其次,以现有的知识库为基础,建设具有知识拉取和知识推送功能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最佳实践数据库。即,教师和学生通过输入特定要求能够从知识库中检索出需要的知识。此外,隐性知识推送平台还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把相关知识主动推送给他们。
  3.增加学生实践性知识教育
  隐性知识流的流动具有情境依赖性。很多时候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境才能领会和理解。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应创造、增加隐性知识传承的实践性活动的环境和制度,发挥身教在隐性知识流转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在本科生中深化“导师制”教学方式。导师制下的学生除了课堂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接触之外,课下跟老师的接触机会更多,而且交流环境更轻松,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自由地交谈,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促进隐性知识流从教师到学生的流动。二是以项目或竞赛为纽带形成“临时导师制”。通过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参加一些项目和竞赛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背景下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达到既积累知识又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四、结论
  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先进性,是人类认知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着人类的创造性表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提高隐性知识流流动的效率。本文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流的形式以及影响隐性知识流流转的因素,提出在高校隐性知识平行流和等级流中从教师到教师、教师到学生、学生到学生三种知识流最为重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高效知识地图以及建立隐性知识推送平台可以有效改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隐性知识平行流的流动速度和效果。通过实践性教育可以消除来自于隐性知识自身属性的障碍。“导师制”和以项目、竞赛为纽带形成的“临时导师制”可有效改善从教师到学生的隐性知识等级流的流动。
  参考文献:
  [1]Goodman C P.The Tacit Dimension[J].Polanyiana,2003,2(1):133-157.
  [2]蔡珍红.知识位势、隐性知识分享与科研团队激励[J].科研管理,2012,33(4):108-115.
  [3]刘国豪.基于隐性知识培育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2-45.
  [4]周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性知识传承[J].中国高教研究,2010,(2):994-995.
  [5]赵修文,李一鸣.高校导师制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00-1704.
  [6]胡泽平,施琴芬.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80-85.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
期刊
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中的一篇,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其中德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对其德育思想的系统阐述,具有巨大的现
从内涵层面来看,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为考虑,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并且同教学内容存在关联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研
期刊
近些年来,教师资源不断走向年轻化,培养语文专家型教师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语文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概念界定、差异比较,提出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差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尤其注重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课内阅读。因为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是靠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
《绿化树》是当代作家张贤亮描写知识分子曲折历史命运的力作。小说成功塑造了“右派分子”章永瞵这个典型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饥饿与艰辛”中不甘心“精神堕落”,去追
有两道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公式,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开列的:“散文=安排得最好的语词,诗=安排得最好最好的语词。”一切文章都靠“安排”,难怪冰心说写作像“堆积木”,贾平
概述rn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以前作为信息通讯主力军的固定电话通讯方式正逐渐被更多,更新的通讯方式替代,如移动电话,IP电话等,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
任务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一个分支.这种教学方法注重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自主学习这一基本目标.任务单的制作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