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这项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上,精美的课件异彩纷呈,音频、视频、动画、图片齐上阵,宛如一件艺术珍品。这节公开课也因为有了新技术“整合”的优势而上了“档次”。不知不觉中,伴随着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步伐,多媒体从公开课教学时才能一睹芳容的“奢侈品”逐渐进入日常课。
其实,在日常课上要发挥出信息技术“常规武器”的作用,关键不在于技术水平的高超,而在于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合理。如果在不需要技术的时候引入了技术,反而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只要合适,就可以使用;只要有利于优化教学,就应该使用。我们要找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点”,避免“不用就落伍”、“用了效果又不好”的两难境地,千万别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部分教师“幸福的烦恼”。
多媒体要辅助教学的重、难点
任何一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考量标准。在这个教学的核心问题上,有了多媒体的大力辅助,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认识时、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把认识钟面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十分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游戏的名称叫“跳跳棋”。教师把棋盘设计成与钟面一致的圆形。根据游戏的规则,学生分两组游戏。通过走棋,学生分清了“大格”和“小格”,认识了棋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棋盘变成钟面,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兴趣盎然、准确高效地认识了钟面。多媒体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呈现为发现,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要展示操作的“要点”
操作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寻找方法,在操作中领悟原理。然而,如何指明操作的要点?如何指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这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否则操作就会变成一种主观的判断,成为一种课堂“娱乐活动”,丢失或降低通过操作得出结论的可信度。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纸片的周长。有的学生用课前准备的细绳绕圆纸片一周,再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有的学生把圆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圆纸片的周长;也有的学生用可弯曲的尺直接量出圆纸片的周长。学生在活动时认真有序,也很投入。但是,当教师要求各组汇报“圆纸片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时,意外发生了。大多数小组的答案是2多一些,少数答案接近或达到3。这是无法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的。怎么办?多媒体课件就发挥其作用了。课件中把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动画进行演示,指出操作的“要点”是:滚动之前要在纸片边缘做一个记号,滚动时既不能原地转动又不能滑动。同时,对绕线测量法也做动画演示,提示学生在绕和量的时候细绳要不紧不松,减少误差。学生在二次操作活动后,得出的数据就相对比较接近正确数据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自然水到渠成。
多媒体要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
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总是事先制作好课件或者使用教材配套的光盘。这是一种对课堂、对教学的充分预设。然而,课堂是富于变化的、是动态呈现的,再充分的预设也不能预测到课堂教学的全部。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课堂生成与预设总会有一些偏差。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但一定要使它“为我所用”。教与学是课堂的中心,技术必须为这一中心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不能过度预设,不能拘泥于预设,如果多媒体限制或者制约了课堂生成,反倒成了“麻烦制造者”了。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给课堂适当留白,使课堂生成更充分,使预设对生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选择和利用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技术,不要把课件做“死”了,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可控制、可调整。巧妙地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这应成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理性选择。
多媒体要成为探索的“支撑点”
有人认为,多媒体课件里的动画影像、声光效果、多彩画面等能使课堂生动,能刺激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这当然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肤浅了。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我们在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的时候,多媒体能发挥独特的辅助作用。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复习课中,回答“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列举法、扩大大数法、短除法。
教师追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生:像这样的两个连续偶数可以用它们的积除以2求出最小公倍数。
师(故作惊讶状):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相乘时多乘了个2。
多媒体出示:8=4×2,10=5×2(“2”的颜色设为红色)。
师:如果不是连续偶数还有这种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生:比如15和20,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除以5,因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5。
多媒体出示:15=3×5,20=4×5(“5”的颜色设为红色)。
师(欣喜地):好得很!谁能概括一下这个结论?
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它们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复述后,多媒体出示:X=a×c,Y=b×c(“c”的颜色设为红色)。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步步追问,学生积极探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特别是多媒体出示的三组式子,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把重要数据和字母设为红色,更为学生的归纳提供了“攀登的梯子”,呈现了在这节复习课上通常被掩盖的精彩。
回归日常教学,我们的听众仅仅是学生而已,我们所应考虑的也仅仅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让孩子们学到最多的知识。谁会在日常备课过程中不断考虑教育同行们的评价呢?借用一句歌词:“就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让信息技术从公开课上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课上的“常规武器”,更需要我们的课堂不能一味地赶时髦、追潮流,而应脚踏实地,立足现实。哪怕是一种质朴的使用,也是真实可爱的,也是奏效可行的。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其实,在日常课上要发挥出信息技术“常规武器”的作用,关键不在于技术水平的高超,而在于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合理。如果在不需要技术的时候引入了技术,反而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只要合适,就可以使用;只要有利于优化教学,就应该使用。我们要找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点”,避免“不用就落伍”、“用了效果又不好”的两难境地,千万别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部分教师“幸福的烦恼”。
多媒体要辅助教学的重、难点
任何一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考量标准。在这个教学的核心问题上,有了多媒体的大力辅助,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认识时、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把认识钟面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十分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游戏的名称叫“跳跳棋”。教师把棋盘设计成与钟面一致的圆形。根据游戏的规则,学生分两组游戏。通过走棋,学生分清了“大格”和“小格”,认识了棋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又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棋盘变成钟面,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兴趣盎然、准确高效地认识了钟面。多媒体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呈现为发现,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要展示操作的“要点”
操作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寻找方法,在操作中领悟原理。然而,如何指明操作的要点?如何指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这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否则操作就会变成一种主观的判断,成为一种课堂“娱乐活动”,丢失或降低通过操作得出结论的可信度。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纸片的周长。有的学生用课前准备的细绳绕圆纸片一周,再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有的学生把圆纸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圆纸片的周长;也有的学生用可弯曲的尺直接量出圆纸片的周长。学生在活动时认真有序,也很投入。但是,当教师要求各组汇报“圆纸片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时,意外发生了。大多数小组的答案是2多一些,少数答案接近或达到3。这是无法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的。怎么办?多媒体课件就发挥其作用了。课件中把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动画进行演示,指出操作的“要点”是:滚动之前要在纸片边缘做一个记号,滚动时既不能原地转动又不能滑动。同时,对绕线测量法也做动画演示,提示学生在绕和量的时候细绳要不紧不松,减少误差。学生在二次操作活动后,得出的数据就相对比较接近正确数据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自然水到渠成。
多媒体要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
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总是事先制作好课件或者使用教材配套的光盘。这是一种对课堂、对教学的充分预设。然而,课堂是富于变化的、是动态呈现的,再充分的预设也不能预测到课堂教学的全部。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课堂生成与预设总会有一些偏差。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但一定要使它“为我所用”。教与学是课堂的中心,技术必须为这一中心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不能过度预设,不能拘泥于预设,如果多媒体限制或者制约了课堂生成,反倒成了“麻烦制造者”了。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给课堂适当留白,使课堂生成更充分,使预设对生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选择和利用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技术,不要把课件做“死”了,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可控制、可调整。巧妙地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这应成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理性选择。
多媒体要成为探索的“支撑点”
有人认为,多媒体课件里的动画影像、声光效果、多彩画面等能使课堂生动,能刺激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这当然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肤浅了。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我们在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的时候,多媒体能发挥独特的辅助作用。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复习课中,回答“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这个问题时,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列举法、扩大大数法、短除法。
教师追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生:像这样的两个连续偶数可以用它们的积除以2求出最小公倍数。
师(故作惊讶状):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相乘时多乘了个2。
多媒体出示:8=4×2,10=5×2(“2”的颜色设为红色)。
师:如果不是连续偶数还有这种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生:比如15和20,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除以5,因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5。
多媒体出示:15=3×5,20=4×5(“5”的颜色设为红色)。
师(欣喜地):好得很!谁能概括一下这个结论?
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它们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复述后,多媒体出示:X=a×c,Y=b×c(“c”的颜色设为红色)。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步步追问,学生积极探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特别是多媒体出示的三组式子,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把重要数据和字母设为红色,更为学生的归纳提供了“攀登的梯子”,呈现了在这节复习课上通常被掩盖的精彩。
回归日常教学,我们的听众仅仅是学生而已,我们所应考虑的也仅仅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让孩子们学到最多的知识。谁会在日常备课过程中不断考虑教育同行们的评价呢?借用一句歌词:“就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让信息技术从公开课上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课上的“常规武器”,更需要我们的课堂不能一味地赶时髦、追潮流,而应脚踏实地,立足现实。哪怕是一种质朴的使用,也是真实可爱的,也是奏效可行的。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