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核心 提高德育实效性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 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即“学生的社会生活”,强调课程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一是凸显本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其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不同;二是与课程定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避免了两课相加或“两张皮”的歧义发生。课程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形成良好品德。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 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这个内容框架的构建,遵循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学习内容基本是沿着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思路展开。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把“我”改为“我们”,更加强调了群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更反映品德与社会课的特色。把“家乡(社区)”简化为“社区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所示的社区概念,是自己居住的范围内的生活区域,即他们周边的社会。把“我是中国人”改为“我们的国家”,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走近世界”改为“我们共同的世界”,意在使品德与社会课不脱离全球视野。
  ■ 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同时增加的还有: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生活;网络安全、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文明上网;有关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尊重他人权利;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内容。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改为“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对课程内容的内涵,参与课标修订的高峡老师概括为四点:德育为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一代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育人为本。这是教育功能的本源体现。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雖不同于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但它同样重视知识学习。
  ■ 实施建议更加详细与可操作
  在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中,课标给出了相当细致的建议:“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这不仅点明适用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教学活动方式,也提示教师要关注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价值,在教学中有效使用这些活动方式,将这些活动方式运用到位。课标教学建议部分突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使“回归生活”的理念更为扎实。
其他文献
为了解中医论文摘要的质量现状,通过浏览近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发现存在不值一哂、不符文意、不合逻辑、不得要领、不守规则等5大类瑕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主要原因,认
办班缘起和宗旨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方向优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如何关注和引导那些有志趣和潜能从事社科方向学习的学生,使他们的志趣和专业素养在这一阶段不断明朗、稳定和强化,从而为他们在未来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一
《学术出版的最佳实践:ISMTE首届亚洲会议综述(Ⅰ)》介绍了ISMTE新加坡会议的出版伦理道德、开放获取、出版数据监测等3个会议议题;本文针对此次会议的其余诸如行业协会资源
根据编辑《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实践,总结出经验和体会——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学与做,即学专业知识,学编辑规范,做合格编辑。 According to the compilation of “China
北京师大二附中作为北师大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始终以教改创新为己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创办过三届文科实验班,率先获得市教委批准和国家教育部的认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文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对那些文化底蕴丰厚、兼通人文与社会科学、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文科人才的需求激增。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必须着眼于这一大背景,着手进行改革。然而,从我国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看,课程设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建设,但令人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已经成为一股时代的大潮,涌入了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现代人的学习方式。现在,人们只要有相关的设备,便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老师、书本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获取信息的便捷,以及信息本身的泛滥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从记忆型教育转变为信息型教育,即让学生从记忆信息为主转向对信息的应用和创
■ 新教师案例一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两个班的成绩基本上在我预料之中,平时考不好的,这次照旧;平时还不错的,这次也是照旧。本来我就不赞成以成绩论英雄,所以也没怎么太训斥,只是对课堂常规做了新要求,并且针对试卷中计算错误率比较高的问题,告诉孩子们要开始抓作业了。  可是在忙碌的一天就要结束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位不知该如何描述的家长。其实以前她的孩子还是一直不错的,但这次却考了班级倒数。在孩子开始出现
初接手潇所在的班级,原班主任告诉我,潇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潇的父母和别人聊天时曾经说过:“不要强迫孩子读书,孩子的成绩好了,占便宜的是老师!”“呵呵!”我一笑了之,以为老师和家长有什么误会呢。一次,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告诉我:“潇妈妈说,孩子分数高,老师奖金就高,没必要拼命为老师挣奖金!”还说:“我的孩子读书不读书都一样,我自己没读过几天书,现在照样不差钱!”原来,潇的爸爸是个包工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特征。将原来的6条“课程基本理念”精简为3条。强调了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明确指出了课程目标表述的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删除了一些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一是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世界地理认识大洲部分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