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课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非常关键。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目的何在?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地理教学?本篇,笔者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学地理;资源合理利用;方法
地理是一门融记忆与理解于一身的学科类别,其实,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就已经与地理结下不解之缘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地理,较之小学部分有了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能学好地理的学生都是智力聪明的学生,这就为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提供了“理所当然”的借口。特别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在高中阶段地理被分为文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也没取得多大的提升。这说明学生地理成绩不高是多方面原因做就的,这里边既有学生自我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的因素,只要这两方面得以改进,学好地理就决不再是难事。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地理课程教的更好一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其中既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面,获取较高的成绩以满足升学等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地理课程的讲授,学生能够对祖国的山河大川、风景名胜、物产资源等方方面面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能够了解我国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并对之产生一定的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资源保护意识,从而为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都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那么中学阶段,中学生正是其处于叛逆期,此时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很多事情也没有准确的定位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灌输,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的对我国各种资源利用现状有自觉的认知。从而激发其自觉保护的意念。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保护意识呢?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一、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自觉保护和关注资源利用现状的意识
地理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关爱地球、呵护地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说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呢?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洋流运动等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气象局根据气温和大气运动相关讯息判断出气温骤减,这就会提醒我们出门需要添加衣服;地震局根据地壳运动情况,告知我们关于是否有地震的讯息,提醒我们是否加以防范……这一些都与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紧紧相关。因此,在地理学科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举例阐释的方式,讲解资源利用情况,可以通过PPT展示目前我国各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等问题)等实况,使得学生能够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资源利用和我们资源目前储备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正确观念得以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心态才能得以确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具体行动才能得以开展。
二、与时俱进,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资源利用实况
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能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且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引导为主,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关联到资源的利用现状这一部分的授课,教师更要加倍注意,要以合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资源利用现状,从而使得学生养成关注资源利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授水资源利用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云南等地缺水实况以视频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水浪费、工厂排污等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在课上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教师上课放映的视频或者图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念。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最后做出针对性讲解和评价。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资源保护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班级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资源的兴趣,增强对地理课程的关注度。这种授课方式在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以实际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资源利用的关注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环节,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而自身并不予以反馈和呼应,那么这堂课必然不能称之为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掌握程度,选择恰当的时机,每周或者每两周开设一次活动实践课,让学生走上讲台,阐发自己的观点或者是专门讲述自己对于资源利用的看法及其观察,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讲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搜集资料、准备课件,给学生留出讲课的专门时间,而教师可作为学生观众中的一员,在学生讲课完成后进行提问或者点评。比如说教师可以就矿产资源的利用这个话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准备课件,上课的时候向同学讲述个人观点或者进行个人授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于所讲课程的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授课方式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此外,游戏设置、情景模拟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在地地理教学中也是很实用的教学方法。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和认知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学好地理我们既可以了解祖国的山河大川、也可以对大气、河流、地壳等知识有相对清晰的把握,学习地理的关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发我们保护地球、关爱生态的自觉意识,地球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只要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以延长人类生存年限,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问题,但光靠专家学者的呼吁是不能完全实现的,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加以呵护,而教学正是这种正能量传递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力图使学生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中学地理;资源合理利用;方法
地理是一门融记忆与理解于一身的学科类别,其实,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就已经与地理结下不解之缘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地理,较之小学部分有了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能学好地理的学生都是智力聪明的学生,这就为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提供了“理所当然”的借口。特别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在高中阶段地理被分为文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也没取得多大的提升。这说明学生地理成绩不高是多方面原因做就的,这里边既有学生自我认知度不高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的因素,只要这两方面得以改进,学好地理就决不再是难事。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地理课程教的更好一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其中既包括提升自己的知识面,获取较高的成绩以满足升学等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地理课程的讲授,学生能够对祖国的山河大川、风景名胜、物产资源等方方面面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能够了解我国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并对之产生一定的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资源保护意识,从而为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都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那么中学阶段,中学生正是其处于叛逆期,此时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很多事情也没有准确的定位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灌输,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的对我国各种资源利用现状有自觉的认知。从而激发其自觉保护的意念。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保护意识呢?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有所裨益。
一、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自觉保护和关注资源利用现状的意识
地理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关爱地球、呵护地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我们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说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呢?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洋流运动等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气象局根据气温和大气运动相关讯息判断出气温骤减,这就会提醒我们出门需要添加衣服;地震局根据地壳运动情况,告知我们关于是否有地震的讯息,提醒我们是否加以防范……这一些都与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紧紧相关。因此,在地理学科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举例阐释的方式,讲解资源利用情况,可以通过PPT展示目前我国各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等问题)等实况,使得学生能够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资源利用和我们资源目前储备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正确观念得以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心态才能得以确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具体行动才能得以开展。
二、与时俱进,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资源利用实况
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能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且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引导为主,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关联到资源的利用现状这一部分的授课,教师更要加倍注意,要以合理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资源利用现状,从而使得学生养成关注资源利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授水资源利用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云南等地缺水实况以视频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水浪费、工厂排污等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在课上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教师上课放映的视频或者图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念。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最后做出针对性讲解和评价。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资源保护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班级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资源的兴趣,增强对地理课程的关注度。这种授课方式在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以实际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资源利用的关注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环节,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而自身并不予以反馈和呼应,那么这堂课必然不能称之为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掌握程度,选择恰当的时机,每周或者每两周开设一次活动实践课,让学生走上讲台,阐发自己的观点或者是专门讲述自己对于资源利用的看法及其观察,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讲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搜集资料、准备课件,给学生留出讲课的专门时间,而教师可作为学生观众中的一员,在学生讲课完成后进行提问或者点评。比如说教师可以就矿产资源的利用这个话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准备课件,上课的时候向同学讲述个人观点或者进行个人授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于所讲课程的印象,从长远来看,这种授课方式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此外,游戏设置、情景模拟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在地地理教学中也是很实用的教学方法。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和认知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学好地理我们既可以了解祖国的山河大川、也可以对大气、河流、地壳等知识有相对清晰的把握,学习地理的关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发我们保护地球、关爱生态的自觉意识,地球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只要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以延长人类生存年限,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问题,但光靠专家学者的呼吁是不能完全实现的,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加以呵护,而教学正是这种正能量传递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力图使学生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