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培养、推动全民健身和丰富人民业余体育文化生活的重点培养对象,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素养通常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所以在对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要紧扣一般性特征和个体性差异性,综合调配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实现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多元化发展
【中国分类法】:G633.96
1、前言
随着近几年对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越来越重视,它不但是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基础,与其他文化课一样,在学生的升学方面和平时生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身心发展。一个良好健康的身心环境对于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现在的经济社会的影响下,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观念正在发展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要求正在积极的影响着工读生体育的发展前景。因此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外,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一般特征
2.1鲜明的个性、世俗的价值观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与体育类专业学生接触之后就能够发现,该类学生通常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大多对个人的发展会产生有利影响,如待人热情、爱憎分明、充满激情、等具有崇高的理想等等。虽然这些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或者行为习惯能够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体育类专业学生在世俗化的影响下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更多的注意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能建立起为社会大众乃至全人类服务的坚定理念。[1]
2.2感情丰富、好胜心强、缺乏控制能力
这一点在体育类专业学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出于自身的需要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对事物抱有较强的感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通常会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具表现力的举动,好胜竞争的态度对于竞技场上表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的生命力通常需要充沛的感情与毅力予以支持。[2]因此,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不能将体育竞技表现出的感情表现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久而久之导致他们个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发展。
3.3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建构
目前我国整个教育体制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甚至出现两极化。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普通文化类专业中重视理论基础学习而轻视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类的学习,往往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训练而轻视体育理论的学习等。[3]理论建构不完善导致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4.4强烈的表现欲望和相互配合团队意识
体育专类学生对体育教学通常具有易入门、体能充沛、过分喜爱等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而对学生产生更大吸引力的是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相互竞争心理。不容置疑的是,这种表现欲望对于体育类专业学生技能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强烈的成功心态和竞争取胜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体育类专业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或者缺乏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思想。
3.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改善措施
因对体育类专业学生一般特征以及对学生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网络的方式改善目前的教育现状。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应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家庭、社会为辅助单元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1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导向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师的聘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学过于单一。[4]针对这种情况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体育老师的素质:第一,规范体育老师选拔制度,体育了专业学生的体育老师尽量招聘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或者具有体育研究从业经历的教师,对于非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学习,全面提升体育专业素养。第二,体育老师在开展工作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特别是要注重开设理论课程,根据按每学年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但要时时刻刻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体育老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引导。
上述两种方法具有紧密的联系,体育老师在具有了专业化素养之后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
3.2发挥体育专业技能教师的资源优势
通过每周的教学训练,体育教师与体育类专业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因此,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独特优势,积极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这点显得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的管理任务过分分配到了体育老师身上,而将其他教师定位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削弱教师的作用,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工读教育教学氛围。[5]打破这种观念就要从教师队伍管理做起,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促使体育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沟通中注意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将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带入课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知。
3.3改进文化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实施差异化教学
体育类专业学生通常对体育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认同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体育文化理论课程的相对是抵触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文化理论课程不是很重要;二是文化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运用对待文化类专业学生的方式对待体育类专业学生。
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促进教学科目改革和教学方法改进。相当一部分文化理论课教师对体育专业类学生存在“难管理、难教育”的认知观念,使得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性差。要将文化理论课程的考核和评提升到体育课程相当的高度,敦促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尤其是要尝试运用体育化教学环境和语言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使体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理论学习和其他领域学习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3.4加强中学心理辅导机构在体育类专业学生中的影响
体育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中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情和思维方面。虽然体育类学生大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相对丰富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一旦自身状况或者身边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通常会引起他们心理上发生强烈的波动,进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回应或者直接采取回避现实方式。即使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相对来讲会容易冲动,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从而表现他们内心与被人的不同,这样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5加强学校与家庭资源,为体育类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学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类专业学生虽然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就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两者并无差异。因此,他们的技能传授者应时刻把握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促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成长除了与学校管理有紧密关系,同时还受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6]体育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相对来说与具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家庭氛围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感,因此应将学校作为中心,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争取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6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与社会的对接
体育类专业学生具有較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精神,因此学校要积极给予这方面的支持,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中学管理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为了避免学生组织活动向不利方向发展,管理者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促进学校活动能够真正为学生带来益处。
3.7整合教学资源,为体育类专业学生创建多元化发展平台
多数中学实现自身壮大的重要途径是合并学校、逐年扩招和教育改革,这种发展模式会使发展失衡,进而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学科建设两极化发展等现象,对于处于体育类专业学科的学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7]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是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是在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让他们获得自信心,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结论
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毋庸置疑。这种差异性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与个人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学阶段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作为中学的教育传授者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总体特征,均衡调配学生体育课实践学习和文化课学习的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多元化发展
【中国分类法】:G633.96
1、前言
随着近几年对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越来越重视,它不但是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基础,与其他文化课一样,在学生的升学方面和平时生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思想、行为,身心发展。一个良好健康的身心环境对于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现在的经济社会的影响下,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观念正在发展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要求正在积极的影响着工读生体育的发展前景。因此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外,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中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一般特征
2.1鲜明的个性、世俗的价值观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与体育类专业学生接触之后就能够发现,该类学生通常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大多对个人的发展会产生有利影响,如待人热情、爱憎分明、充满激情、等具有崇高的理想等等。虽然这些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或者行为习惯能够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体育类专业学生在世俗化的影响下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更多的注意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不能建立起为社会大众乃至全人类服务的坚定理念。[1]
2.2感情丰富、好胜心强、缺乏控制能力
这一点在体育类专业学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出于自身的需要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对事物抱有较强的感情。在受到外界刺激时,通常会表现出比普通人更具表现力的举动,好胜竞争的态度对于竞技场上表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的生命力通常需要充沛的感情与毅力予以支持。[2]因此,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不能将体育竞技表现出的感情表现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久而久之导致他们个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发展。
3.3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建构
目前我国整个教育体制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甚至出现两极化。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普通文化类专业中重视理论基础学习而轻视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类的学习,往往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训练而轻视体育理论的学习等。[3]理论建构不完善导致了体育类专业学生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4.4强烈的表现欲望和相互配合团队意识
体育专类学生对体育教学通常具有易入门、体能充沛、过分喜爱等特点,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而对学生产生更大吸引力的是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相互竞争心理。不容置疑的是,这种表现欲望对于体育类专业学生技能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强烈的成功心态和竞争取胜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体育类专业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或者缺乏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思想。
3.体育类专业学生教育方式改善措施
因对体育类专业学生一般特征以及对学生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网络的方式改善目前的教育现状。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应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家庭、社会为辅助单元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1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导向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学体育类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师的聘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学过于单一。[4]针对这种情况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体育老师的素质:第一,规范体育老师选拔制度,体育了专业学生的体育老师尽量招聘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或者具有体育研究从业经历的教师,对于非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学习,全面提升体育专业素养。第二,体育老师在开展工作时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特别是要注重开设理论课程,根据按每学年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但要时时刻刻将安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体育老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引导。
上述两种方法具有紧密的联系,体育老师在具有了专业化素养之后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
3.2发挥体育专业技能教师的资源优势
通过每周的教学训练,体育教师与体育类专业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因此,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独特优势,积极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这点显得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的管理任务过分分配到了体育老师身上,而将其他教师定位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削弱教师的作用,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工读教育教学氛围。[5]打破这种观念就要从教师队伍管理做起,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促使体育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沟通中注意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将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带入课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知。
3.3改进文化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实施差异化教学
体育类专业学生通常对体育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认同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体育文化理论课程的相对是抵触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文化理论课程不是很重要;二是文化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运用对待文化类专业学生的方式对待体育类专业学生。
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促进教学科目改革和教学方法改进。相当一部分文化理论课教师对体育专业类学生存在“难管理、难教育”的认知观念,使得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性差。要将文化理论课程的考核和评提升到体育课程相当的高度,敦促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尤其是要尝试运用体育化教学环境和语言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使体育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理论学习和其他领域学习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3.4加强中学心理辅导机构在体育类专业学生中的影响
体育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中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感情和思维方面。虽然体育类学生大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相对丰富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一旦自身状况或者身边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通常会引起他们心理上发生强烈的波动,进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回应或者直接采取回避现实方式。即使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相对来讲会容易冲动,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从而表现他们内心与被人的不同,这样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5加强学校与家庭资源,为体育类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学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类专业学生虽然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就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两者并无差异。因此,他们的技能传授者应时刻把握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促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体育类专业学生的成长除了与学校管理有紧密关系,同时还受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6]体育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相对来说与具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家庭氛围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感,因此应将学校作为中心,通过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争取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6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增强与社会的对接
体育类专业学生具有較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精神,因此学校要积极给予这方面的支持,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中学管理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为了避免学生组织活动向不利方向发展,管理者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促进学校活动能够真正为学生带来益处。
3.7整合教学资源,为体育类专业学生创建多元化发展平台
多数中学实现自身壮大的重要途径是合并学校、逐年扩招和教育改革,这种发展模式会使发展失衡,进而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学科建设两极化发展等现象,对于处于体育类专业学科的学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7]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是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是在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让他们获得自信心,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结论
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毋庸置疑。这种差异性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与个人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中学阶段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作为中学的教育传授者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总体特征,均衡调配学生体育课实践学习和文化课学习的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