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的重新分析,指出体育教学中老师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以及大环境的不支持是主要原因。呼吁学校体育改革不能只是体育课的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建设也应该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87-02
“12年体育课我们什么都没有学会”,当年的学生而今的成人,而今的学生将来的成人,他们对体育课有着如此印象的确让我们学校体育教师汗颜,也让我们反思。众所周知,多年来由于受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一直是运动技能传授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技能传授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公认的对运动技术传授最具功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看看我们的教师,近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已经达到本科生教小学、硕士生教中学的高专业化水准;看看我们的教案,对于运动技术教学的安排已经精确到了“秒”的程度;看看我们的教学过程,学生运动技术的练习俨然已经达到准专业化的训练程度;看看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研究,那可是40多万体育教师共同研究一本大纲,教法的研究可谓深入透彻;看看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规范的严格规定,体育课“摆”在操场上的,随时备查,体育教师哪敢半点懈怠,但现实是“12年体育课下来学生没有学会什么运动技术!”
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一书中,对于12年1296学时的体育课教学,“为什么就不能教会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运动技能?”,毛振明教授提出了5种假设:“1)学会一个运动项目太难;2)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太差;3)学生太笨;4)教学条件太差;5)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有问题。”否定了前4个明显不可能的原因,那么答案自然就归结到了第5个原因上——“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有问题”。具体的原因毛振明教授在下文中归结为:“我们的一些学生记不清在12年中学会了什么运动。那是因为学会的太少,也是因为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一些学生对在12年中学过了什么运动也记不清,那就是因为学过的太多,学的太杂。”但笔者认为,由于中小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还处于泛化阶段,小学初中阶段“学过的太多,学的太杂”的多项目学习方式是无可厚非的;“学会的太少,也是因为体育教学效果不佳”,这倒是实情,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呢?我们的体育教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1 不重视学习兴趣是主要原因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既包括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应该以后者为重,但是一直以来,包括现今流行的选项教学,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是只注重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严重忽略了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回顾我们的教学,从备课开始老师就根本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发言权的人,老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等,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安排练习时间、次数和强度,如何能规划出一条完美的运动心率生理曲线。同样,在课上我们的老师也是只注重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不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教学主体被“物化”,学习动力来自外部,学习过程被动压抑,教学效果又怎么能“好”呢?其实“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也是在告诫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不是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上。
2 没有时间练习是直接原因
无论是谁,要想学会一项运动技术,都必须遵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练习时间的保障就是规律之一。“1296学时”,听起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与12年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传统教学教的太多太杂,让学生对每一项体育运动“浅尝辄止”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学会什么。那么现在推行的选项教学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吗?笔者算了一笔时间帐:满打满算中小学学生一周3次体育课,每次45min,掐头去尾真正的学习时间也就30min,试想一下,平均两天一次30min的练习,学生能学会什么?而且别忘了运动记忆遗忘规律的启示:学生在技术学习两天之后遗忘率达到约25%。还有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每年约有半年的时间是没有体育课的。如此少量的时间怎能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1-2项运动技术”呢?
既然体育课时间不足,那么看看学生另外的一个法定锻炼——课外体育锻炼吧!虽然国家一再要求甚至立法规定学生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课外活动”也一直公开地印刷在学生的课程表上,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意识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文化科目学习,课外锻炼只是对文化学习的一种调节。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就有了升学压力,课外体育锻炼也就因此名存实亡。而周末和节假日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和社区体育器材场地的缺乏,根本无法保障学生的体育技术练习。
3 大环境不支持是根本原因
我们感叹我国学生运动能力差,一定程度上是羡慕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的高水平体育素养。以发达国家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他们的确能做到尊重学生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就体育课那点时间,谁也不可能创造出多高的水平,但关键在于他们同时拥有发达的课外体育和社区体育!由于传统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这些国家和地区体育认知度很高,大到政府、小到家庭,对参与体育活动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能得到满足,有充裕的时间练习,有家庭的支持,有老师和教练的技术指导,有社区和学校的设备提供,有政府的政策保证,如此优越的条件,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高那才是怪事。再看看国内,学生没时间、家庭不支持、老师不关心、学校不重视,政府缺保障,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能上去吗?
综上所述,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教育背景下,12年的体育课教不会学生什么,甚至学生体质连年下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传统教学效果不佳,选项教学也不是灵丹妙药。体育教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不应该只盯在课堂上,应该到整个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中去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法。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建设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体系才是最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之道。
[编辑:邓星华]
关键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87-02
“12年体育课我们什么都没有学会”,当年的学生而今的成人,而今的学生将来的成人,他们对体育课有着如此印象的确让我们学校体育教师汗颜,也让我们反思。众所周知,多年来由于受前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一直是运动技能传授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技能传授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公认的对运动技术传授最具功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看看我们的教师,近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已经达到本科生教小学、硕士生教中学的高专业化水准;看看我们的教案,对于运动技术教学的安排已经精确到了“秒”的程度;看看我们的教学过程,学生运动技术的练习俨然已经达到准专业化的训练程度;看看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研究,那可是40多万体育教师共同研究一本大纲,教法的研究可谓深入透彻;看看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规范的严格规定,体育课“摆”在操场上的,随时备查,体育教师哪敢半点懈怠,但现实是“12年体育课下来学生没有学会什么运动技术!”
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一书中,对于12年1296学时的体育课教学,“为什么就不能教会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运动技能?”,毛振明教授提出了5种假设:“1)学会一个运动项目太难;2)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太差;3)学生太笨;4)教学条件太差;5)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有问题。”否定了前4个明显不可能的原因,那么答案自然就归结到了第5个原因上——“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有问题”。具体的原因毛振明教授在下文中归结为:“我们的一些学生记不清在12年中学会了什么运动。那是因为学会的太少,也是因为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一些学生对在12年中学过了什么运动也记不清,那就是因为学过的太多,学的太杂。”但笔者认为,由于中小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还处于泛化阶段,小学初中阶段“学过的太多,学的太杂”的多项目学习方式是无可厚非的;“学会的太少,也是因为体育教学效果不佳”,这倒是实情,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呢?我们的体育教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1 不重视学习兴趣是主要原因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既包括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应该以后者为重,但是一直以来,包括现今流行的选项教学,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是只注重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严重忽略了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回顾我们的教学,从备课开始老师就根本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发言权的人,老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等,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安排练习时间、次数和强度,如何能规划出一条完美的运动心率生理曲线。同样,在课上我们的老师也是只注重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不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教学主体被“物化”,学习动力来自外部,学习过程被动压抑,教学效果又怎么能“好”呢?其实“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也是在告诫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不是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上。
2 没有时间练习是直接原因
无论是谁,要想学会一项运动技术,都必须遵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练习时间的保障就是规律之一。“1296学时”,听起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与12年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传统教学教的太多太杂,让学生对每一项体育运动“浅尝辄止”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能学会什么。那么现在推行的选项教学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吗?笔者算了一笔时间帐:满打满算中小学学生一周3次体育课,每次45min,掐头去尾真正的学习时间也就30min,试想一下,平均两天一次30min的练习,学生能学会什么?而且别忘了运动记忆遗忘规律的启示:学生在技术学习两天之后遗忘率达到约25%。还有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每年约有半年的时间是没有体育课的。如此少量的时间怎能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1-2项运动技术”呢?
既然体育课时间不足,那么看看学生另外的一个法定锻炼——课外体育锻炼吧!虽然国家一再要求甚至立法规定学生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课外活动”也一直公开地印刷在学生的课程表上,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意识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文化科目学习,课外锻炼只是对文化学习的一种调节。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就有了升学压力,课外体育锻炼也就因此名存实亡。而周末和节假日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和社区体育器材场地的缺乏,根本无法保障学生的体育技术练习。
3 大环境不支持是根本原因
我们感叹我国学生运动能力差,一定程度上是羡慕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学生的高水平体育素养。以发达国家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他们的确能做到尊重学生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就体育课那点时间,谁也不可能创造出多高的水平,但关键在于他们同时拥有发达的课外体育和社区体育!由于传统文化和经济的差异,这些国家和地区体育认知度很高,大到政府、小到家庭,对参与体育活动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能得到满足,有充裕的时间练习,有家庭的支持,有老师和教练的技术指导,有社区和学校的设备提供,有政府的政策保证,如此优越的条件,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不高那才是怪事。再看看国内,学生没时间、家庭不支持、老师不关心、学校不重视,政府缺保障,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能上去吗?
综上所述,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下,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教育背景下,12年的体育课教不会学生什么,甚至学生体质连年下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传统教学效果不佳,选项教学也不是灵丹妙药。体育教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不应该只盯在课堂上,应该到整个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背景中去寻求答案和解决方法。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只有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建设完善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体系才是最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之道。
[编辑:邓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