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因为新课程教材提供的是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学习活动的机会。如数学原来的概念,法则、公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经历。当我们翻开教材一看: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使人们耳目一新,但教材上呈现的知识内容少而精,有的只有主题 图、教材呈现的问题。这点内容能上一节课吗?教学目标如何制定?知识点又在哪?怎样利用这些图来凸现新课程理念?一个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研读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步。
  在新的理念、新的教材的今天,我们将如何把握它?熟悉它?领悟它?
  一、首先要读懂教材。纵向分析相关章节——把握知识的生长点。
  应该对同一知识体系内容的编排层次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同一知识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前了解了这些,才能在教学中既突出了每一年级中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教的恰到好处,做到前后教学的连贯。
  教材中很多知识领域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研读教材时,就要对相关的前后章节做系统的了解,对知识的呈现背景进行钻研和分析。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准确地驾驭教材、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否则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再以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统计》内容为例。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传统教材有关统计的内容在中高年级才出现,而新编实验教材在低年级就单独设单元进行编排。 纵观第一学段的六册教材,《统计》共编排了四次,经过分析比较,我们会发现每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侧重点都不相同。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非正式的条形图,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便于比较,然后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而二年级上册《统计》内容,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即以一当二。对于这一变化,教师很容易捕捉。但另一重要的教学目标,需联系一年级教材比较、研读才能发现。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本册教材的情境图相对一年级而言,增加了对“唱票”的统计场面的再现。编者意在使学生体验到:这种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于一年级教材中统计静态的数据(如花盆的数量),这种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情况,使用画“正”字法记录就是最方便的。“数据种类的变化以及数据大小的变化”正是教材的生长点。有了对两册教材的比较,教学目标便可以准确地定位为: a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画‘正’字记录方式的好处。b 使学生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横向比较例题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连接点找准知识点。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需要我们去品读教材,去深挖教材认真确定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去设计教学方式、训练方式。
  教材中每个例题的呈现都负载着一定的知识结构,除了认真体会主题图的意图外,还需要对本单元中的例题与例题之间进行比较,辨析每个例题的侧重点,找出知识的连接点,从而正确地领悟和挖掘数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准确地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例《十几减8》一课中,教材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算法多样化”的讨论场景:教材图中左边的两位小朋友用“破十法”分别计算出了13-8和13-5,右边那位小朋友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一次计算出了两题的得数。但回顾前面的教材,我们发现,例1“12-9”中就已经呈现了“破十”(10-9=1,1+2=3)和“想加算减”(9+?=12)的思路,也提出了“你还可以怎样算?”的问题,这里仅仅是再次感受吗?细心的你还会发现,右边男孩是这样思考的:“还可以这样算!8+5=13,13-5=8,13-8=5.”就充分体现了教材前后的连接和层次的递进,够我们做一番文章了: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倾听别人的算法,还需作出自己的比较、评价。“哪种方法最快?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想加算减”的优越性。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明显比前一个例题多了一个要求:初步体验“想加算减”的优越性。有了比较、鉴别,教学目标也就更清晰、准确了。
  三、研究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制定教学目标。深刻理解主题图的含义——把握教学主线。
  认真研读每一课教材,体会编者编排意图,就这一课时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去仔细思考。这么呈现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观图后又呈现动手摆一摆,目的是什么?抓住这些问题去仔细思考。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明确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反复研读教材,教参,确定好每一课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切训练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审视时,就会感到就这些“三言两语”去“教”学生,要不了三五分钟就可以教完。如:教材关于“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第85页的例1、例2、例3中,只有这样几句话:“先数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接着怎么数?”“1个十和1个一和起来是十一。”“读直尺上的数。”在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中,也只有“怎么数更大的数?”和“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两个问题。
  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教材,就绝非这么简单。因此要 “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即: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予以思考。
  教学内容以主题图情境图方式呈现是课标教材的一大特色,意在体现课标中所提出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
  教材中的主题图、情境图,在多是“半成品”多是讨论而少了呈现过程,静态的,又不可能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都体现在一幅图上,因此,这“主题图”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发,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那么主题图就失去了价值。
  主题图含义深刻希望大家认真琢磨,用好主题图。
  比如:有的计算课,主题图呈现出的信息较多,那么学生的问题自然也多,有的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有的是以前学过的,有的是以后要解决的,如果不及时收,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会偏离一节课训练的重点,偏离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把握好度,这时“收”,这需要老师心中明白“目标”
  在初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在感梧教法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 仅有研读是不够的。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中的某些不足,要大胆地改进、补充和重组,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其他文献
精美的食品离不开包装,瓶装饮料、纸质包装、果蔬标签……而一旦这些包装用不对可能会带来大麻烦。近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结合2012年食品包装行业存在的隐忧,总结提出“2013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供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借鉴。  吸管:尽量挑选透明的。有时用塑料吸管喝饮料,总是有种怪味,这样的吸管多数存在健康隐患。按照国家标准,用于生产吸管的食品级塑料是没有味道的,如果有味道可能
[作者简介]王宝强(1976-),男,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化学教师,现就读延边大学2009级在职教育管理硕士。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化学教学理念,尤其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因此,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对中学化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并不完
深基坑支护施工是一项施工周期长、涉及范围较广的工程项目,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加大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研究,以将
从叶城县喀喇昆仑山区某中小学的气候、水文、地质等方面入手,对崩塌形成原因、崩塌类型等进行比较系统分析,提出叶城县喀喇昆仑山区某中小学崩塌防治措施.
2009年以来,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在继承传统中着力改革创新,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了很好的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智能金融的表述如下: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
期刊
随着现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新常态下青海省内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新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关键性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青海省内中小企业在融资问
摘 要 建筑工程造价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有对工程量、计取费用和套用单价的审核等,通过分组计算、重点审核、筛选法等审核方法来实现审核目标。在利用这些审核方法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审核要点来完成,以确保审核工作的严谨准确。本文就谈谈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主要工作要点,以期对更好地完成审核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预结算 审核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
期刊
建筑工程预决算的审核工作是合理地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前提和保障,任何一个建筑企业的造价管理人员都必须对预结算的审核范畴进行了解和熟悉,还要掌握基本的工作原则,能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