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奴的命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alpk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小农奴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影《农奴》轰动全国,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了西藏的农奴制度和农奴的悲惨命运,被主人公强巴的悲惨命运所震撼。但鲜为人知的是,饰演“强巴”的藏族演员大旺堆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是农奴,在倾情演绎农奴强巴这个角色时,他也演绎着自己的昨天与今天。(图1)
  40多年过去了,演员大旺堆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把这个农奴的角色演绎得如此生动传神?
  如今的大旺堆已经70多岁了,精神状态依然很好,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虽然拍摄电影《农奴》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但提到他扮演的角色,大旺堆依然十分激动。
  大旺堆说,我当过农奴,熟悉农奴的生活,小时候农奴主庄园里的活儿都干过。如果说强巴这个角色演得比较成功,是我熟悉那些生活,以及我在学校的学习及导演的指导对我演好这个人物有很大帮助。
  电影《农奴》讲述的是封建农奴制度下旧西藏的故事。影片把西藏农奴的苦难和觉醒,通过主人公强巴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强巴一出生,父母便由于农奴主的迫害而离开人世,是含辛茹苦的奶奶和青梅竹马的女孩兰尕陪伴了童年的小强巴。
  奶奶去世后,小强巴被管家抓去给农奴主的少爷当“马”骑,被迫学马叫……为了反抗,小强巴从此不再说话。小强巴饱受着农奴生活的煎熬。直到来了“金珠玛米”,百万农奴才得到解放,他们的生活才有了希望。电影中塑造的强巴这个艺术形象是千百万西藏农奴的真实写照。(图2)
  大旺堆当初看到电影剧本时,觉得故事中很多情节和他的经历一样,往日的苦难生活立刻浮现眼前。
  大旺堆出生在西藏山南贡嘎县。那时,只要你是农奴,你就有领主,领主就是你的主人,农奴生了孩子,必须要向主人报名,要交人头税,由农奴主登记在册。
  等到小孩长到13岁,就要给领主干活,开始农奴的生活。
  大旺堆刚到庄园里,就被派去喂马。他夜里喂马,白天放马,还要干搓绳子等活儿。
  秋天,他很早就要起来割麦子,工头将他领到一块麦地前,告诉他什么时候割完什么时候回去睡觉。他干到很晚也割不完,累得要死要活倒在地里。
  吃苦受累对从小就劳作的大旺堆来说不是最难忍受的,最难忍受的是饥饿。从记事起他就从来没有吃饱过。小小的大旺堆最大的梦想是能吃上一顿饱饭。但是在当农奴的日子里,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
  西藏民主改革前,存在着农奴和农奴主两大对立阶级,在西藏被称为三大领主的统治阶级,是由官府、贵族和寺院高层僧侣组成的。人数仅占西藏人口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农奴阶级占西藏人口90%以上,人身依附于农奴主。耕种着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给的少量土地,并为其当差。而农奴也会破产。不幸的是,尽管大旺堆一家拼命地劳动,他们家还是破产了。(图3)
  破产后的农奴会被降为奴隶。一旦成为奴隶,他们的生命就会成为农奴主的私有财产,为了避免成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大旺堆一家连夜逃跑了。
  大旺堆记得是父母背着他和弟弟,在夜里出逃的。一家人躲到山沟里,在那儿躲藏了一个月左右。后来没有吃的了,又跑到贡嘎县,一直跑到泽当的文曲。
  从一家领主跑到另一家领主,虽然大旺堆一家避免了成为奴隶,但作为农奴的生活却没有丝毫改善,对于年纪不大的大旺堆来说,命运遭遇到更残酷的打击。
  母亲因病去世了,而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只对弟弟好。失去了依靠的大旺堆又想逃跑了。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寺院社会地位比较高,农奴跑到寺院里,农奴主不会去抓人。所以大旺堆才动了逃到寺院的心思。
  农奴没有自由,逃跑后如果被抓回来,面临的将是残酷的惩罚。在电影《农奴》里逃跑的农奴被抓回来后都被戴上了沉重的脚镣。
  电影中的强巴逃跑被抓回后,被农奴主绑在柱子上示众。十几岁的大旺堆一直忍耐着,直至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让他能有足够时间跑到寺庙里的机会。
  色拉寺,是当时拉萨最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大旺堆不吃不喝地跑了一整天才来到这里,领主暂时不会追来,但是他能被寺院收留吗?如果被喇嘛轰出去,他很快就会被领主再抓回去。
  大旺堆的运气不错,寺院收留了他,剃度仪式之后,他成了一个小喇嘛,一个专门伺候贵族喇嘛的佣人。而影片中的强巴后来也被别有用心的活佛安排做了喇嘛。同一个时代,同样的年纪,大旺堆和强巴一样,成为寺院里的贫苦喇嘛。(图4)
  贫苦喇嘛是西藏僧侣集团中一个特殊阶层。僧侣在寺院中所处的地位,绝大多数与本人家庭地位相一致。一般来说,贵族出身的僧人,由於家庭经济势力,在寺院中仍处于僧侣贵族地位;农奴出身的僧人,入寺后繁重的寺院劳役,使得他们没有深造的机会,当几十年的喇嘛,到头来还是个穷喇嘛,仍然处于受奴役的境地。大旺堆在贵族喇嘛的皮鞭下慢慢地明白了,即使当上了喇嘛,也没有改变自己被奴役的命运。
  大旺堆实在呆不下去了,他带上喇嘛的袈裟、木碗跑了,跑到了哲蚌寺。和电影里的强巴一样,这次大旺堆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贫苦喇嘛,于是两个人一起做工维持生计。
  1951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在当时的大旺堆看来,他们是一些奇怪的人。因为这些扛枪的军人还会种地。
  大旺堆看到解放军一个人在前面刨坑儿,一个人往坑里点蚕豆,后面的人往里撒一点肥料,再后面的用土把坑儿埋上。他觉得很奇怪,从没见过这么种地的。他们种的萝卜、白菜、蚕豆等菜蔬长得就是好。
  通过仔细观察,大旺堆发现解放军是一支官兵一致的队伍,他对这支队伍充满了好感。
  大旺堆看到队伍里没有打骂,没有剥削,他决定脱掉喇嘛的袈裟,跟着这支队伍走。于是大旺堆在部队农场里一干就是几年。在这里,大旺堆被选作西藏的民族干部送到内地学习。而在他学习的陕西西藏公学,大旺堆又被刚刚成立的西藏歌舞团选中,成为一名话剧演员,被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图5)
  现在大旺堆最好的几个朋友都是当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西藏班同学,他们一起成为西藏话剧团的第一批演员,在同学的眼中,大旺堆是班里最刻苦的学生。
  索朗旺堆和大旺堆同是第一批演员。索朗旺堆说他们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时,大旺堆是怀着报恩的心情努力学习,他觉得不能辜负国家对他的培养。
  西藏学员班的毕业大戏是话剧《文成公主》。大旺堆饰演剧中的西藏大臣禄东赞。在北京汇报演出时,谁也没想到周总理会来观看演出,还亲切接见了他们,这让大旺堆至今难以忘怀。(图6)
  大旺堆回忆当年的情景说,周总理在会议厅接见我们,十世班禅也来了 。周总理对班禅说,我把这些人交给你了,要好好培养他们。
  现在,在西藏话剧团的大厅里,铭刻着 周恩来总理对西藏第一批话剧演员的嘱托: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成了大旺堆以及所有西藏话剧演员的座右铭。
  1963年大旺堆毕业回到西藏,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当电影《农奴》摄制组到话剧团挑选演员时,大家都很激动,因为这是第一部反映西藏的故事片。大旺堆幸运地被选为片中强巴的扮演者。他那不屈的眼神和独特的经历使得导演一眼就相中了他。
  索朗旺堆说,我们演小品的时候,他就演得很像,后来在电影里,他的农奴角色演得很好,很成功。
  大旺堆自己就当过农奴,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演得非常投入,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个强巴就是自己。大旺堆从小受到过农奴主的欺压,所以在扮演强巴反抗农奴主时,竟然忘记了对方是演员,他狠狠地踢倒了把自己当马骑的反动农奴主。结果,那个演员受了伤。
  影片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影片拍摄中,当解放军为负伤的“强巴”备好马,准备送他离开医院时,“大旺堆”竟然不由自主地给解放军跪下了。他完全进入了角色,不由自主地为“恩人”解放军跪下来当“上马石”!这些突如其来的表演超出了原来剧本的内容和拍摄时间,但导演却没有叫停,电影胶片忠实地记录了大旺堆发自内心的动人的情感流露。
  影片《农奴》拍摄完成后,大旺堆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写了扮演强巴的体会,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是《西藏农奴的觉醒》,详细讲述了他塑造强巴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旺堆写道:“我体验角色的生活时,想着当时的社会,不自禁地就沉入自己过去苦难的生活中去了,心情很沉重。我躺在拉萨河畔,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一想就是半天。夜里,睁大眼睛看着天花板,不能成眠。血泪斑斑,充满屈辱愤懑的往事,一页页掀开,有时我竟分辨不清是我演强巴,还是演的就是我自己……”
  在成功扮演强巴这个角色后,大旺堆声名鹊起,但他放弃了很多条件优越的选择,扎根西藏,一干就是30多年。很多西藏优秀的话剧,如《不准出生的人》、《松赞干布》等剧目中,大旺堆扮演的角色都堪称经典。
  大旺堆知道作为黑暗社会的农奴,是共产党培养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演员。
  大旺堆牢记着周总理的嘱托。西藏话剧团一直坚持送戏下乡的传统,从1962年一直到现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40场。(图7)
  现在大旺堆退休了。如今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子女们都住在一起。回忆往事,他说自己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电影《农奴》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第一:新中国第一次在西藏拍摄故事片;第一部完全由藏族演员出演的电影。
  大旺堆一直在西藏话剧团工作,国家一级演员,后为西藏话剧团团长。
  2007年,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继承发扬中国话剧的优良传统,激励话剧工作者团结奋进,推动中国话剧事业繁荣发展,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大旺堆等30人“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大旺堆说,回望一生走过的道路,我坚信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其他文献
熊猫  学名猫熊(Ailyropoda melanoleucus) 亦称大熊猫,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大熊猫已在地球生存了60万年。大熊猫和人类的生活如此接近,与其他现存的古老珍稀物种一样,大熊猫一面是被闪光灯照亮的国宝和明星,另一面则是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无视和破坏。这种状态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大熊猫会消亡吗?  1896年3月,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传教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神奇物种,将它取
期刊
2008年4月3日,安徽省巢湖学院中文系学生刘明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正在住院的妹妹说,父母亲不知道哪儿去了。    想打工救妹遭父母反对     父母不是一直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妹妹吗?怎么会不见了呢?情急之下,刘明敢马上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在病房里他看到妹妹手上密密麻麻的针眼,心里充满了酸楚。   妹妹刘永梅告诉哥哥,4月1日早上她醒来时发现父母亲不见了,只发现父母留在枕头下的1000元钱。她以为
期刊
近百年来英国“尼斯湖水怪”时时现身,吸引着各国奇事怪事追踪者的眼球。近年来新疆喀纳斯湖也传来“水怪”的消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据目击“水怪”者的描述,两处水怪的头和一段脖子很相似,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摸样,谁也说不清楚。不管“水怪”的传闻是真是假,它的原形就是距今1亿4千万年前白垩纪的蛇颈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李淳说:我们在贵州与云南交接的化石点,发现了最原始的蛇
期刊
从家里开车到公司上班,踏进公司大门那一刻,丹尼尔·史洛普(Danniel Schluep)总要和祖父老史洛普的目光相遇。老史洛普是瑞士最早的表匠之一,他创立的家族企业——梅花表公司,如今已经传承三代。    1919年,一位名叫弗里茨·史洛普的年轻人来到瑞士钟表业重镇格林肯镇,创立了梅花表公司。多年后,家族祖业的第三代传人丹尼尔将祖父的铜像立在了公司大厅,“当父亲把企业交给我时,他就给了我一个珍贵
期刊
生活节奏加快了,朝九晚五,来去匆匆,一日三餐倒成了负担,这好像有点悲哀!毕竟老祖宗嘱咐我们“民以食为天”。这就得好好研究研究了,尤其是牛奶。  有人说牛奶和鸡蛋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好的食物。而一些朋友颇有微词:喝牛奶会不消化,拉肚子;喝牛奶容易发胖,你看我这身材,不敢喝牛奶;甚至说喝牛奶对身体存在危害,造成钙的流失;更有说喝牛奶容易得乳腺癌……  关于牛奶的是非这么多,是耶非耶?您认识牛奶吗?请中国
期刊
在内蒙古赤峰红山边上,曾发现了许多玉制的器物。除了这些稀世珍宝,赤峰的兴隆洼遗址还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石器、陶器、骨器等四万多件文物。    一天,一个日本教授,带着几名助手,走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库房。他们说,仰慕中国出土的8000年前的文物,尤其是想瞻仰8000年前中国祖先的遗骨。领导把陪同日本学者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内蒙古赤峰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席永杰。   虽然席永杰是陪同日本考
期刊
源起武夷山的武夷古茶路,是一条南起福建武夷山,跨过鄱阳湖、长江、黄河、中原大地,越太行山脉、大漠戈壁,北达蒙古、俄罗斯,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茶路。  古往今来,武夷山茶叶由下梅村古镇出发,源源不断地销往俄罗斯,直抵欧洲腹地。由此武夷山茶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亚欧国际商路。    「茶路」源于晋商    清乾隆二十年春天,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迎来了几个山西人,和以往
期刊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在一片声讨中,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黯然下台。然而,这并没有为清朝统治者减轻战败的包袱: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通商口岸开放至长江腹地的重庆;此外,还需要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4000多万两。这一赔款数字是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是日本国全年财政收入的6倍。  后世史学家认为,正是从1895年开始,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被彻底地动摇了,财政经济濒临破产,自给自足的小
期刊
金伟国是这个岛上家喻户晓的捕鸟人,曾经一声哨响就有无数只鲜活的生命葬送在他的网里。今天他依然在这里捕鸟……    上海崇明岛的最东端,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地,每年有大量野生鸟类在此栖息。它们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发,远涉重洋,飞到这里休养觅食,恢复体能,然后飞往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去繁衍后代。(图1)  因此这里也是捕鸟猎人的宝地,曾经的金伟国也是其中之一。崇明东滩保护区成立前,每年
期刊
孔子会做官吗?  会!  对于做官从政这件事,孔子是“三有一懂得”,哪“三有” ?  有准备、有想法、有策略。  一懂得是:懂政治。    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记载着别人向孔子问政,政治应该怎么搞?孔子对答如流,而且对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回答。说明他对从政有准备,一旦有机会就上岗,这是第一。  第二,有想法,就是怎么执政。孔子做官的目的是做事。做事要有蓝图。为了这件事儿,孔子和他的学生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