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小学三至六年级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的影响分析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五花八门的社会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严格规定为标准,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的影响分析。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交往。
  关键词:家庭因素;非正式群体
  1.1研究背景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国际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开拓者和学术领袖理查德·梅耶(Richard E. Mayer)提出的。
  在学校中,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往往不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注和重视。非正式群体成员间,或因彼此志同道合、或因地域原因等促使一些学生因着各自的需求走到一起。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初步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他们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都处于懵懂阶段。如何让他们在初始学习阶段的社会群体生活中获得积极、正向的发展,最终以促进班级和学校德育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1.2研究问题
  本研究將主要将家庭因素作为变量,讨论家庭因素中的诸多变量对于三至六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影响。在有关非正式群体研究中,大量集中在多种因素影响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例如林岳新的研究发现了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错位,社会及周边环境不良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未成年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萌生和独立人格初步形成[5]。
  以往的研究都说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有关,但却并详细说明与哪些家庭因素有关,也未有相关数据佐证。到底家庭因素对非正式群体有哪些影响,影响有多大?哪些家庭因素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串的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
  1.3研究意义
  学生自我认识——社会自我的发展。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8—12岁。随着学生年龄地增长,个体对于自我概念不断确立,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于自我的认识不断丰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水平明显高于师生间。他们更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等找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非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会经常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做他们感兴趣的事。由于非正式群体的组成原因简单,无需特殊选拔和仪式,似的学生更乐于组成和加入的这样的群体。相比学校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行为目标和规则相对简单,成员之间互动的机会和频率更高。随着学生青春期的陆续到来,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他们能运用已知的道德评价标准来待人处事,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再完全接受成人的观点和意见。
  因此,本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了解,协助管理班级,也能及时发现、矫正不良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1.4核心概念界定和操作化
  1.4.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即指构成家庭各个成分和条件,它的范围很广,在本论文中因研究的需要和可能,将其范围主要限定在父母的职业、收入和教养方式几个因素上。
  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 “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医院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征。
  1.4.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10]。成员没有严格的规定,群体活动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无成文的明确的规范的制约,成员之间不存在固定的角色划分,群体内部未能形成稳定的等级秩序或结构,群体关系不是靠组织纪律强制维持的,而只是靠志趣相投、兴趣所在、感情、爱好等心理力量来维持。
  1.5文献综述
  1.5.1非正式群体的产生
  对于正式群体中非正式群体的产生,社会心理学家比昂和英莱认为它是多种社会因素整合的产物。非正式群体中的交往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他人刻意安排的。如果在对群体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忽略或轻视了非正式群体关系,管理的效果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激烈的矛盾。
  1.5.2家庭因素对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的影响
  在家庭的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与教养态度,父母的主要职业,对子女的期望,儿童在家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等都对儿童的成长以及社会化起着很大的作用。(姚本先和何军,1994)
  教养方式,溺爱孩子父母,他们在孩子的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限制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权。父母严厉专制的,要求孩子服从,在亲子关系中没有对话,知识父亲单方面决定该做什么,孩子的自律、自尊没有得到培养。这样一来,孩子强迫行为重复出现,导致孩子不服从和出现攻击行为增多,亲子关系紧张。[22]
  民主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善于与他人相处,并能取悦于他人。[18]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标
  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改编后的《初中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三~六年级非正式群体进行调查,运用相关分析,研究本次研究设定的家庭因素与非正式群体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三~六年级非正式群体的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找出研究结果背后深层次原因,以协助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
  2.2研究内容
  (一)探讨分析家庭因素对于小学三~六年级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的相关关系。
  (二)讨论数据结论背后的原因,为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提供建议与对策。
  2.3研究假设   H1:所有家庭因素都对小学三~六年级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存在显著相关;
  2.4研究方法
  2.4.1数据收集方法及研究工具初步编制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表采用的的是西北师大97级教育系硕士研究生韩永红编制的《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成的六点量表。总量表结构如下:
  访谈法:
  1. 第一步通过群访的方式,区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 访谈的对象是三——六年级随机的选择,其中包括老师和同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家庭因素对于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班主任班级管理。
  2.4.2研究工具的确定与说明
  此次研究是在西北师范大学97级教育系硕士研究生韩永红编制的《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改编成六点量表,形成《小学生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交往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各方面情况,包括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成员数量、组成、内部决策方式和群体规范、活动内容、群体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及态度、学习风气等几个方面。
  2.4.2.1修订问卷信效度分析
  修订的《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将问卷进行初测。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作为初试样本,参加此次初测的学生不参加正式的问卷调查,同时在此次被试中选取5名学生访谈,获取在作答问卷时存在的疑惑与困难,以便对问卷进行修改。实际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0份,回收率95.45%。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共计204份,有效回收率为92.73%。由于该问卷是改编得来,信效度是否可靠难以确定,故在正式使用之前,本人对该问卷进行了试测。
  1.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是指调查结果反映的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反映被调查对象真实程度的指标。在本文中采用了Cronbach信度系数法。
  将调查数据导入到SPSS中,得到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3,代表整个问卷的信度较好。
  2.效度检验
  对调查数据进行KMO采样充足性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表2是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度量,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如小于0.5,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该表结果显示,KMO值为0.848,适合作因子分析,效度检验通过。
  2.5正式施测
  2.5.1抽样方案
  本次抽样根据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三~六年级的年级划分,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年级分别抽样四个班(由于初测时已经在五年级四个班参与,所以正式施测,使用的是另外四个班),共计603人。
  2.5.2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PASW Statistics 18来进行.
  3数据分析
  3.1样本情况
  本研究正式施测按照抽样方案进行样本抽取,以抽取的展览路第一小学三~六年级的班级为单位,进行群体施测。一部分问卷通过统一下发纸质问卷填写,并统一回收问卷;另一部分通过问卷网网络平台制作网络版问卷,由家长帮助登錄网络平台进行填写。
  此次调研计划发放问卷633份,纸质问卷回收480份,由问卷网收取123份,共计633份,回收率100%。经问卷整理与严格数据眼见,剔除存在缺失值及完全无效的问卷25份,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为96.1%。样本的详细情况可参加表3-1。
  具体考察参加此次调研的学生家庭因素,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关系融洽;父母主要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公司、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员人员;在学历水平变量上,频数分布集中在大学(专科或本科),其次是研究生和高中;在家庭收入分布上,集中在1—3元万、5000—1万元和3万元以上;父母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健康情况、品德或性格培养和安全情况;较多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在与祖父母同住这一方面人数相当。
  3.2非正式群体小学生成员交往差异性分析
  3.2.1性别情况差异性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与伙伴聊天时,你会把自己一些做的不好或不合适的行为、事情”P=0.034<0.05,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
  3.2.2父母关系状况差异性分析
  比较不同的父母关系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父母关系与交往无显著差异。
  3.2.3父亲职业情况差异性分析
  比较不同的父亲职业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你认为形成个人性格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有朋友的影响”与父亲职业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3.2.4母亲工作情况差异性分析
  对为了比较不同的母亲工作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你赞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对此持什么态度”、“朋友会互相促进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朋友不会把自己带坏” 与母亲工作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3.2.5父亲受教育程度情况差异性分析
  对为了比较不同的父亲教育程度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班里好朋友的数量” 、“与学校、班级活动相比较,你是否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你认为形成个人性格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有朋友的影响”、“生日或节日你与伙伴间互相请客、赠送礼物” 与父亲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3.2.6母亲教育程度情况差异性分析
  对为了比较不同的母亲教育程度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与学校、班级活动相比较,你是否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你认为形成个人性格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有朋友的影响”、“当你感到苦闷、难过时,你通常会选择向朋友说”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3.2.7家庭月收入情况差异性分析
  对为了比较不同的月收入的人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班里好朋友数量”、“你的伙伴都住在附近吗”、“生日或节日你与伙伴间互相请客、赠送礼物”、“你认为小群体里谈论最多的事情是学习”与家庭收入存在显著性差异。
  3.2.8家庭教育方式差异性分析
  对为了比较不同的教育方式的人在各个方面有没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班级好朋友数量”、“在与伙伴聊天时,你会把自己一些做的不好或不合适的行为、事情”、“与学校、班级活动相比较,你是否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你认为小群体里谈论最多的事情是学习”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修订问卷情况
  本研究涉及的问卷采用的是《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调查问卷》,修订出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803, KMO值为0.848。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符合统计学标准要求。
  4.2差异性探讨
  4.2.1性别情况差异性分析
  “在与伙伴聊天时,你会把自己一些做的不好或不合适的行为、事情”P=0.034<0.05,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
  4.2.2父母关系状况差异性分析
  父母离异,导致很多家庭处于单亲家庭的境遇。由于每个孩子自己本身的特点不同,单亲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家庭孩子有的孩子自私、敏感、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在交往方面表现为不爱交际。[35][42]通过访谈这部分孩子发现,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有自己稳定的朋友群体,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他们在组成群体前不露声色,仔细观察这个群体是否适合自己,并仔细观察哪些孩子是适合自己的同伴,一旦他们认定这样的同伴之后能够长期固定下来,除非发现同伴背叛了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同伴要绝对的控制,同伴不能再与其他人成为朋友。如果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积极的,就会使自己的群体是积极的,如果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消极的,就会使自己的群体是消极的,自己的同伴也是消极的。如果是这样的消极群体首先会使得群体的发展走向违背班级或学校公约的,其次会影响群体内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班主任正常的班级管理。另一方面,这部分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他们从不加入任何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他们常常游离在各个群体之外,他们担心如果加入会因为某些原因将来把自己抛弃,他们不愿意接受被抛弃的感觉,所以他们宁愿只是远远地看着,或者进入群体程度不深。
  此次研究离异家庭的孩子占3.45%,父母一方去世占1.31%,由于父母关系异常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从结果上来看,父母关系并没有影响整体数据。但这部分学生也应该给予高度地重视。
  4.2.3父母职业状况差异性分析
  父母文化程度与子女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呈正相关。[39] 从调查数据显示“好朋友的数量、个人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收到朋友的影响、与伙伴间赠送礼物” 与父亲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收到朋友的影响、遇到苦闷难过时更愿意选择向朋友倾诉”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发现,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与孩子交流跟朋友之间的情况。父母告知孩子,朋友的重要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发现,朋友更能理解自己,平时自己有不开心的事情更愿意找朋友交流,他们更能理解自己,不会批评自己。
  4.2.4家庭月收入情況差异性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 对家庭收入在我国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 有助于补充来自中国文化背景的证据, 并进而回答关于文化特殊性与跨文化普遍性的问题。研究数据显示“班里好朋友数量、伙伴居住位置情况、与伙伴间赠送礼物、与谈论最多的是学习”与家庭收入存在显著性差异。
  4.2.5家庭教育方式差异性分析
  “班级好朋友数量”、“在与伙伴聊天时,你会把自己一些做的不好或不合适的行为、事情”、“与学校、班级活动相比较,你是否更喜欢参加伙伴群体间的活动”、“你认为小群体里谈论最多的事情是学习”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John , C .Loehlin.ATest of R.Harris' s Theory of Peer Influenceson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7, 172(5):1197 -1201
  [2]Harris, J.R..Where Is the Child' s Environment ? A Group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3):458-489
  [3]Gavin, L.A.& Furman, W ., Age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Their Peer Groups.Dev elo pment Psychology , 1989, 25(5):827 -834
  [4]Jackson , S .& Bosma , H .A.,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Adolescence:European Perspectives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 chology , 1992, 10(4):319-337
  [5]Palmonari, A ., Pombeni , M .L., &Kirchler , E ., Adolescencesand Their Peer Groups:a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Peers, Social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and Coping with DevelopmentalTasks.Social Behaviour , 1990 , 5(1):33 -48   [6]李春生,郑新蓉,尤素湘,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卷编辑委员会,沈阳出版社,1993,06.
  [7]风笑天,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8]林岳新,在校未成年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研究,汕头大学医学院,1994~2010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9]张峰,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238.
  [1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6.8.
  [13]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14]乔治·埃尔顿·梅奥[美]著,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4月版.
  [15]John J.Macionis,风笑天等译Sociology 14 editi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16]张力行,儿童早期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四川文理学院院报,第18卷第5期,P60-P64.
  [17]王鉴,班级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48-49.
  [18]王小会、黄珊,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2月第1版:26.
  [19]何德平,班级小团体管理与思考,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12期,P65-P66.
  [20]王中会, 罗慧兰, 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3):315 -317.
  [21]杨柳,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策略——以底层孩子的“兄弟帮”为视角,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11月,第2卷第22期.
  [22]Marilena Ticusan, Assoc. Prof., PhD,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CHILD DEVELOPMENT ,Arhipelag XXI Press, T?rgu Mure?, 2016:50-55.
  [23] 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34.
  [24]安秋玲、王小慧,班级内青少年非正式群体认同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94—97.
  [25]宫晓波,学生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6年(第二版), 2000年版, 2008年版.
  [26]郭有飞,在班级管理中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7]金建全、周云鹤,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学与管理,2012.12.
  [28]张丽娜,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引导,教学与管理,2010.3.
  [29]李长青,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求实,2006. Ⅱ.
  [30]姚本先,论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功能与教育管理,青年论坛,China Acda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cing House.1994-20016,P56.
  [31] 曹金玲,关注“非正式群体”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学与管理,2011.10.
  [32]周永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建设,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文集,P190-198.
  [33]陈碧兰,班级非正式群体不团结的破解对策,班级非正式群体不团结的破解对策,湖北教育报刊社,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11年版.
  [34]刘易斯·科塞 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35]徐慧艺,浅析单亲家庭教育背景下儿童的教研,基础教育[J],科技信息.
  [36]屈娇娇、林晓春,父亲的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亚太教育[J],教育前沿:286.
  [37](日)若井邦夫等编著.李金陵, 艾苗译,幼儿教育心理学[M],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
  [38]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6 -57.
  [39]于守臣,1 41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8 (1):7
  [40]Hodgson,L. G. Grandparents and Older Grandchildren [M] / / M. E. Szinovacz. Handbook on Grandparenthood. Westport,CT:Greenwood,1998: 171 - 183.
  [41] Robertson,J. F. Grandmotherhood: A Study of Role Conception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7,( 39) .
  [42]李红梅,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教文汇,总第296期,2014年11月(中):207.
  附录一
  编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这是一项与交往有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学校中高年级学生家庭因素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情况,非常期待得到你的协助。我们郑重承诺:任何与本研究无关的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学生家长 )一概没有机会看到你的信息,请真是作答,答案无对错之分,不必写姓名。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下面信息,在符合的选项上画圈“〇”
  第二部分此部分共15个题,每题6个选项,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数字处打“√”。各数字代表的程度为:1.完全不赞成 2.基本不赞成 3.有点不赞成 4.有点赞成 5.基本赞成 6.完全赞成
  附录二
  访谈提纲
  1.关于家庭因素方面
  (1)你的父母有多大年纪?他们是否关心你的交朋友的情况?
  (2)你觉得你和你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你父母对你交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期望吗?他们对你交朋友比较民主吗?他们在哪些方面要求比较严厉,哪些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在很多与你相关的事情上他们是否征求或者尊重你的意见?
  (3)你和父母经常交流和朋友之间的事情吗?你的父母经常关注或者过问你和朋友吗?他们是否特别在意你和朋友之間的情况?他们有没有经常给你提出与朋友相处的要求或建议?
  2.关于学校因素方面
  (1)你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吗?活动中,你会与其他人成为朋友吗?你觉得学校组织怎样的活动,会让你结交到好朋友?
  (2)你觉得班级中几个朋友在一起,与学校活动几个朋友在一起有什么区别?
  (3)你觉得学校的学生团体(例如合唱团、舞蹈团)多吗?参加学生团体的学生多吗?你觉得在学校的团体中,你可以跟三五个人组成一个非正式群体进行聊天等活动吗?在社团中认识的朋友跟平时的朋友有什么不同吗?
其他文献
摘要:老子说过,为政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使天下各尽其道,各遂其生。本班有一个性格倔强的特需生,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述老师对特需生的教育,并对特需生的转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冷处理;特需生  【案例】  这个学期,我所任教一年级。刚刚开学的第一天,小巴同学就给我一个下马威。排队上早操时,他站到了队伍的外面,我轻声提醒他:“小巴同学,要站在队伍里哦——”我的话还没有说话,他立
期刊
摘要: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园丁,辛勤工作,不辞劳苦……现在自己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心里时刻谨记着这些名言,将其作为我的工作信条。但是慢慢我发现,仅仅有不怕劳苦的心,却不懂变通、不懂因材施教是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的。比如在班里教育一个“特别”的孩子,那事情就在改变着我的看法。  关键词:爱;引导;鼓励  上学的时候总听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园丁,辛勤工作,不辞劳苦
期刊
摘要: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推荐优秀的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好的阅读方法,低年级加强绘本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广泛的兴趣、高雅的气质、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巧借课外阅读浇灌儿童心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地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学生多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期刊
【授课年级】  二年级  【设计思想】  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指出,在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与表达,培养合作意识,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学校、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受宠
期刊
摘要: 特需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回避的难题,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瑕疵往往会让他们看起来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不仅是学习成绩上跟不上大家,就连与人相处上可能都存在困难。如何另这类孩子在班级中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如何融入我们的班集体,最大化发挥自己的潜能,心理如何健康成长成了我思索的问题。  爱是永恒的主题,爱与永恒从来都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教师要具有大爱情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要与普通生建立
期刊
一、背景资料:  时××,女,四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一妹。一年级时由医生测得的智商为87,属轻度智力缺损。时××的父亲,45岁,小学未毕业,说话不太清楚。平时总是早出晚归,对女儿的学习关心不够。母亲,41岁,没上过学,对学习一窍不通。辅导她功课的重任就落在姐姐身上。而上初中的姐姐功课忙时就无暇顾及她了。对于学习自觉性很差的她来说,在没有姐姐辅导时,学习就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一件事。她的性格比较内向,非
期刊
摘要:当我第一脚踏进学校的大门,我眼中是一片神奇世界的景象。小巧的身体,纯洁的眼眸,稚嫩的童声,当然还有孩子特有的天真与莽撞。使我如置身桃源,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们的世界是多么单纯啊!虽然这我早就想到了,但还是令我吃惊和感叹。直到我亲自与学生面对面亲密接触,我才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是很单纯,但却是很丰富的。  关键词:爱;责任;方法  当我第一脚踏进学校的大门,我眼中是一片神奇世界的景象。小巧的身体
期刊
活动准备:  1、水彩笔  2、心的距离卡片  3、彩纸(每位学生大约10张)  辅导重点:  通過画心的距离的对比、读心的活动,引导孩子体验从对父母话语的抵触、反感到理解、接受的情绪与心态变化,挖掘孩子和父母内心的冰山;  辅导难点:  因为孩子的年龄和阅历很难理解、体验父母的内心和想法。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效地造就各级各类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偏重学生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多项智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
期刊
摘要:有时,学生犯的错误是处于主观想法的偏差,有时,他们的错误是由于习惯不良,还可能他们犯的错误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上,对于这两种错误的处理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清情况,由于后者所犯的错误,都是无心的,那就要从孩子角度去思考,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能只一味地苛责他们,而是帮他们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当学生明白了自己到底犯的是什么错误后,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去做错事了。对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