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短缺问题研究评述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技能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Cohen & Zaidi,2002),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技能短缺”可能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研发工作受阻、企业落后于新技术变革的潮流,从而严重损害企业的发展潜力;而全国大范围的技能短缺将导致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普遍下降,损害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最终发展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极大制约因素(Green,et a1.,1998)。因此,“技能短缺”问题备受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为了研究技能短缺的解决方法,首先有必要了解对其发生和持续存在的影响因素,而对“技能短缺”的概念界定和这一现象及其影响的测量构成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引言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房地产价格相对于居民收入而言已连续高企,且逐渐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从政策实践层面看,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调控房地产规模过大、价格上涨过快的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房地产价格仍居高不下;同时国内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现出温和波动走势,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AL)涨幅明显高于CPI。从学术争鸣层面看,关于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与CPI的关系以及CPI是否应该包括房地产价格的问题争论颇大。如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CPI因为没有恰当考虑居
一、日韩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日本和韩国都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上个世纪末,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03和0.04公顷。二战结束时,日、韩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和所创造的GDP分别占相应总量的50%以上,属于传统且贫穷的农业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韩都经历过性质相同的两次土地制度改革:即从封建地主制到小自耕农制的改革(20世纪40~50年代)和从小自耕到资本主义家庭现代农场制的改革(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之后)。第一次改革虽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但却没有解决农业问题,其历史状况是:均田制下的小自耕农零星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有限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学说,是关于区域发展规律、特征和战略的理论集合。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谢晓波④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着十大理论派别:(1)平衡发展理论;(2)不平衡发展理论;(3)区域分工贸易理论;(4)梯度转移理论;(5)增长极理论;(6)点轴开发理论;(7)网络开发理论;(8)累积因果理论;(9)中心-外围理论;(10)城市圈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6年10月9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对宏观经济政策中跨期权衡所做的分析”。 费尔普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55年在阿默斯特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57年在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5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2—196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副教授;1963—1966年任耶鲁大学考尔斯基金会副教授;1966—197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78—1979年任纽约大学
一般认为,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针对产业采取的相关政策,目标在于进行依靠市场作用难以实现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主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干预,作为国家干预重要手段的产业政策受到相当程度的冷遇。但近年来,由于市场放任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加强国家干预的观点正在重新抬头。
关于利率平滑的研究非常活跃,是最优货币政策研究中一个突出重要的问题。关于利率平滑的研究可以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个阶段是在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框架内为中央银行的利率平滑操作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和提供理论解释,表现为运用各国中央银行操控的市场基准利率的数据与重要宏观经济数据对利率平滑进行实证检验,以证明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利率平滑操作是最优的,进而研究利率平滑操作对于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等的影响;另一个阶段是在新古典拉姆齐模型框架内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人手
区域金融理论是近年来我国金融理论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区域金融研究范畴的主要内容,区域资金流动是区域金融成长的重要表现与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根本途径。从世界范围内考察,资金流动是指货币资金在不同国别金融市场之间的流动;从一国角度考察,区域资金流动主要是指货币资金在一国不同区域内的流进流出;从动态角度看,主要是研究区域间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及其效应。现有的资金流动理论多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对于一国国内区域资金流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对于相关研究内容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对
现代金融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纯货币理论的状态,确定了资产定价在金融学中的核心地位。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以EMH、CAPM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已经发展成熟,具备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并确立了其在金融学领域的主流地位。资产定价是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虽然它在本质上研究了在未来收益概率分布已知情况下证券现今时刻的合理价值,但对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却未进行探讨。对于证券均衡价格如何达成、
古典金融理论从完美市场(perfect market)和完全市场(complete market)的假设出发,认为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无关。著名的Modigliani—Miller(1958)无关性定理意味着在市场完美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决策与企业价值无关,企业的财务政策不会影响证券持有人的福利(Fama,1978)。无套利情况下,投资人完全可以自己利用多元化投资策略对冲其持有证券的风险,企业没有必要对其可交易风险进行对冲。
目前国外有关银行结构的讨论大多从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出发,讨论银行体系的集中度、监管、所有权和制度的发展对银行利差、金融稳定以及企业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均衡模型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银行体系结构的经济状况。他们发现,银行的市场结构通过影响储蓄结构、信用配给的范围、甄别借款者以及资本的积累从而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Guzman(2000)将类似讨论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