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的一项选择,而是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种道德理念。提升所有人的生活质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拯救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亚太地区正面临着挑战,它拥有世界上2/3的人口,其中约半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除了贫困,整个亚太地区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人性、文化、道德、精神层面的危机。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崭新的整体性理念,以促进社会和谐,做到以人为本。这种整体性理念要求以一种整体性方法研究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致力于发展人类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各种能力。知识本身并不能解决贫困、疾病、歧视、不公、暴力等问题。我们必须激发人们的心灵、情感及行动的意志。为了未来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优质教育,需要我们远离传统的、死板的、以内容为本的方法论范式,实施更为整体的、融合的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从内容转向过程,从识记转向理解、评价进而行动,从教转向学的变革。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优质教育 以人为本 整体取向 亚太地区
一、为什么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正处于水深火热、瞬息万变之中,充满着未知和不安,充满着矛盾、危机和挑战。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可以选择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死存亡来冒险。为了下一代而保护我们的地球,采用新的世界观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其远离灾难,这是我们在道德上应尽的义务。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亚太地区的评估结果,过去40年,亚太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的活动已对环境产生了过度的压力,并导致该地区环境严重恶化。人口密度高、增长速度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庞大的贫困人群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在淡水资源的减少、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植被减少、土壤恶化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采取恰当的政策,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强力合作来改变环境及社会状况势在必行。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并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明显的障碍。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2005年的报告——《亚太地区的环境状况》进一步说明,尽管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还有些未达标的项目:基础设施欠发达、贫困率较高、营养不良、医疗条件不足、传染病死亡率高以及住房、能源、水源、公共卫生的不良状况。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威胁。尽管该地区人们消费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环境承受能力很小。城市居民的增加、能源消耗型工业的扩张对人类健康及其所处环境都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而且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如森林、能源和水。污染物增加了,但是污染物的处理不足,这些导致了疾病的蔓延。
自然资源枯竭,消费群体扩大,社会制度弱化,政府监管不力,人性、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观念的薄弱都对改革提出了要求。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问题、目标及策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及策略,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提升和改善优质教育,使其致力于在已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公民价值观基础上进行终身教育。
第二,将课程重新定位,使其成为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载体,从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第三,引起人们关注,培养进步的、负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第四,与其他目标共同协作,采用可持续的、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朝向共同的目标迈进,为后代创造一个和平、可持续的未来。
为了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构成了《工作报告: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Working Paper:Asia-Pacific Regional Strategy for ESD,2005)的基础。通过将合作和网络化作为关键因素,该报告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见表1)。
三、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观点
2002年,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联合国将致力于巩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各部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人们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认知也催生了一种更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观,而这正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所倡导的。正是教育本身使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及环境维度之间的复杂性及相互依赖关系。
在特定文化、社会、经济及环境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倡一种和谐、适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把人类及其生活质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置于其所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心地位,如图1所示,各个维度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人位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向人,能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四、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观点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提供一种整体性方法
这样一种整体性观念需要采取一种整体性方法开展优质教育,从而发展人在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各种能力。知识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如贫困与疾病、社会不公与歧视、暴力与恐怖主义、贪污腐败等。我们必须引导人们的心灵。仅仅使学生具备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热爱、关心他人,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建设性活动。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的心灵。
为了和谐而可持续的未来而进行的优质教育,要求我们远离传统的、死板的、以内容为本的方法论,采取更为整体的、融合的和富有创造力的策略。
这种优质教育所需要的整体的、融合的方法首先源于对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义,它超越了认知学习,对学习结果的衡量不单是通过考试,也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包括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人类潜能的个体的、态度的维度。这意味着从内容到过程,从识记到理解、评价、行动以及从教到学的转变。
学习者不断发展着个体的整体感以及内在的和谐感。情感方面的成长、情感技能的获得和智力发展一样重要。整体性的教育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其个性,并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从而拥有一个更为和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回顾我们的教育体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看到我们过于强调认知方面的学习,却牺牲了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培养的人才是冷漠的个体、无情的机器。他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或真正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教育迫切需要一种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范式和整体性方法。
五、整体性方法的要求
教和学的整体性方法促使教师超越旧有的对事实、概念、理论的搜集和掌握。它希望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真正关心和忧虑自然环境的价值观的人才,希望他们尊重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遗产,尊重人民在物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要提高当下和未来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的、可持续的未来。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进行跨学科的价值观整合,将价值观整合进各门学科,并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
开展优质教育的教师是优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具有洞察力、虚心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倡导价值观教育;拥有激励和启发学习者将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应用于行动的能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六、教学循环四步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根据《面向国际理解与和平文化的教师教育计划框架》(A Framework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A Culture of Peace,Quisumbing,1999),提出了一个整体学习模型。该模型分四个步骤(见图2),但并不是严格按照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如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师的创造性进行相应修正(UNESCO-APNIEVE,2004)。
步骤一:认知水平——识记
步骤一旨在描述并培养学习者的智力。它向学习者介绍特殊的事实和概念、社会问题的信息、文化、历史、新兴技术、经济、工业、政治、宗教和个体所在国家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其他国家的类似背景。背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这些都是学习者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其理解仍然处于事实和概念的范畴。学习者应该更加深入地观察和理解。
步骤二:概念水平——理解
在教学循环图中,知识和智慧是有差别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可能是有害的,但是理解了的知识却能使人产生洞见(Insight)。这就是为什么概念水平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教育工作者解释知识可能很容易,学生记忆知识可能也很快,但对学习者来说,要理解并领悟这些知识却需要智慧。布莱恩·霍尔(Brian Hall,2006)把智慧说成是“客观和主观事实的个人性知识,即最终构成人的理解力及其相互关联的系统”。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具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些步骤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意识、良知以及社会理解力。
步骤三:情感水平——评价
步骤三允许教育者进入学习者的情感领域。教育工作者决不能低估学习者情感和心理维度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知识去教学,还要凭着我们的爱去教学。但是,很少有教育者会去关注学生的感受,通常他们所关注的仅局限于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早就说过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其实对心灵的引导同样重要。我不止一次说过:“教育的实质是对心灵的引导。”学习者如何对经验做出情感上的回应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维度。通常,情感因素起到激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其价值观的作用。要承认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很容易,但要真正实行却很难,因为人们害怕失败或者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
步骤三说明,知识和理解通过人的经历和反思而不断得到积累,最终在情感上得到人们的确定、珍视和赞赏,并且接受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目标、理想的激励,进而产生社会使命与责任感。
步骤四:行动水平——行动
内化了的概念和价值观最终会使人付诸实践。不管这种实践是否采取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决策力、非暴力的争端解决措施,价值观都能够在其中得以体现。因此,学习者需要将概念和情感在行为中表达出来。有时,这一过程很顺利;有时,需要他们具有特定领域的更高的技能。这也能发展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价值观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这一整体性和整合性方法能够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并获得更为综合的学习结果:知识和理解力、洞察力和领悟力、价值观、态度和自信,技能、能力和行为方式。
进行优质教育是任何教育改革都应采取的一种重要策略。没有它,任何发展策略都不可能成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对教育力量的表述也说明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世界——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演讲者简介
露德丝·昆萨炳(Lourdes R. Quisumbing)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UNESCO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UNESCO-APNIEVE)创始会长、终身名誉会长、菲律宾分会会长;菲律宾奎松市米里亚姆学院董事会主席、荣誉退休教授,宿雾市圣·特丽萨学院董事会主席。曾任菲律宾教育、文化与体育部部长和政府内阁成员4年,菲律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1994年10月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议期间,她与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和捷克的彼得·皮塔一起荣获国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大奖——“夸美纽斯奖”。在2006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之际,昆萨炳博士入选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作出重大贡献的全球60位杰出女性之一。
昆萨炳博士广泛涉猎社会科学领域,从事过多门行为科学学科的教学,包括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领导学、咨询学等。她近期的重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为了和平文化而教育儿童》、《学会面向和平文化的共同生活》、《优质教育的整体方法》、《职业与公民教育: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其主题都是在呼吁并积极推广面向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教育。
昆萨炳的教育背景丰富,曾获圣·托马斯大学博士学位、圣·卡洛斯大学硕士学位、圣·特丽萨学院教育学士学位和最高荣誉。为表彰她对家庭生活、妇女研究、人文与价值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南卡罗莱纳大学、棉兰老州立大学、远东大学、圣·贝达学院、安吉尔斯大学都授予了她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熊建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优质教育 以人为本 整体取向 亚太地区
一、为什么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正处于水深火热、瞬息万变之中,充满着未知和不安,充满着矛盾、危机和挑战。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可以选择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死存亡来冒险。为了下一代而保护我们的地球,采用新的世界观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其远离灾难,这是我们在道德上应尽的义务。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亚太地区的评估结果,过去40年,亚太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的活动已对环境产生了过度的压力,并导致该地区环境严重恶化。人口密度高、增长速度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庞大的贫困人群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在淡水资源的减少、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植被减少、土壤恶化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采取恰当的政策,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强力合作来改变环境及社会状况势在必行。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并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明显的障碍。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2005年的报告——《亚太地区的环境状况》进一步说明,尽管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还有些未达标的项目:基础设施欠发达、贫困率较高、营养不良、医疗条件不足、传染病死亡率高以及住房、能源、水源、公共卫生的不良状况。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威胁。尽管该地区人们消费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环境承受能力很小。城市居民的增加、能源消耗型工业的扩张对人类健康及其所处环境都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而且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如森林、能源和水。污染物增加了,但是污染物的处理不足,这些导致了疾病的蔓延。
自然资源枯竭,消费群体扩大,社会制度弱化,政府监管不力,人性、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观念的薄弱都对改革提出了要求。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问题、目标及策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及策略,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提升和改善优质教育,使其致力于在已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公民价值观基础上进行终身教育。
第二,将课程重新定位,使其成为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载体,从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第三,引起人们关注,培养进步的、负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第四,与其他目标共同协作,采用可持续的、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朝向共同的目标迈进,为后代创造一个和平、可持续的未来。
为了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构成了《工作报告: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Working Paper:Asia-Pacific Regional Strategy for ESD,2005)的基础。通过将合作和网络化作为关键因素,该报告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见表1)。
三、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观点
2002年,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联合国将致力于巩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各部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人们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认知也催生了一种更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观,而这正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所倡导的。正是教育本身使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及环境维度之间的复杂性及相互依赖关系。
在特定文化、社会、经济及环境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倡一种和谐、适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把人类及其生活质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置于其所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中心地位,如图1所示,各个维度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人位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向人,能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四、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观点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提供一种整体性方法
这样一种整体性观念需要采取一种整体性方法开展优质教育,从而发展人在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各种能力。知识本身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如贫困与疾病、社会不公与歧视、暴力与恐怖主义、贪污腐败等。我们必须引导人们的心灵。仅仅使学生具备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热爱、关心他人,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建设性活动。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的心灵。
为了和谐而可持续的未来而进行的优质教育,要求我们远离传统的、死板的、以内容为本的方法论,采取更为整体的、融合的和富有创造力的策略。
这种优质教育所需要的整体的、融合的方法首先源于对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义,它超越了认知学习,对学习结果的衡量不单是通过考试,也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包括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人类潜能的个体的、态度的维度。这意味着从内容到过程,从识记到理解、评价、行动以及从教到学的转变。
学习者不断发展着个体的整体感以及内在的和谐感。情感方面的成长、情感技能的获得和智力发展一样重要。整体性的教育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其个性,并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从而拥有一个更为和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回顾我们的教育体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看到我们过于强调认知方面的学习,却牺牲了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培养的人才是冷漠的个体、无情的机器。他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或真正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教育迫切需要一种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范式和整体性方法。
五、整体性方法的要求
教和学的整体性方法促使教师超越旧有的对事实、概念、理论的搜集和掌握。它希望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真正关心和忧虑自然环境的价值观的人才,希望他们尊重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遗产,尊重人民在物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要提高当下和未来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的、可持续的未来。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进行跨学科的价值观整合,将价值观整合进各门学科,并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
开展优质教育的教师是优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希望我们的教师具有洞察力、虚心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倡导价值观教育;拥有激励和启发学习者将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和技能应用于行动的能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六、教学循环四步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根据《面向国际理解与和平文化的教师教育计划框架》(A Framework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A Culture of Peace,Quisumbing,1999),提出了一个整体学习模型。该模型分四个步骤(见图2),但并不是严格按照顺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如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师的创造性进行相应修正(UNESCO-APNIEVE,2004)。
步骤一:认知水平——识记
步骤一旨在描述并培养学习者的智力。它向学习者介绍特殊的事实和概念、社会问题的信息、文化、历史、新兴技术、经济、工业、政治、宗教和个体所在国家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其他国家的类似背景。背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这些都是学习者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其理解仍然处于事实和概念的范畴。学习者应该更加深入地观察和理解。
步骤二:概念水平——理解
在教学循环图中,知识和智慧是有差别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可能是有害的,但是理解了的知识却能使人产生洞见(Insight)。这就是为什么概念水平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教育工作者解释知识可能很容易,学生记忆知识可能也很快,但对学习者来说,要理解并领悟这些知识却需要智慧。布莱恩·霍尔(Brian Hall,2006)把智慧说成是“客观和主观事实的个人性知识,即最终构成人的理解力及其相互关联的系统”。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具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些步骤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意识、良知以及社会理解力。
步骤三:情感水平——评价
步骤三允许教育者进入学习者的情感领域。教育工作者决不能低估学习者情感和心理维度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知识去教学,还要凭着我们的爱去教学。但是,很少有教育者会去关注学生的感受,通常他们所关注的仅局限于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早就说过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其实对心灵的引导同样重要。我不止一次说过:“教育的实质是对心灵的引导。”学习者如何对经验做出情感上的回应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维度。通常,情感因素起到激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其价值观的作用。要承认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很容易,但要真正实行却很难,因为人们害怕失败或者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
步骤三说明,知识和理解通过人的经历和反思而不断得到积累,最终在情感上得到人们的确定、珍视和赞赏,并且接受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目标、理想的激励,进而产生社会使命与责任感。
步骤四:行动水平——行动
内化了的概念和价值观最终会使人付诸实践。不管这种实践是否采取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决策力、非暴力的争端解决措施,价值观都能够在其中得以体现。因此,学习者需要将概念和情感在行为中表达出来。有时,这一过程很顺利;有时,需要他们具有特定领域的更高的技能。这也能发展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价值观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这一整体性和整合性方法能够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并获得更为综合的学习结果:知识和理解力、洞察力和领悟力、价值观、态度和自信,技能、能力和行为方式。
进行优质教育是任何教育改革都应采取的一种重要策略。没有它,任何发展策略都不可能成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对教育力量的表述也说明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世界——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演讲者简介
露德丝·昆萨炳(Lourdes R. Quisumbing)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UNESCO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UNESCO-APNIEVE)创始会长、终身名誉会长、菲律宾分会会长;菲律宾奎松市米里亚姆学院董事会主席、荣誉退休教授,宿雾市圣·特丽萨学院董事会主席。曾任菲律宾教育、文化与体育部部长和政府内阁成员4年,菲律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1994年10月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议期间,她与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和捷克的彼得·皮塔一起荣获国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大奖——“夸美纽斯奖”。在2006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之际,昆萨炳博士入选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作出重大贡献的全球60位杰出女性之一。
昆萨炳博士广泛涉猎社会科学领域,从事过多门行为科学学科的教学,包括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领导学、咨询学等。她近期的重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为了和平文化而教育儿童》、《学会面向和平文化的共同生活》、《优质教育的整体方法》、《职业与公民教育: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其主题都是在呼吁并积极推广面向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教育。
昆萨炳的教育背景丰富,曾获圣·托马斯大学博士学位、圣·卡洛斯大学硕士学位、圣·特丽萨学院教育学士学位和最高荣誉。为表彰她对家庭生活、妇女研究、人文与价值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南卡罗莱纳大学、棉兰老州立大学、远东大学、圣·贝达学院、安吉尔斯大学都授予了她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