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更新教学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基础.一切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生物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教学观念 创新 发现式学习 培养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住的关键问题,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新教学观念,成为各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滞后,教学观念陈旧,这成为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他们的教学思想、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只是空谈.本文谈谈自己转变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点滴做法与体会,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改变单一知识流向为综合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可概括为善于探索求异,求是求佳,奋力拼搏,献身事业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生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其中蕴藏着生物学家们执著的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有关创新史的潜在素材,充分发挥“读史明智”的作用.例如细胞学说的提出,细胞膜结构的发现,遗传物质的探索,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大量时间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课堂上经常是我讲,学生听,我问,学生答,只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单一知识流向,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知道的总比教师的少,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参加新课程培训之后,我意识到此种方法的弊端.在涉及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发动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查找资料,再利用讨论课大家相互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材中有阅读材料:“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课后我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以便课堂上交流.在这次信息交流课上,生活中常见的免疫问题基本上都被学生“发现”了,既有正史、也有逸事.尤其是毒品和艾滋病最为学生热议,有的学生所查资料来源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稍有出入,因各执己见而引起争论……这节课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接受了一次生物科学的自我教育,而且他们经历了一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研究过程,加上课堂上学生激烈的争论,整节课气氛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平等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二、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以前,在教学中,为提高“效率”,往往简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殊不知,这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善于思索,更谈不上创新,泯灭了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思维台阶,诱导学生沿着台阶去创新.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中,首先回顾DNA的知识,提出“人们一开始就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了吗?”“科学家是怎样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继续探索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相关科学史实验.很快,学生会发现“遗传因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遗传因子是什么?”“怎么实验证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与科学家相似的想法及实验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再由点到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遗传物质都是DNA?”这样层层推进,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活动之中.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以往的学习中,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记得在讲还原糖鉴定的实验中,我介绍了本实验中要先加斐林试剂甲和乙先混合再加入到样液中,而双缩脲试剂A和B是分别先后加入样液中的!此言一出,课堂上有不少附和之声,因为教材上有这样的介绍.要是前几年,我一定是先对学生大力表扬一番.然后只需几句话,花很少时间,就能让学生满意.但这对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面对学生我留下两个研究课题:1.“如果斐林试剂和双缩脲混用是什么情况?”2.“双缩脲A和B加入顺序颠倒结果又如何?”并当即对班级学生进行课题分组,由组长召集志同道合的组员,共同承担实验课题,并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到图书室、上网、问老师、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忙得不亦乐乎,最终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班上展示实验过程:
实验1:如果斐林试剂和双缩脲混用,结果鉴定还原糖仍出现砖红色沉淀,鉴定蛋白质仍有紫色呈现.
实验2:双缩脲A和B加入顺序颠倒,结果出现大量蓝色沉淀,不能呈现紫色.
纵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我感触很深.他们显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我要学的内在需求,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项令人骄傲的创新.对于教师而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书本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1999,(1~2).
[2]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9,(1).
[3]钟启泉、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70-279.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关键词:教学观念 创新 发现式学习 培养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住的关键问题,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更新教学观念,成为各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滞后,教学观念陈旧,这成为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他们的教学思想、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只是空谈.本文谈谈自己转变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点滴做法与体会,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改变单一知识流向为综合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可概括为善于探索求异,求是求佳,奋力拼搏,献身事业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生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其中蕴藏着生物学家们执著的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有关创新史的潜在素材,充分发挥“读史明智”的作用.例如细胞学说的提出,细胞膜结构的发现,遗传物质的探索,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大量时间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课堂上经常是我讲,学生听,我问,学生答,只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单一知识流向,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知道的总比教师的少,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参加新课程培训之后,我意识到此种方法的弊端.在涉及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发动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查找资料,再利用讨论课大家相互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材中有阅读材料:“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课后我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以便课堂上交流.在这次信息交流课上,生活中常见的免疫问题基本上都被学生“发现”了,既有正史、也有逸事.尤其是毒品和艾滋病最为学生热议,有的学生所查资料来源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叙述稍有出入,因各执己见而引起争论……这节课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接受了一次生物科学的自我教育,而且他们经历了一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研究过程,加上课堂上学生激烈的争论,整节课气氛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平等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二、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以前,在教学中,为提高“效率”,往往简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殊不知,这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将不善于思索,更谈不上创新,泯灭了学生本身所固有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思维台阶,诱导学生沿着台阶去创新.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中,首先回顾DNA的知识,提出“人们一开始就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了吗?”“科学家是怎样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继续探索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相关科学史实验.很快,学生会发现“遗传因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遗传因子是什么?”“怎么实验证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与科学家相似的想法及实验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再由点到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遗传物质都是DNA?”这样层层推进,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活动之中.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以往的学习中,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记得在讲还原糖鉴定的实验中,我介绍了本实验中要先加斐林试剂甲和乙先混合再加入到样液中,而双缩脲试剂A和B是分别先后加入样液中的!此言一出,课堂上有不少附和之声,因为教材上有这样的介绍.要是前几年,我一定是先对学生大力表扬一番.然后只需几句话,花很少时间,就能让学生满意.但这对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面对学生我留下两个研究课题:1.“如果斐林试剂和双缩脲混用是什么情况?”2.“双缩脲A和B加入顺序颠倒结果又如何?”并当即对班级学生进行课题分组,由组长召集志同道合的组员,共同承担实验课题,并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热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到图书室、上网、问老师、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忙得不亦乐乎,最终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班上展示实验过程:
实验1:如果斐林试剂和双缩脲混用,结果鉴定还原糖仍出现砖红色沉淀,鉴定蛋白质仍有紫色呈现.
实验2:双缩脲A和B加入顺序颠倒,结果出现大量蓝色沉淀,不能呈现紫色.
纵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我感触很深.他们显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我要学的内在需求,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项令人骄傲的创新.对于教师而言,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书本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1999,(1~2).
[2]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9,(1).
[3]钟启泉、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70-279.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