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学校发展的独特品牌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nLoveR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们提到百年名校,自然就会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这些校训恰恰反映了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将“包容砺行”的校训等重新演绎,赋予它新的内涵,希望使其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一、把握校园文化特性,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的价值,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就是一个学校的品牌。
  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传承性是校园文化永葆生机的法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不腐”,恰如我校“长流及远”的精神。
  二、发挥校园文化辐射作用,打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使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和爱护,这种凝聚性增强了师生的向心力。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凝聚集体的纽带。校园文化推动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
  不仅如此,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每年到这里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一个学校要想在社会中立足,要想在人们心中立下一块丰碑,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精益求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成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教师和学生永远是校园文化的最宝贵财富,因此,我校把“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本、以教师幸福发展为本”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就一定能够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
  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充分发掘利用校园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了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教室里、宣传栏,悬挂的是历届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两次动员各年级全体学生收集各班的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灌输一个信念:只要努力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经过加工制作分别布置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中,一月一换,及时更新,鼓舞了孩子的士气,扩大了学校的影响。通过班级承包,将走廊的花坛装点一新,孩子们群策群力,自己动手选花种、挖树坑等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2.情理兼顾,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制度文化
  一所学校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时,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级等评比活动,这样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3.曲径通幽,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首先要走出去,单纯而又缺乏与社会充分接触的校园活动当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却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育者要使学生走出校园,充分接触大自然,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心灵慢慢成熟起来。其次是引进来。校园文化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把其他学校的学术讲座、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引进校园。这种建设的思路既可以塑造校园形象,加深外界对学校的了解,又可以拓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4.拓展渠道,借助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打造风格各异的班级文化
  有人曾形象地把班级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我校一向重视班级建设及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借助“学讲计划”的契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展示了同学们的才能;另一方面,我们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可以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
  (2)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文化
  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还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做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
  (3)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
  将学生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带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我为社区留片绿”,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秋季师生运动会”和“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元旦迎新长跑”……每个活动均由社团发起,同学们参与,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师生的观念、品位、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校园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了各个学校独特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其他文献
调查发现,乡镇小学的教师培训中,虽然主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对于怎样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怎样主动开展研究,怎样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等问题,受训教师依然感到茫然。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是“送培到校”的受助单位,教师成长迅速,受益匪浅。  一、“送培到校”:乡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送教下乡”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一次重要举措。武进区在实践“送教下乡”的基础上进行了
学会学习。应该把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记得1983年学校第一次组织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经验的时候,自己感到非常振奋:你看魏老师多逍遥自在啊!不备课,不批作业,甚至学生
2003年,我市中考思品、历史学科开始实行开卷考试,但自2009年起,我市中考思品、历史学科又开始回归闭卷考试。这是市教育局领导在广泛听取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充分借鉴外省及兄弟市、州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后做出的调整。回归闭卷考试后思想品德学科该如何复习备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和识记基础知识,做好知识储备  重新回归闭卷考试后,出题者势必会考虑
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反映的是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体现的是管理者先进的办学理念,折射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无处不在的“精、气、神”。现就如何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作如下论述。  一、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site selec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of GNSS receiver calibration network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relevant specificat
一、科研知识培训与科研知识测试相结合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必须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及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通过我校教师科研素质前测调查情况,发现多数教师的科研素质处于中下等水平。为此,我校每学年都举行科研知识培训学习活动。科研知识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科研主任培训科研骨干教师,第二层次是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全校普通教师。为检查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每次培
例会是中小学行政管理的一种方式,一般用来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安排本周或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按理说,例会制度对学校发展意义重大,例会和每个教职员工密切相关。可为什么很多教师对学校例会不“感冒”呢?  怎样使“学校行政例会”更加高质、高效,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校长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并着力实践的重要工作。  要让例会实现高质、高效,就必须准确定位例会,既让例会形成制度,保持程序化、规范化,又要避免“例行
尽管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搞,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地变,教育已经走向了关注学生、关注个性的时代,但班主任工作依然存在许多病症。  病症一:千言万语唠叨学生过错,却忽视了学生的错误根源  对于学生,班主任倾注的心血、花费的精力是很多的,经常对学生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其实,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来说,光是干巴巴地说教,空洞地讲理,显得苍白无力,主要是要找出学生落伍的根源,对症下药。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听说
Th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gravity and gradient dat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ophysics.The cross gradient joint inversion is usually used for a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