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三次擎起奥运圣火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a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7日,李舒在自己的家乡甘肃兰州,生平第三次高高举起了奥运会火炬。
  在中国,曾同时传递过雅典奥运会、都灵冬奥会和北京奥运会圣火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刘翔,另一个就是李舒。
  从雅典、都灵到北京,李舒成为一颗奥运火种,把奥运圣火、也把奥运精神传遍世界。
  
  和李舒接触,感觉她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她缜密的思维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述,以及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现在在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任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但是活得很有激情,我只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奥运火炬传递不只是精英的盛宴,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
  
  雅典圣火:梦想之旅
  
  李舒从小练习体操,加上妈妈在兰州市体委工作,李舒天天看着运动员刻苦训练、挑战自我,这些都激发了李舒对体育、对奥运的热爱。“我第一次看奥运会是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那年我刚满6岁,主题曲‘手拉手’至今仍是我的最爱。”
  2004年,奥运圣火第一次在全球传递。李舒在电视上看到三星公司在选拔火炬手,她抱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她在报名时的短文里写到:“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我喜欢体育,向往奥运,我认为奥运精神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中,而是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奥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她对奥运的热爱深深打动了网友、评委和主办方。顺利通过初选后,在几轮面试中,李舒凭借流畅大方的表达、敏捷缜密的思维、青春靓丽的外形以及丰富的奥运知识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雅典奥运会火炬手中惟一的大学生代表。
  2004年6月9日,她第一次亲手举起了奥运圣火,从北京大学东南门传递到百年纪念讲堂。李舒说,正是那一瞬间,一个梦想从她的心底升腾,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连续传递三届奥运会的圣火,从希腊雅典到意大利都灵,最后回到中国北京。
  “2004年6月9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因为,我第一次举起奥运圣火,我记得特别清楚,从北京大学东南门跑到百年纪念讲堂。好多好多的人在我周围欢呼。我跑得很慢,就是希望能够多举一下火炬,但是很快就到终点了。”回忆起第一次和奥运火炬亲密接触的情景,李舒一脸幸福。
  


  
  都灵圣火:荣誉之旅
  
  2005年夏天,李舒得知三星公司招募都灵冬奥会火炬手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由于有过一次奥运火炬手的经历,李舒顺利入选50强选手。在真刀真枪的决赛中,凭借出色的表现,李舒被评为“最佳选手”。就在她认为自己将顺利地实现第二次成为火炬手的梦想时,现实却和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团体赛项目中,落败的团队将集体告别这场承载了奥运梦想的舞台。李舒所在的团队在拓展训练“融化都灵的冰雪”环节中以微弱的劣势落败,他们遭遇了集体淘汰。
  在火炬手揭晓典礼上,李舒被邀请参加现场访谈,说到最后,想到自己即将被淘汰,梦想难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脸上依然保持微笑,“我离自己的梦想只有咫尺之遥,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我不幸落选,也并不意味着我奥林匹克梦想的终结,我会勇敢地继续追逐下去。我会自费去意大利为今天所有胜出的兄弟姐妹们加油助威。”
  杨扬哭了,叶乔波哭了,现场的观众都被这个热爱奥运的执着女孩感动了。就在李舒为自己梦想的破灭而泪洒晚会现场,入选的火炬手们纷纷用拥抱表达对她的惋惜与鼓励时,三星大中华区的副总裁为她送上了一份感动厚礼,“鉴于你在比赛中的优秀表现,以及你对奥运精神的执着追求,我们经过简短研究,决定拿出一个本来准备邀请社会名流的的名额,来请你和我们一起去意大利传递奥运圣火。”听到这个好消息,李舒抱着杨扬和陈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6年1月,李舒到达威尼斯。在她看来,在国外传递圣火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中国是下一届奥运会的东道主,自然应该展示中国人的奥运精神。李舒是中国人在威尼斯的第一棒火炬手,她特意带了一面国旗。在跑完既定路程后,她便将国旗拿出来高高举起。“我举出国旗的那一瞬间非常自豪,周围的人都非常热情,很多当地市民要求和国旗合影。他们都对我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北京,好样的!’当时我特别激动。”
  晚上,李舒和奥运火炬手们没有去逛街购物,而是跟着圣火一起跑到了终点。在圣马口广场,火炬手们自发的手拉手围成一个圏,高喊着“中国、中国”。“当时,一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最让人感动的是,很多当地人也自发加入了队伍,和我们一起高喊China、China!”
  在都灵,让李舒难忘的除了这些感人的场景,还有一位选手对她说的话:“我今天见到了你,才知道,原来我真的可以离自己的梦想很近。”李舒说:“这才是我成为火炬手最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颗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弘扬奥林匹克文化的火种,让大家都知道,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
  
   北京圣火:回归之旅
  
  从都灵回到北京之后,李舒回到了人民大学,继续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2006年,北京第电视台举办了“五环连奥运”的奥运大使活动。为了让普通人实现奥运梦,选拔方式是:在留了电话和姓名的报名者中随机抽取,再进行面试选拔。奥运的缘分再一次垂青李舒,她被第一个抽中。当面试官知道她有过两次火炬手的经历后,吃惊地说:“你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位奥运大使。”
  奥运大使人选确定后,接下来就前往8个城市的人员分配问题,很多人都想去美国和法国,当负责人征求李舒意见的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希腊。
  “因为雅典是奥运的发源地,我一直非常神往。再就是我第一次传递的就是雅典圣火,这是我和雅典的情缘。去希腊,就像是我的一次寻根之旅。”
  去雅典的时候,李舒带着她的两个火炬。“当我来到雅典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看到主火炬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
  从雅典归来,在2007年4月26日北京向世界发出邀请函的时刻,李舒受到了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亲切接见。
  这一次次与奥运的亲密接触让很多人觉得李舒是一个幸运儿,而李舒却激励自己去完成梦想的最后一棒——做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李舒很认真地说:“人生就像一场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积累,积累越多,财富越多,我一直饱含激情去做我热爱的事。”
  2007年8月李舒研究生毕业,进入中良集团工作。当集团领导得知李舒的“三次奥运梦想”,并且已经完成了两次的时候,这个鼓励年轻人去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集团,当即决定拿出一个火炬手的名额来帮助她完成自己的梦想。
  2008年7月7日,李舒回到了家乡甘肃,站在这片刚刚遭受地震侵袭的土地上,在她第三次举起火炬的那一刹那,她满含热泪,突然跪倒在了地上,深深的亲吻着故乡的土地。在那一刻,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我深爱着奥运,深爱着我的家乡,深爱着我手中的三支火炬,他们代表着我的梦想,我的奥运追求。但是在今天,在我的家乡遭受灾难后,我决定将这三支火炬拍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甘肃的希望小学。即使这我不再拥有这三支火炬,但是它们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灾区的小朋友们带去了幸福,带去了希望。我的奥运火炬手梦想完成了,我要重新开始我的新生活,而我新生活最大的希望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奥运精神。”说这段话的时候,李舒流着泪。
其他文献
与杨勇聊天,是个想象力不断被挑战的过程。因为他在做的事情,“不仅国内没有人做过,国外也是刚刚在摸索。”  这项事业叫做“人才风险投资”。“就是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青年视为一家规模更小、风险性和成长性更高的‘企业’,在其成长阶段,为其提供开发人力资源各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以达到快速充分地开发潜力的目的。而学生毕业后,在一定年限内,将自己收入的一定百分比返还给基金作为回报。”  在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读
期刊
想给郭耕贴个标签很难。他给人的印象是学者,但是业界称他为“著名环保专家”、“野生动物保护者”。郭耕则自诩为“四不像”——“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  自从1994年到了北京麋鹿苑博物馆,郭耕就为麋鹿和麋鹿苑博物馆奔忙着。如今,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已被中国科普大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曾经濒临灭绝的麋鹿种群在这里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为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生态聚集地。  
期刊
人物简介:夏吟兰,女,1957年出生于北京,上海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家庭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妇女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长期致力于亲属法学、继承法学和妇女人权的研究。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6-1997),澳门法务局法律专家(1999-20
期刊
郑也夫是个很有特点的社会学家。  他不申报任何研究课题,不拿一分钱的研究经费,不参加任何学术评奖,不参加“规则不公正的游戏”;  他关注弱势群体,也自揭学术“家丑”,甚至直接质疑社科院“卖官”;  ……  “不合群”的郑也夫因此被称为“社会学的硬汉”。    也许因盛夏所生,郑也夫的一生似乎都在“以暴热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一直以来,郑也夫都在热切地关注社会发展并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态
期刊
历史将如何定位浙商?这是留给未来的一个命题。但回过头看过去的20年,我们必须承认,浙商不仅是现代中国经济萌生的一支重要力量,代表着广大国人创业的激情和可能;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得到肯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所代表的民营经济已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市场经济代表性的力量,却正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阵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先进的浙商突然变得脆弱,又是什么原
期刊
这是四个女孩子的故事,她们家境不同、生活不同、甚至素未谋面,在她们中间,有打工的快乐、有创业的满足、有无限的迷茫,生命轨迹的迥异,也使得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截然不同,她们只是四个或者可爱或者美丽的女孩,但她们的经历,也许可以给女孩子们一些启迪。    陈:23岁的千万“负婆”    2007年夏天,“陈”是个重磅炸弹!“陈”轰动了中国房地产圈,甚至在整个中国也引起巨大的波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一个叫
期刊
HIP-HOP之——饶舌  说唱(Rap)是一个黑人俚语中的词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这种形式来源之一是过去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介绍唱片时所用的一种快速的、押韵的行话性的语言。    梁栋是谁?  他就是早已红遍网络的饶舌神仙“葡桃”。       梁栋被称为“中国饶舌第一人”、“音乐界的李敖”。  
期刊
“QC小组”,是指企业内部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自2000年接触QC(企业质量管理)到2003年创下三个国优,短短三年时间,吴琨在众人怀疑甚至不认同的目光中,从一个不懂质量管理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享受专家津贴待遇的华北电网工程技术
期刊
HIP—HOP也是一种生活    如果要溯源,那么最初的Hip-Hop来自非洲,是用Hip(臀部)和Hop(跳跃)组合起来的原始部落的流行文化。  现代Hip-Hop发源于美国,《英汉词典》里有两种解释:1980年代源起于美国城市黑人青少年的一种文化(其特色为霹雳舞,墙上涂鸦和节奏强烈的音乐);一种次文化。    “次文化”是相对于高尚、严肃、纯情的主流文化来说的。Hip-Hop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
期刊
HI-HOP之DJ  DJ全称Disc jockey,可以理解成“唱片骑士”。1969年,美国的牙买加移民KOOL HERC需要在唱片中增加一些伴奏,于是他就用两台唱机交替播放两张一样的唱片,得到了较长的伴奏,HIP-HOP就这样发展起来。    白天,他们都在睡觉。  天黑了,他们开始工作。  夜很宁静,他们用音乐打破安宁。  这就是DJ。  在现阶段,DJ这两个字已经代表了最新、最劲、最毒、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