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法律边界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肉搜索”引人关注。本论文就“人肉搜索”的利弊得失以及公众的不同看法乃至可能存在的法律盲区进行深入的探讨,系统地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包括从立法、追责以及相关网络责任落实),并对人肉搜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让人肉搜索为我们所用。
  关键词 人肉搜索 隐私权 言论自由权 追责
  作者简介:钱冰青,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民检察院书记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267-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一、“人肉搜索”的利弊及公众看法
  通俗地讲,“人肉搜索”就是广大网民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去搜索相关事件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并将其公之于众。“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私力救济,大大提高了违法者被揭发的概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但是,“人肉搜索”大多是在网民主观情绪下进行的,极易形成网络暴力。现实中很多“人肉搜索”案件,都给当事人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许,适当的指责是应该的,但如果是恶意的中伤谩骂和人格侮辱,就不符合我们想要去维护道德底线的美好初衷。如果当事人是无辜的,遭受这样的灭顶之灾更是不应该的。
  说到底,“人肉搜索”是“网络中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对于“人肉搜索”,社会上似乎有着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对大奸大恶之人进行“人肉搜索”是伸张正义的重要手段;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肉搜索”是对人权的侵犯和践踏。如何让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肉搜索”在宪法规定的人权的范围内,成为我们对抗法律所不能触及,制度又无法规范的道德边缘地带的新武器。
  二、“人肉搜索”的侵权嫌疑
  首先是隐私权。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对此,《宪法》第33、38、39、40条等有明确的规定,《民法通则》则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
  我个人认为:个人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以法无明文规定即合法为理由肆意地侵犯别人的隐私权;任何在道德外衣下的个人行为必须在法律的规定下进行,必须以不危害他人以及社会公德为底线。因此,作为“被人肉者”,当其认为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是名誉权。名誉权是指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网民在“人肉搜索”时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过程中,采取侮辱、诽谤、披露隐私等方式来评价当事人,如果这些评价超过了道德底线和法律原则,那么就构成了名誉侵害。
  三是肖像权。肖像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肖像权作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它直接关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及其形象的社会评价。网民未经当事人的同意,将其照片等信息公之于众,因而也就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虽然多数“人肉搜索”案例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网民在曝光当事人的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的同时有故意以侮辱、歪曲、丑化及其他非正当方式使用他人肖像的,将构成对肖像人格权的侵害。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追究
  首先,应该厘清“人肉搜索”涉及的相关权利保护的优先顺序。在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权利和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之间,大多数法学家都非常看重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认为只要不是恶意诋毁或者污蔑当事人,言论自由的权利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认定“人肉搜索”侵权问题上,一般情况下应该优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其次,应该明确“人肉搜索”侵权责任。“人肉搜索”涉及侵权的行为主体应当包括:“赏金猎人”、网民和网络经营者。对于那些发布不实甚至恶意信息的“赏金猎人”,应视情况追究其侵权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对于那些组织发动“人肉搜索”的网民,如果有侵害他人隐私权等人格权益的故意,他们就起着领袖或者组织者的身份,尤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于那些从网络(或其它媒介)上公开的各种零碎的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总结,并将这些个人隐私等内容集中发布到网上的网民,应该根据其所整理发布信息的恶意程度和侵权后果等因素来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对于一些较为激进的网民,他们非法利用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实施相对过激的侵权行为,如进行电话骚扰、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则应当独立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对于一般的网民,他们最典型的行为就是在网上肆意地谩骂,则应以教育疏导为妥。而一些网络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消极放逐,是“人肉搜索”负面影响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
  众所周知,对他人人格尊严进行污蔑和诽谤的,刑法规定了诽谤罪;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侮辱人格的,刑法规定了侮辱罪;对侵犯他人隐私情节轻微的,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
  在多数“人肉搜索”中,大部分网民觉得自己是在行使监督权、批评权,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是否触犯了法律。目前,诽谤罪、侮辱罪都属于“不告不理”的自诉案件。如果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也划定为自诉案件,那么站在道德失衡一端的当事人该如何面对公众和媒体。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隐私权的立法,完善相关配套立法,提高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第39条规定:“采集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信息,应当通过合法途径,并依法合理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条例》对“人肉搜索”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强调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应该承认,“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并且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且在道德领域以及官员腐坏问题上功效显著,成为草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人肉搜索”不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运作,就会成为“网络暴力”。尤其在一些黑白颠倒的“人肉搜索”中,在是非对错尚未定论之前就大量曝光其个人资料,对于无辜的当事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人肉搜索”非常必要。
  多年来,一些省(市)也对“人肉搜索”积极出招进行规范。2009年1月通过的《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禁止“未经允许,提供或者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2008年4月通过的《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禁止“擅自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和其他个人信息资料”。另外,宁夏、山西两地颁布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也明确禁止“擅自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
  人民网曾专门就此作过调查,超过90%的网民反对立法禁止“人肉搜索”,认为“不利于草根监督”。就立法权限而言,地方政府是否有权制定此类规定值得商榷。《立法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才能加以限制或者剥夺。地方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就是禁止法律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确有越权立法之嫌。
  “人肉搜索”是“新生事物”,立法部门应当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外的相关做法可以借鉴。在日本,“被人肉者”有权以损害名誉提出民事诉讼并要求赔偿。在英国,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在收集和取得个人数据时必须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并依法登记。美国则通过行业自律和判例法并配以单行立法,来实现对个人数据的保护。
  如何规范“人肉搜索”中网民的言行,确保网民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己合法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权的同时,降低甚至消除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需要正确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
  首先,必须加强立法。“人肉搜索”之所以会盛行,有其存在的理由。当道德在现实生活中被肆意地践踏,人们的怒气在现实中无法发泄的时候,网络无疑成了他们弘扬道德标尺的场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影响力。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如果用法律加以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武器,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将“人肉搜索”置于法律的框架内。
  刑法修正案(七)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收买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民法中有关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保护条款,并不断强化网民的法制意识,以完善的法律规范“人肉搜索”相关责任人的行为。
  其次,必须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意识和相关网站的管理。在“人肉搜索”中扮演桥梁作用的网站运营商,应该是我们重点规范的对象。如果说网民数量多且杂,难以规范,那么对网站运营商进行规范是最容易做到的。网站应该进行自我规范和约束,承担起作为网络运营者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因此,网站服务商有义务审查信息内容是否属于“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当前,由于部分网络运营商尚未发育健全,难以抵挡大量恶意词汇的泛滥。作为网站运营商如何让健康的信息得到传播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对于网民公布他人一些不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宜采取事后监管的方法进行屏蔽和删除。加重对网络运营商的责任,若其采取行为不够准确及时,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如构成侵权,则由网站服务商承担责任。如为非独立法人则由参与侵权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来共同承担责任。对于后续一些转载导致严重后果的,也应该追究其责任。
  再次,加快实行网络实名制。韩国政府2002年就开始推行网络实名制。韩国实行的是“布告栏实名制”,在布告栏上上传文章时输入身份证号确认身份,而在上传文章时可以使用笔名。加快实行“网络实名制”,网民在享受网络监督权的同时,也需要有一种追责制度的约束,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从而使我们的网络更加规范健康。
  总而言之,对于“人肉搜索”,我們既不能否定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作用,也不能使之成为肆意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手段。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荣誉感,是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对自身职业的认知。职业荣誉感间接反映了此职业的职业现状。本研究团队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对法官的职业荣誉和职业现状进行调查。得出法官目前收入低、工作压力大等职业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职业困境 法官 压力 改革  作者简介:赵阳、耿艾楠,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体到行政诉讼法领域,行政公益诉讼已经成为一个极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社会各界要求确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呼声高涨。但是要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需要辨清其概念、辩证地借鉴域外有关制度、准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以及理性分析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思考完上面四个问题,我们发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行政 公益诉讼 公共利益  作者简介:蔡士博,四川大学
摘 要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是否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关键。“非法占有目的”深藏于犯罪嫌疑人的内心当中,为了逃避处罚,犯罪嫌疑人往往不承认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基层司法实践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只能采用法律推定的方法,通过客观行为表现来加以认定。  关键词 恶意透支 信用卡诈骗 非法占有 法律推定  作者简介:李莹莹,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摘 要 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工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问题摆在了社会发展的面前,解决生态问题刻不容缓。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有活力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研究其生态行为,对我国生态价值观的建设、生态行为的普及和生态问题的改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公民财产权应当与公民人身权处于受法律同等保护地位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刑事法領域,重公民人身权利保护轻公民财产权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刑法》对涉案财物的处理规定太过简单、原则,《刑事诉讼法》对于涉案财物的处理规定过于混乱,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在涉案财物处理过程中乱象频出。本文从司法实践中的两个涉案财物处理的案例入手,分析了产生司法实践困难的
摘 要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说明了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是最低程度的道德。但同时也会让人疑惑——认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罪与非罪的考虑因素之中是否渗透着对行为道德性的评价?法律能否强制执行道德?本文结合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一书对“夫妻黄碟”和“南京教授换偶”案所涉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回答。  关键词 强制执行 道德 法律  作者简介:金莹,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
摘 要 海南贫困山区要脱贫就必须发展电子商务,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海南贫困山区发展电子商务还存在若干阻碍因素。单一的发展村淘只会陷入既没有推力,又没有拉力,既没有内源力,也没有倒逼力的僵局,出现“僵尸村淘”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将就地城镇化与村淘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就地城镇化的村淘是实现海南山区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精准脱贫的破冰之举。  关键词 亚欠村 就地城镇化 村淘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师
摘 要 近年来,社会中频发的“南京虐童案”、“黑龙江针扎女婴事件”等恶性事件严重危害到儿童权益,引起了学界强烈谴责与舆论。如何有效地保护遭受家庭暴力儿童的权益受到广泛关注,这也是国家在儿童权益保护立法方面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目前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新《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进一步探究儿童权益保护存在的不足及亟需进行的立法完善。  关键词 儿童权益 保护 反家庭暴力法
摘 要 长期以来关于洞穴奇案的討论从未停息过,人们试图以理性的思考获得最接近事实同时又实现正义的判决。但是,在反复的认真努力后,人们突然发现所有的法律判断都存在某种难以自洽的困境,作为人类高级理性的法律智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但是,也许世界就是这样,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的法则。即使我们面对的世界如此多变,我们也从未放弃在地球上作出直线的努力。  关键词 洞穴奇案 抽象思考 法律适用 权衡  作者简
摘 要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和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特制定调查问卷。本文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 思想政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