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艺术三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m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说自己是俗人里最雅、雅人中最俗,大半辈子都以卖画为生,后人评价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
  乾嘉之际,文人书法大都冲不破赵孟頫、董其昌的森严壁垒,偏偏有郑板桥这样特立独行的人物,以一笔不今不古、非隶非草的“六分半书”异军突起,成为领异标新的典范,后人形象地将他的书法称作“乱石铺街体”。能把真、行、草、隶、篆诸体以楷隶为主,巧妙结合形成一种亦古亦新的书体,秦汉的波磔杂糅着魏晋的法度,貌似懒散地在纸上任意铺排,萧散野逸的别趣充盈在字里行间,词曲家蒋士铨说板桥作字似写兰,实在是解人之语,那横飘竖撇中营造出的万千气象,和他笔下的幽兰一样令人倾倒。
  读书人写字作画,历来羞于向人伸手要钱。郑板桥看不起这种酸腐做派,不仅要得理直气壮,还弄出个冠绝古今的“润格”,成为妙趣横生的一篇奇文:“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这样的举动,在当时颇显前卫,谩骂不屑者当然也不在少数,总之,扭捏作态的虚与委蛇,不如明码标价来得爽快。郑板桥的这篇“润格”,给书画市场带来了一场革命,他希望后人看到真实的自己,于是在诗文集后序中放了句狠话,他说:“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这种不失幽默的警告,藏不住一股狂傲之气,难怪有人推举他是“扬州八怪”中的魁首。
  晚年的郑板桥穷困潦倒,笔下的兰竹却越发清俊挺拔,诗文书法也越发奇气纵横,近年有缘邂逅他的书画,迷恋那种挥洒自如中带出的清华疏旷,更倾慕他的狂放、率性,以出世的心情做着入世的事业,坦坦荡荡地活出个真人样来。
  
  编辑/王玉
其他文献
从长安出发,沿着大秦帝国走来的方向,我们可以仰望到曾经与古罗马遥相呼应的大汉王朝。  怀古的风情如一架变焦的长镜头,穿越时空,穿越盛唐,将我们的悠悠思绪拉向更为深邃的历史。  追随文明的足迹,眼前的画面渐渐地由模糊变成清晰的黑白底色,又逐渐变得绚丽多彩。  在西安的街头,这片被历史的烟尘涤荡过无数遍而又高楼林立的土地,为我们展开大汉帝国的画卷。  这是一个充满霸气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北伐匈奴、
期刊
时下流行微博,短短100来字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如周立波一朝得意便语无伦次,结果引致众多“微友”围剿,搞得他不得不立马撤下来,高挂免战牌。有些人的恋爱,是从网上获得,也有人会从微博中觅得知音甚至恋人,成为佳话。但殊不知,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就有了“微博”,并成就一段佳缘。  唐僖宗年间,书生于佑虽有才气却乏运气,科举屡试不中,只好寄居于长安好友韩泳家中。一日,闲来无事,出门随意走动。信步来
期刊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两大商帮。晋商为十大商帮之首,商号曾遍及全国各地并波及日本、阿拉伯、东南亚。他们雄霸国内商界500年之久,创造了不朽的辉煌。    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的经营活动,仅处于单个而分散的状态,没有出现具有商业特色的商人群体,也就是说,有“商”而无“帮”,自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商人队伍日渐壮大,各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商人群体——商帮。  商帮是一种以地域为中心,以
期刊
行为知人  范增分析刘邦:不好财色,其志不小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人。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好酒及色”,终日游手好闲,常被他父亲骂作“无赖”。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进入咸阳后,刘邦见秦朝的皇宫“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被樊哙和张良劝阻,才“还军霸上”。  这件事被项羽的军师范增知道了,他对项羽说:“沛公居
期刊
有人说“唐诗”应该叫做“诗唐”才准确,不是唐朝的诗,而是诗的唐朝。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在大唐芙蓉园只游览了两个小时,以诗魂及唐诗峡组成的诗歌文化区,用雕塑的形式展示了唐诗以及唐代诗人的旷世风采。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是众多诗人心目中的“星光大道”,这座城市有他们太多的梦,也把更多的落寞留给了后人。  李白  公元730年,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满怀憧憬地来到了长安城,初来乍到之时,李白潇洒
期刊
国际连锁酒店王国“希尔顿”集团的创始人康德拉·希尔顿说:当我贫困潦倒躺在公园的椅子上过夜时,我已经在心中描绘希尔顿跨越全球的蓝图了。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决定了他的路能走多远。  同一天有三个进入工厂上班的木匠。   第一木匠工作的目的只是混一口饭吃,能养活自己就行。上班时经常磨洋工,不久被工厂炒了鱿鱼,失去了工作。好不容易又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工作态度仍然如故,所以,他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  第二
期刊
一次看似普通的军事政变,一次看似寻常的改朝换代,一个没有流血的朝代更迭,其中却蕴含着改变了国家民族性格的因素,历史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在人们不经意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转变。以至于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以后的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    还原历史  “陈桥兵变”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事件了。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旧历正月初一,农历的新年使得后周宫廷中一片喜气洋洋,小皇帝和大臣们准备欢度这一个传统佳节
期刊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几番接触,就会使人感觉俗不可耐,或令人生厌。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练,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大凡人寡薄的品德,大约有三端最容易触犯: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儿子受命于父,这都是有一定之数的,但有些人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身居卑
期刊
叶曼,原名刘世纶, 1914年生,现年96岁,旅居美国洛杉矶,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叶曼先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家之一。  与叶曼先生的对话非常愉快,先生很爱笑,令人心生暖意,这笑容亦传达着对人生的达观、恬淡和
期刊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只是看作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要求的适用节俭的普通食品,另一种是贵仕富豪们刻意追求的精致奢侈的美味。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精于烹调艺术,他们不仅是美食家,而且还自己动手创制美馔珍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食谱菜单的同时,也传留下有趣的饮食话题。    袁枚《随园食单》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