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报《汾帆》是一种铭记,它承载了学校历史,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是一种“放大”,细看教师与学生,为教师提供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汾帆》背后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反映了学校的文化主张和行动方式。八年办了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凝聚着师生的心血,办报的过程是办校的过程,也是师生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校报;师生成长;学校历史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8-0065-03
【作者简介】张菊荣,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
校报无疑是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校报更是文化的本身。八年办一报,报报有深意。
一、办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校名很长,十八个字,校训却很短,就一个字——“恒”,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考察之后回去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长校名,短校训》,我们以下将这个长校名简称“汾湖实小”或者“汾小”。这所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我有幸成为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2009年9月1日,我们出版了第一期校报《汾帆》,到2017年7月1日,我们出版了89期,这是我主编的最后一期校报,2017年6月,我任命为吴江实验小学校长。
每一期报纸新出,我总是带一份回家,只带一份,我怕带多了,反而不珍惜,会弄丢。89期报纸叠起来,那是岁月。我把这厚厚一叠报纸视为至宝,从黑白版的到彩版的,创刊号早已经发黄。我经常会翻阅那些报纸,我总觉得,我在翻阅历史,厚厚的历史,重重的历史,亲历的历史,鲜活的历史,一起创造的历史。一位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汾小这八年,你们做了些什么?我指着那叠报纸说:“这八年,我们办了一份报纸!”
我曾经在校刊《汾小教育》创刊号上说校刊叠起来,是学校的思想学术史,校报叠起来就是一部学校发展简史。我们为什么办校报?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见证历史。在那篇《扬起汾之帆:以理想的名义》的创刊词中,我这样写道:“我们的这份小报,这份与学校一起诞生的小报,必将与我们一起,见证这所学校的成长!这是美丽汾湖的一面帆,也将是汾小历史长河中的一面帆。”
开始办报的时候,也有人说频率能不能高一点。我说:“不,就每月一期!”但我们要坚持好这每月一期。大家办着办着,發现这每月一期,时间来得特别快,一转眼就到了,一不小心,就会拖下,但我一直逼着大家不能松,不管有多少理由,每月一期的校报,雷打不动,年复一年,转眼就是整整八个学年了。人们才发现,我们不仅仅把校报视为文化载体,而且办报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在诠释着我们的汾小文化——“恒”。“恒”不是一曝十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淡定加坚定,重要的不是走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远!
二、报纸的背后是顶层设计与落地行动
八年中,很多教师担任过“责任编辑”,负责一版,或者负责整个报纸的统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份报纸其实也培养了不少的教师。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这份报纸名副其实的“主编”,虽然我们不在报纸上出现“主编”的字样,整个报纸的栏目都是在我的主持下策划的,每期报纸我都细细看过后付印。特别是一开始,教师们编辑的稿子会被我改得面目全非,后来慢慢地,“责任编辑”们都成长了,但第一版的稿件我绝对要细细审阅。说这些,不是为了自我炫耀,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校报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而不是边缘性工作!校长,一定是一个思考学校核心工作的人。
报纸的方向,非常重要,那是正能量的信息中心。我们要传递些什么,这是校报必须明确的。而传递些什么,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因此,一张报纸,背后就是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主张。策划报纸的栏目,与策划学校的发展,完全是一回事,学校有多少内涵,校报才可能有多少内涵。王逸诗老师说:“《汾帆》的栏目一直在调整,在变化。不变的是,它始终承担着作为文化载体的责任。”一般而言,第一版,我们会推出两篇深度报道,我不太喜欢将很多标题新闻、图片新闻放在一起,看上去报道得很多,但却没有分量,两篇深度报道,一般来说,一篇报道教师的研究活动,一篇报道学生的校园生活。其实这个安排就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与学校所倡导的“教师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学生过一个饶有兴致的学习生活,师生一起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完全一致!当然,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真实生活,如果我们没有把学术研究作为学校的重要事情,自然无法深度报道教师的研究活动;如果我们没有把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作为学校的重要事情,我们自然无法深度报道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文化内涵与生动创意,那么我们的报道也只能全是“简讯”。
编报纸,最担心的是没有稿源。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把报纸与整个学校文化“一致性”联系起来。在汾湖实小的大楼还没有交付时,我们就建起了“网上汾小”,学校的论坛设计了“七字栏目”,这“七字栏目”就构成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建立起来了,一年一年坚持下来了,就自然成了学校文化。有人说,校报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其实,在真正有文化的校园里,什么都可以是学校文化符号,比如学校论坛,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学科的教研活动,分享观点,“语文课程细揣摩”“数学课程细揣摩”,这个“细揣摩”栏目成了教学研究交流的重要阵地;“如蚕食叶读专著”,反映的是教师们的阅读生活;“聚沙成塔做课题”,看得出教师“慢慢做课题”的过程;“成长话题大家谈”,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网上沙龙”;“教学反思每月展”,每月交流教学反思,这些趣事作为校报的“补白”,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三、看重什么就放大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放大”,看重什么,我们就放大什么。我们最看重的是教师与学生。
“专栏”也是《汾帆》的一道风景。我盘点了一下,这89期报纸,我们有16位教师开设过“专栏”,一个专栏,一写就是半年:
【关键词】校报;师生成长;学校历史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8-0065-03
【作者简介】张菊荣,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
校报无疑是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校报更是文化的本身。八年办一报,报报有深意。
一、办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校名很长,十八个字,校训却很短,就一个字——“恒”,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考察之后回去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长校名,短校训》,我们以下将这个长校名简称“汾湖实小”或者“汾小”。这所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我有幸成为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2009年9月1日,我们出版了第一期校报《汾帆》,到2017年7月1日,我们出版了89期,这是我主编的最后一期校报,2017年6月,我任命为吴江实验小学校长。
每一期报纸新出,我总是带一份回家,只带一份,我怕带多了,反而不珍惜,会弄丢。89期报纸叠起来,那是岁月。我把这厚厚一叠报纸视为至宝,从黑白版的到彩版的,创刊号早已经发黄。我经常会翻阅那些报纸,我总觉得,我在翻阅历史,厚厚的历史,重重的历史,亲历的历史,鲜活的历史,一起创造的历史。一位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汾小这八年,你们做了些什么?我指着那叠报纸说:“这八年,我们办了一份报纸!”
我曾经在校刊《汾小教育》创刊号上说校刊叠起来,是学校的思想学术史,校报叠起来就是一部学校发展简史。我们为什么办校报?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见证历史。在那篇《扬起汾之帆:以理想的名义》的创刊词中,我这样写道:“我们的这份小报,这份与学校一起诞生的小报,必将与我们一起,见证这所学校的成长!这是美丽汾湖的一面帆,也将是汾小历史长河中的一面帆。”
开始办报的时候,也有人说频率能不能高一点。我说:“不,就每月一期!”但我们要坚持好这每月一期。大家办着办着,發现这每月一期,时间来得特别快,一转眼就到了,一不小心,就会拖下,但我一直逼着大家不能松,不管有多少理由,每月一期的校报,雷打不动,年复一年,转眼就是整整八个学年了。人们才发现,我们不仅仅把校报视为文化载体,而且办报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在诠释着我们的汾小文化——“恒”。“恒”不是一曝十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淡定加坚定,重要的不是走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远!
二、报纸的背后是顶层设计与落地行动
八年中,很多教师担任过“责任编辑”,负责一版,或者负责整个报纸的统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份报纸其实也培养了不少的教师。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这份报纸名副其实的“主编”,虽然我们不在报纸上出现“主编”的字样,整个报纸的栏目都是在我的主持下策划的,每期报纸我都细细看过后付印。特别是一开始,教师们编辑的稿子会被我改得面目全非,后来慢慢地,“责任编辑”们都成长了,但第一版的稿件我绝对要细细审阅。说这些,不是为了自我炫耀,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校报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而不是边缘性工作!校长,一定是一个思考学校核心工作的人。
报纸的方向,非常重要,那是正能量的信息中心。我们要传递些什么,这是校报必须明确的。而传递些什么,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因此,一张报纸,背后就是一所学校,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主张。策划报纸的栏目,与策划学校的发展,完全是一回事,学校有多少内涵,校报才可能有多少内涵。王逸诗老师说:“《汾帆》的栏目一直在调整,在变化。不变的是,它始终承担着作为文化载体的责任。”一般而言,第一版,我们会推出两篇深度报道,我不太喜欢将很多标题新闻、图片新闻放在一起,看上去报道得很多,但却没有分量,两篇深度报道,一般来说,一篇报道教师的研究活动,一篇报道学生的校园生活。其实这个安排就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与学校所倡导的“教师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学生过一个饶有兴致的学习生活,师生一起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完全一致!当然,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真实生活,如果我们没有把学术研究作为学校的重要事情,自然无法深度报道教师的研究活动;如果我们没有把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作为学校的重要事情,我们自然无法深度报道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文化内涵与生动创意,那么我们的报道也只能全是“简讯”。
编报纸,最担心的是没有稿源。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把报纸与整个学校文化“一致性”联系起来。在汾湖实小的大楼还没有交付时,我们就建起了“网上汾小”,学校的论坛设计了“七字栏目”,这“七字栏目”就构成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建立起来了,一年一年坚持下来了,就自然成了学校文化。有人说,校报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其实,在真正有文化的校园里,什么都可以是学校文化符号,比如学校论坛,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学科的教研活动,分享观点,“语文课程细揣摩”“数学课程细揣摩”,这个“细揣摩”栏目成了教学研究交流的重要阵地;“如蚕食叶读专著”,反映的是教师们的阅读生活;“聚沙成塔做课题”,看得出教师“慢慢做课题”的过程;“成长话题大家谈”,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网上沙龙”;“教学反思每月展”,每月交流教学反思,这些趣事作为校报的“补白”,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三、看重什么就放大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放大”,看重什么,我们就放大什么。我们最看重的是教师与学生。
“专栏”也是《汾帆》的一道风景。我盘点了一下,这89期报纸,我们有16位教师开设过“专栏”,一个专栏,一写就是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