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回荡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看过无数次京剧《红灯记》,知道他们是为保卫密电码而与鬼子斗争,却不知道密电码为何物,为什么这么重要。长大一点儿才知道密电码是翻译电报用的手册,从此明白电报是怎么回事。
  我家原来住的地方是座二层小楼,离坐落在六部。的电报大楼很近,后窗正對着电报大楼的钟楼。所以抬眼就可看到钟表指针,听到报时的《东方红》乐曲。
  我的幼儿园在建国门,在长安街上坐大一路公交车到六部口站穿胡同回家,下车站就在电报大楼前,每次回来早了,母亲就带我在楼前玩儿一会儿。那是非常温馨的记忆,我一直铭记。
  虽然我多次出入电报大楼,但我从没有亲眼看到发报,也没听到发电报时嘀嘀嗒塔的声音,但我知道发电报是按字收费。作家沈从文在老家收到一个字的电报:允。欣喜万分,因为这一个“允”字是告诉他所追求的爱人答应了他的求婚。
  我第一次看到发电报是在电影里。以前的主要娱乐活动是看电影,从我家出绒线胡同到六部口,电报大楼对面就是首都电影院。另外六部口把角的音乐厅虽然叫音乐厅,当年它也是电影院。
  那个时候可放的电影不多,外国电影更少。有一部朝鲜反特题材的电影叫《看不见的战线》,我一看电影里特务发电报,听到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总是很紧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何发电报。
  另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与电报有关的电影是《黑炮事件》,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黑色幽默的电影。电影内容与电报有关,说一个工程师爱下象棋,在出差时与朋友下棋,回去后发现棋子丢了一个黑炮,于是给曾住过的旅馆发了个电报。电报内容是:“丢黑炮301找赵”。这纸电文却引起人们警惕,认为是特务暗语,马上报告公安局立案。结果一纸电报把一堆人折腾了个溜够,耽误了正事。
  记忆中我家收到的最后一封电报是我大舅从锦州发来的。我回到家一进门看到母亲手里拿一张纸在痛哭,当时不知所措。父亲告诉我收到姥姥去世的电报,母亲手里拿的那张纸便是电报纸。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一个印刷厂工作,其中有一项大业务就是电报大楼的电报封,每个月要加工几万个电报封。后来改进了电报封,在封上开了个天窗,用塑料膜贴上,可以不开封就看到收件人的信息。
  本以为这样一改虽然工艺复杂,但利润高许多,可以多赚点钱。却不承想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很快就没什么人用电报传信了。既然电报退出了,电报封自然也就用不着了。这项赚钱的业务也失去了。
  如今,电报大楼的个人电报业务已经没有了,钟楼的报时声也停止了。我每次路过电报大楼,总会想起母亲带我在楼下玩儿的情景,心里仍回荡着正点报时的钟声,眼眶湿润。
其他文献
冷静,直率,不苟言笑。戴着标志性黑框眼镜的刘慈欣像他笔下的“科学”一样,总是以“超然物外”的理性态度示人。这种理性还反映在今年春节的电影票房上。春节档两部热卖的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部是画面宏大的视效大片,—部是借科幻写现实的喜剧,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改编自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作品。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爆红,这部“现象级”电影不仅让这位亚洲地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被再度关注,
期刊
“我还有十年就退休了。”年过五十的北京人艺演员何冰,在采访过程中向记者娓娓道来,总是少不了几分意犹未尽的滋味。何冰在话剧舞台载誉无数,丰厚精湛的表演功底和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让他在剧院中酣畅淋漓绽放光芒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市场的目光。  胡同、四合院的京味元素,跨越时代的年代质感,刘家成加何冰的主创阵容,让人们自然地联想到2018年北京卫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匠心佳作《情满四合院》。当“匠心”与
期刊
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颁奖仪式。中国影片《地久天长》的两名主演王景春和咏梅凭借出色演技获得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咏梅在电影中扮演一位母亲,令观众印象深刻。记者真为咏梅高兴,踏踏实实演戏的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咏梅从1995年开始演戏,至今已从影二十多年,虽然也参与过《手机》《唐山大地震》《刺客聂隐娘》等大制作,但总是给人“不温不火”之感,其实见过她本人你就比较好理解这一点
期刊
华北最大的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有各种野生鸟类260多种,野鸭子自然就成了野鸭湖的“名头”。本刊记者前去采风时,抓拍到了有趣的一幕:一只野鸭子冒着严寒,在湿滑的冰面上,向前挥动着翅膀,眼睛紧盯着鸭群,仿佛是在指挥着鸭群有规则的前行。  王文澜  (著名摄影家)简介:  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任中国日报社高级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新闻摄影金奖、全国十佳体育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公孙大娘的父亲在她8岁那年,因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失手打死了人,杀人偿命,很陕就被官府拿住,处以了斩刑。一个杂技班班主看公孙大娘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又会些功夫,不忍见她流落街头,便把她收留了下来。  从此,这个杂技班就成了公孙大娘的家。一晃十年,公孙大娘在班主的精心调教下,成了班里的台柱子,尤其是她跳的《剑器舞》,凡看过的人,没不说好的。  这天,他们正在长安撂地时,高力士正巧从他们拉
期刊
2月28日起,由北京御喜影視传媒出品,武洪武执导,李倩、叶静、潘阳、肖轶、郭金杰等领衔主演的43集热血青春红色抗战大剧《小妮扛枪》登陆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每天的18:55准时开播。该剧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叫米小米(李倩饰)的农村姑娘,因为反抗日军士兵赤井的强暴被迫卷入战争,后来在八路军的正确指导下,经过战争的磨炼,由一个胆小懦弱的农村女孩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  叶静饰演的高
期刊
本月沙龙主题:电报。  这主题自带长辈属性,没一把年纪,还真弄不明白电报这回事儿。  很难得,我们做到了“打入‘敌人’内部”——位作者的妈妈,就是报务员。80多岁了,还能清晰报出儿子名字的数字代码。  电报,还是久远了。我们几个人共享记忆,竟然不能准确说出:电报是红格格纸,还是绿格格纸?发电报是红格格纸,收电报是绿格格纸?孩子不知我们在讨论什么,纳闷:  “着急怎么不发个微信呢?”  是啊?怎么不
期刊
看谍战片看多了,总是把很多的目光注视到片中的那些发报员身上。其实,那完全就是一种儿时的情结,因为,我的母亲,就曾是一名报务员。几十年前,我还小,母亲也还在上班——在北京某邮局负责打电报。  记得幼儿园放假的那段时间,因为父母都要上班,家中无人照顾我,母亲便会把我带到她工作的发报室。我眼里也自然对母亲工作的状态记得十分的清楚。母亲和她的同事阿姨们,每人桌前,都放着一台发报机,当然,已经不是谍战片中的
期刊
说起电报,40年没拍过了吧?  印象真的不深了。但是作为一个年过半百,而且一家几口人不在一个地方生活的老年人,对电报这种古老的通讯技术,还是用过的。  记忆里,电报是个不祥之物。因为我小时候,拍电报是个花钱挺多的事,几个字,就得几块钱,那时的人才挣多少?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的八级工,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一百块零八毛!普通人家,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块儿,未准能到一百块钱。一大家子——四五六七八九十口人(那时
期刊
说起电报,不仅是个暴露年龄的话题,也是一个暴露隐私的话题。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小学同学“枕头”的故事。  “枕头”是一位女同学。之所以开篇要先交代“枕头”和她的性别,等接下来我说到她人生中的两封电报,个中原委,你自然就明白了。  “枕头”出生前那段时间,难得风调雨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似乎更迷信天气,也更迷信算命看相。很多人都指着“枕头妈”鼓起的肚子,很笃定地说:“男孩,准没错!”这话,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