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吃一点儿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吃一点儿


  室友:“我就吃一点儿,就一点儿。”
  我:“确定?”
  室友:“真的。”
  我:“怎么没了?!你不是说就吃一点儿吗?”
  室友:“对我来说,无论多少都是一点儿。”

办不到


  一名男子到理发店理发。
  男子对理发师说:“请你把我左边的头发剪短些,右边的头发让它垂到耳朵不要剪,然后在脑门儿上给我剪秃一元硬币大小的一块,最后前面还要留下一缕长发,使我能把它拉到下巴那里。”
  “对不起,先生,”理发师道,“这个我办不到。”
  “办不到?”顾客怒喝,“上次就是你把我的头发剪成这个样子的!”

斗苍蝇


  一日,室友发现蚊帐里飞进一只苍蝇,跟我们说:“我非弄死它不可。”
  因室友之前有饿死昆虫的经历,我们说:“苍蝇可耐饿呀,你是斗不过它的。”
  “你们看着吧。”
  这人抄起一本小说钻进蚊帐,封口。他边看小说边不停地拿扇子对着苍蝇扇,就是不让苍蝇歇着。结果两个小时后,苍蝇终于累倒,不能动了。

水不开


  我去学校的开水房打开水,进去后才发现里面挤满了人。我耐心地排队等待。不一会儿,后面又进来好多女生。轮到我了,我把暖水壶对准水龙头,拧开水龙头,开水一下子溅到了手上,真是疼痛难忍!但为了在女生前保持风度,我咬着牙硬装没事。
  身后的女生关切地问:“没事吧?”我感动地说:“没事没事。”只见那名女生回头对后面的女生说:“讨厌,今天的水又不开!”

朗读课文


  有一天,语文老师上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药》。老师按惯例先给我们朗讀一遍课文。当读到花白胡子等人在茶馆里坐着聊天儿时,一名女生在门外喊了声:“报告!”老师只好中断朗读,冲女生点了点头。女生进来后,老师接着读:“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同学们大笑!
其他文献
老王呆立桌旁,抿一口寡淡的清茶,盘算着退休后的每日余闲该如何打發。吧嗒吧嗒嘴,摸摸衣服口袋,不知不觉,警徽又钻回他的手心里,尖锐的棱角磨着他那布满老茧的厚实手掌。无数个清晨,他都如此爱抚过掌心里那枚闪着黄澄澄光芒的警徽,然后站起身,面向穿衣镜,将尖锐的细针规规矩矩地别在警帽上。这时,他感觉有种沉重而热烈的感情穿过胸膛,使他不由得昂首挺立、目光如炬、意气风发地直面一天的生活。  他回味着曾经上班的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一本好书》用好书带动大众阅读  前段时间,《一本好书》这样一档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一本好书》节目每期都选中一本好书(其中,第十期和第十一期讲了《尘埃落定》),将书的精华部分演绎成舞台剧,带动大众读好书。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游戏、抖音中拉回来,引导观众用心读好书,是这档读书节目的追求,同时也是挑战。节目一经播出,观众便反响强烈,有观众表示: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  很多人把在“得到”上听书称为一种知识共享。这些共享的知识来源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写一篇文章,简单来说就是内容梗概加上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工作成果”放在“得到”上让大家一起来听。这样做确实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知道一些
写作是叩问神迹的事情。  安意如说:“写作之人,无论生存之世多么恶浊动荡,心底要有仙意,唯此,文字才能皎然出尘……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求证不息;生出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动人心柔软。”  是的,写作之人的心必须是坚强的。因为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怀疑、探索,它触发你对自己对世界最本质最深刻的思考。选择写作,就意味着选择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难过与喜悦。  还记得你自己的第一次写作吗?相信那时的你也不过六七岁
2018年11月19日,在高考倒计时200天当天,河南省沁阳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安排2000多名学生对父母行叩首礼。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当天,学校为了给高三学子加油打气,在操场举办了一场家长会。在“感恩教育”环节中,2000多名高三学生身穿校服、排列整齐与父母四目相对,伴着抒情的音乐与主持人的话语,向父母行叩首礼,然后拥抱父母。当场,有人热泪盈眶。  视频被传上网后,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说:“偶
我是曾经路过你的风  在你的村口忧伤地吹  看你一身的褴褛破碎  吹落你两行下坠的泪  你是从什么时候起  披上了美丽的新衣  你是用什么颜色  抹去了当年的痕迹  我今天走过故黄河的水  专程来看看你的美  高党啊请你告诉我你的小秘密  你说你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还是一个迷人的传奇  你说,这是谁盖的高楼  你说,这是谁开的花蕊  你说,这是谁搭的舞台  你说,这是谁的歌在飞  美丽的乡村里有你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绝命诗》  一  虽说已经立冬,但从气候学意义上说,江淮大地仍是深秋。  树叶已经彻底枯黄了,是金属一般的颜色。办公楼前的芜湖路上,落叶如阳光一样斑斓,入秋以后,很有几分情调。早在三十年前,这条路就以法国梧桐而著名,几经改造,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行道树都换成了香樟树,唯有这条路上的法国梧桐,被保留下来了。其实,这种植物学上被称为“悬铃木”的落叶大乔木,
这可要从遥远的古代谈起。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绞尽脑汁,无数个苦思冥想的日夜后疾声高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以思想力为自己的权衡标准。无独有偶,中国,因为皇帝的一个“举孝廉”,无数人不遗余力地争做“中国好男儿”。标准变了,权衡亦变了。  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权衡存在的必要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将社会普遍标准作为权衡唯一尺度的习惯,于是顺之便昌,逆之则亡。权衡只剩下选择,
人们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冒着被指责“不务正业”的风险,不时怀着热忱探出头去,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或只是囫囵吞枣,心中也难掩得意与窃喜。  细细思之,这种“忙里偷闲”“不务正业”其实并不像有些人说的纯粹浪费光阴,相反,它有时还可能成就一个人。细数文坛中的作家,有几人不是看着所谓“闲书”长大的?夜深人静时,一束光在被褥里舞蹈,怀着少年瞒天过海的倔强。一日日,一年年,写作兴趣由此
我们在为人类的成就惊叹不已时,也常会在重大的转折面前深感无力。譬如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却也没能阻止小小的病毒夺去无数人的生命;繁华热闹的城市也可能在一次天灾中化为一片废墟。总有无尽的未知、偶然,在人类意想不到之时给其当头一棒,仿佛有不可扭转的命运操纵着事物的走向。  诚然,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万事万物不过是在开始和结束间更换,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这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其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