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学生行叩首礼感恩父母引争议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9日,在高考倒计时200天当天,河南省沁阳第一中学高三年级安排2000多名学生对父母行叩首礼。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
  当天,学校为了给高三学子加油打气,在操场举办了一场家长会。在“感恩教育”环节中,2000多名高三学生身穿校服、排列整齐与父母四目相对,伴着抒情的音乐与主持人的话语,向父母行叩首礼,然后拥抱父母。当场,有人热泪盈眶。
  视频被传上网后,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说:“偶尔的仪式感让我们停下脚步,感知父母的恩情,我心里觉得还是暖暖的。”有人认为教育学生感恩的方法有许多,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呢?
  针对质疑的声音,学校称此举一是创新,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管是鞠躬还是叩首,对学校来说也只是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感恩,理解和感谢父母的辛勤养育。叩首是古代最隆重的一个礼节,让学生行“叩首礼”是想让学生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并终身牢记。
  学校负责人表示,在进行这一环节前,还有一项活动,就是父母向自己的孩子朗读一封家书,表达对孩子的期许,之后作为回敬才有了行礼这一幕。实际上,活动效果非常好,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感同身受,有些家长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发自内心的慰藉、感动。
  多维解读
  角度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学校用这种充满仪式感、充满正能量的方式来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树立责任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的奉献和给予,这是帮助他们鼓舞斗志、树立信心、挑战高考的一种途径。这种身体力行、别开生面的教育方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角度二:违背了“感恩教育”的初衷
  “感恩教育”不应该沦为一时的表演,而应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应该持久而纯粹。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并不一定要下跪,丢弃人格上的平等,过度渲染下跪,只会导致孩子缺乏骨气,也可能会让孩子被迫产生亏欠感。学校举办的“感恩教育”显然已经沦为“煽情式表演”,集体叩首场面虽然感人,却忽略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尴尬与无奈。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违背了“感恩教育”的初衷。
  角度三:“感恩教育”应注重行动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学校美好的初衷我们当予以理解、支持,但是,这种“感恩教育”更应注重日常的具体行动。“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只要孝顺何必下跪?如果不孝,跪有何用?“感恩教育”的形式有多種,向父母下跪的方式是否恰当暂且不论,关键是学生感恩父母要有具体行动。
其他文献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
当你一门心思朝一个方向走去,是否忽视了路旁盛开的鲜花?  当你快速浏览手机上各种八卦新闻时,是否忘了怎样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当你热衷于打卡式的走马观花般的旅游,是否丢失了旅游的快乐和意义?  当你为理想目标奋斗时,是否只关注成败的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收获?  每个人都想讓自己走得远一些,走得快一些,于是低下头匆匆赶路,忽略了路途中的美好。是时候慢下来,等一等灵魂了!  人生变化莫测,没人能准确预
秦腔,面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有些惭愧。  不仅仅是秦腔,还有“春晚”上那惊艳了观众的华阴老腔,还有徽剧、黄梅戏、越剧……这些我们只知其名、不识其身的剧种,都是历史长河里的文化结晶。因为它们历史太过悠久,所以我们都敬而远之,把了解、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推给别人。  打开年轻人的手机,里面可能存储了上百首音乐,涉及多种语言,但很少会有秦腔这类艺术形式。这一现
先说“消息”这个词吧,“消”是“灭”的意思,“息”在大家心目中,与“消”的意思大致相同,有“停息”“消除”之义。那么为什么“消”“息”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了呢?  其实,“消息”一词,不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它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是截然相反的,“消”字是“灭”的意思不错,但“息”字是“生”和“增长”的意思。  也就是说,“消息”叠加了“灭”和“生”
春风拂过老树的脸颊  斑驳的纹路诉说无尽的故事  伸展的枝丫上挂满翠绿的嫩叶  星星点点地钻出了栀子花月白色的芽  怀念的是夏日里的喧嚣  是你们带我走过的大街  是手捧一杯回忆的清茶  让思绪在嘎吱嘎吱扭着腰的旧风扇里  被空白浸染  不要留念春光尚好时  也不要在灿烂的夏日中流连忘返  令人难以忘怀的  是秋天校园中那棵鲜艳的芒果树  是在老师的怒喝下  齐刷刷站成一排的  心虛的少年们  当
题目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类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简称为“同情的错位”。  针对现象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联系自身见闻
老王呆立桌旁,抿一口寡淡的清茶,盘算着退休后的每日余闲该如何打發。吧嗒吧嗒嘴,摸摸衣服口袋,不知不觉,警徽又钻回他的手心里,尖锐的棱角磨着他那布满老茧的厚实手掌。无数个清晨,他都如此爱抚过掌心里那枚闪着黄澄澄光芒的警徽,然后站起身,面向穿衣镜,将尖锐的细针规规矩矩地别在警帽上。这时,他感觉有种沉重而热烈的感情穿过胸膛,使他不由得昂首挺立、目光如炬、意气风发地直面一天的生活。  他回味着曾经上班的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一本好书》用好书带动大众阅读  前段时间,《一本好书》这样一档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分。《一本好书》节目每期都选中一本好书(其中,第十期和第十一期讲了《尘埃落定》),将书的精华部分演绎成舞台剧,带动大众读好书。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游戏、抖音中拉回来,引导观众用心读好书,是这档读书节目的追求,同时也是挑战。节目一经播出,观众便反响强烈,有观众表示: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  很多人把在“得到”上听书称为一种知识共享。这些共享的知识来源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写一篇文章,简单来说就是内容梗概加上自己的看法,然后把“工作成果”放在“得到”上让大家一起来听。这样做确实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知道一些
写作是叩问神迹的事情。  安意如说:“写作之人,无论生存之世多么恶浊动荡,心底要有仙意,唯此,文字才能皎然出尘……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求证不息;生出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动人心柔软。”  是的,写作之人的心必须是坚强的。因为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怀疑、探索,它触发你对自己对世界最本质最深刻的思考。选择写作,就意味着选择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难过与喜悦。  还记得你自己的第一次写作吗?相信那时的你也不过六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