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四合”模式下的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来源 :时代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如何通过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开发等方面来提升汽车类专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展开讨论,以期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培养课程改革提供有效方案。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 工学四合 课程改革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Automobile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Mode
  Yue Li Li Qianjin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appli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aterials, etc., to improve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corporate need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n effective plan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automotiv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automotive majors, four-in-on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reform
  1 研究背景
  根據公安部公布的数据可知,截止2020年12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全国汽车保有量大约2.81亿辆;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分析,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在2020年已经达到68万人,到2025年,这一缺口会达到103万人。该现状对于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成为高职院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发挥“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课程设计(尤其专业课程设计),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2 “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影响
  “工学四合”顾名思义主要体现在“四合”即四个方面的融合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产结合(教育与产业结合)、校企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学产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融合)、学职结合(学习与就业选择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要义在将教学过程同企业的生产实际融合在一起,其根本在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同职业选择结合在一起。
  2.1 “工学四合”对汽车类专业就业的影响
  汽车类专业通过“工学四合”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探究与相关汽车企业及行业实际生产经营相契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相互交替、相互促进的方式,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毕业就能胜任企业工作。弥补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之间的缝隙,缓解企业在招聘中难以招到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较高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窘迫局面。对毕业生稳定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
  2.2 “工学四合”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影响
  学生们怀揣着梦想,希望在三年高等职业技能的学习生涯中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工学四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新理念就可以完全满足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点。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学习更有动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步得到提升。
  “工学四合”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而言,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促进老师不断进步的动力。在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对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 汽车类专业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方法、职业社会能力共同组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在高职教育中,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目的在于就业、更好地匹配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在汽车类专业中,对相关专业课程利用“工学四合”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不论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进程也在加速,汽车类专业必须与汽车企业及汽车维修行业共同开发、更新课程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先进的技能。
  4 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改革探索
  针对汽车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在培养人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专项培训外,更应该注重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中应该以职业技能岗位培养要求为依据结合企业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将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实际联系起来,实现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在应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形成机理、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建立创新思维理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为目的来更新课程设计的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4.1 纠偏课程定位,树立应用能力培养观念
  汽车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课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几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学计划制定者必须掌握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对行业人才需求有基本了解、对专业技术有专业研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融入汽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汽车类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增加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同时为了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可接受性和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和本课程相关的历史、人文素材。汽车类专业课程分配中课时偏向于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课程占比提升至50%以上,实践教学的比例提升到70%以上。设立形式多样的技能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汽车技能竞赛,增强他们的兴趣、激情,为学习增加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汽车系的学生在技能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团队在多次参加的省级、国家级汽车技能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4.2 建设特色教材,重塑技能培养
  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成长历程为基准,充分调研目前汽车行业的岗位需求,结合课、证、岗、赛的相关要求,确定在学生培养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制定、教材體系建立的过程中采用两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步:了解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紧缺人才类型,与行业内专业技术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进行专题交流,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基准,制定合理的特色教材编制计划。第二步:将任务引领与课、证、岗、赛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典型任务分配的方式完成实践课程教学,同时将汽车专业的职业证书考证知识点、岗位需求、技能大赛纳入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汽车相关岗位技能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例如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教材编写,前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高职学生就学习困难、教育教学方法革新问题进行座谈。确定项目载体,在项目里再划分任务作为驱动。教材内容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机的维护保养、基本构造、基本检测和常见故障及排除等。
  4.3 丰富教学方式,树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多采用实例教学法。以汽车生产或售后典型案例为基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实际案例主动提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由授课老师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优秀的解决方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让学生成为专业课程教授的主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综合能力。
  (2)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3D模型及动态演示来形象化的展示汽车类专业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利用3D模型及动态演示,从感官上提升学生的相关部件认知及其对工作原理的理解。针对汽车电路控制部分,利用动画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电路控制过程及顺序。
  (3)利用计算机和相应课程软件,开设专业课程一部分实验课建立专业课程应用软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课程应用软件上调用相关学习内容,同时增加3D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调用相关工况进行实训操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打破时间、地点限制地学习环境。
  (4)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化。改变原有的结果考核导向,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存的考核方式,在课、证、岗、赛融合的课程中提升过程考核的占比。在学期末进行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笔试,亦可采用实操考核和现场提问等多种形式。
  5 结束语
  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以“工学四合”教育模式为指导,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作用,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虽然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还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例如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欠缺、实验教学硬件缺少及过时等等,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我们改革的初衷。
  项目来源:2020年度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费项目(2020Y-06):高职汽车类专业“工学四合、五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后生.“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4):5-9.
  [2]谢歆鑫.“工学四合”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改革初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04):67-69.
  [3]叶任泽.地方高校工学四合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02):160-161.
  [4]宋赟. 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支持体系建构[D].重庆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是职业院校汽车及相关行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性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专业性较为明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际要求。本文在明确课程思政导入教学活动必要性基础上,分析《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提升路径,以此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高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高速的发展当中。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在社会的需求方面,人们也对当下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的叙述中,主要针对当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如何开展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 汽车检修与维修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觉悟  
摘 要:随着教育领域中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在线开放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快速推广。本文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中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对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混合式教学 新能源汽车技术  Res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培养理念,鉴于以往教学中因为学时少的缘由,老师与学生互动及实际指点很少,以致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艰难的课程,采用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式,学习成效可以提高,培养适应新型工程技术发展的工科人才。
本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目标链和标准链的打造、组织实施过程介绍、监测纠偏制度讲解等展示诊改的全部过程.并对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老套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它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教学改革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适用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实操技能。  关键词:机械制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 组合体三视图 分组教学 
高校党建工作始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时期伟大工程的重要政治内容和组成部分,事关新时代的中国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大局,同时事关高校各级党组织“两个作用”的有效充分发挥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本文以加强发展弘扬雷锋精神为主要研究课题背景,剖析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沈阳工学院为例,探析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以及对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就推动了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质人才,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受到各种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实现学生
摘 要: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文章简要总结了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并通过对1+X证书制度的分析研究,提出1+X证书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促进与融通的相关思考,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1+X证书制度 融合发展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sh
摘 要:为了实现“1+X”制度数据分析技能建设,本文提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来进行探索分析。学校要充分发挥“1+X”证书体系化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学生共同作用,将“1+X”数据分析证书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保障制度建设结合,推进“1+X”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数据分析能力,为就业提供支持。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数据分析 学校建设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