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下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时代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文章简要总结了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并通过对1+X证书制度的分析研究,提出1+X证书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促进与融通的相关思考,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1+X证书制度 融合发展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Based on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Wang Lei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posed the pilot work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2014. The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alyzes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s 1+X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The relevant thinking about the 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ertificate for the train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1+X certificate syste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8月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1]。2018年,现代学徒制在教育部推动下已有试点院校及单位526家,其中高职院校410所。
  通过国家出台种种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众多企业广泛参与、职业院校积极创新与实践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总体来看,首先实现了“六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的对接;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能够较为深入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中;最后,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通过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岗位技能及人文素养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以质量提升为中心,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形成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实施过程中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在以下问题:
  2.1 企业从实际出发,参与力度不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因民营和私营企业在市场中占比较大,合作较为灵活,所以大多数院校都选择和民营企业或私企进行合作,国有企业合作参与数量相对较少,但民营或私营企业因自身的生产实际,注重生产效率,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首要解决的是“用工”,而对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尤其对于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代價较高,企业对此投入的人力与物力都不够,造成参与的力度不高。同时,在导师的配备上,需要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企业专家,但多数企业考虑自身的生产实际,这些专家一般时间、精力都不足以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同时,在众多合作的企业中,也不乏有部分企业本着“用工为主,培训为辅”,在缺乏一定专业指导、行业标准及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即使期望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但其实力不够,造成对人才培养力不从心,从而也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2.2 学生对实施过程的角色定位认可度较低,意识不强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职业长期规划,首先,从思想上认为自己还是学生,是学校将自己“卖”给企业,是为了给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的“打工人”,未能进入到学徒的角色,所以从思想上就没有很好的接受此种培养模式;其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较为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忽视为人处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因实践技能提升周期较长、企业生产实际等众多原因,在一定周期内学生的技能水平未能有较大的提升;最后,学生在企业作为学徒接受的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和在校期间的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形成反差,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中的管理模式、人事关系等,造成离职、跳槽等现象频发,学生的接受度不高。
  2.3 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更愿意与企业深度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方面都有强烈意愿,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但企业从自身生产实际出发,对此合作的意愿不高,造成“院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学校和企业缺乏必要的深度合作的机制,同时,政府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对企业缺乏必要的补偿措施,缺乏营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2],在合作过程中的制度不够完善。   2.4 行业认可度不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因众多院校和企业水平良莠不齐,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评价标准等都未能形成统一标准,即使在同一企业中,因导师意愿、专业、素养、技能等水平不一,造成对于同一专业培养的学徒在专业素养、实践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或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认可度不高。
  3 1+X证书制度的提出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此项制度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强调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相应的多种职业能力证书,而证书的评价方不再是学校,而是由企业、行业作为第三方的评价组织,学生必须达到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统一标准,符合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后方能获取证书,这也体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
  4 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发展
  4.1 1+X证书制度标准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1+X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标准是众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实际经验与用工需求,联合行业、院校共同制定的标准,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重点,它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解决了学校“教什么”和企业“用什么”的精准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体现了产教融合、深度合作的要求。同时,此项标准是行业、企业及院校参与制定的统一职业标准,在弥补众多企业标准不一、要求不同,缺乏行业统一认可的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及院校导师基于学徒考取“X”证书,都会以此标准作为培养的基本要求;学徒在达到此标准的同时,在行业中也会得到较好的认可度。
  4.2 1+X证书制度强化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是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主要目的[3]。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技能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既是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企业用工需求的根本要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在使学生完成学历证书取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各个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X证书”的获取,根据各个专业的职业标准,对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有了较高的提升,同时也缩短了实践技能培养周期,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企业对于此类学生的培养中也更为高效。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解决现代学徒制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深化复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4]。
  4.3 1+X证书制度为现代学徒制的导师选择提供保障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教学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学校每年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专业技能,获取企业最新维修技术与资料,定期参加企业培训,将企业先进理念和高端技能引进学校,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1+X证书制度过程中,企业、行业专家通过专业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项内容提升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认知,丰富了其教学理论水平;院校教师又通过“证书考评员”制度,以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标准为要求,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二者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导师的选择提供了有力保障。
  4.4 1+X证书制度融入“学分银行”制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分银行制度”由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2020年下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教育部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要求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组织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要指导推进本地区有关院校间的学分银行学分互认、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监管协调机制等[5]。学分银行制度是基于银行的功能特点,学员按照相应的标准与规则,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转化与存储,当学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成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证书等。采用学分银行制度,学员可以利用不同的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灵活的进行学习积累,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的创新,是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完善,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的有序开展,有利于推进校企育人的精准对接,有利于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之间的融通,也会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的进一步完善,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真正落实。
  基金项目: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规划课题“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KT2020010)。
  參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A].2014-08-27.
  [2]杨婷,李兵.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1(02):37.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2019-01-24.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Z].教职成司函〔2020〕9号,2020.
  [5]张大伟.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的思考[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9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研究驾驶员操作件相关的人机工程,找到与相应车型H点所对应的三踏板、方向盘和手刹换挡机构的合理布置位置区间,使汽车驾驶员相关操作件的人机工程达到最优状态,以及上下车方便性同样达到人机工程的最优状态。本实验台架设计了可以调节高度及前后位置的座椅来适应不同车型的H点,采用了六自由度可调节的三踏板机构和三向调节的手刹及换挡机构,通过无级调节来找到其合理的布置位置。找到这些操作件的合理位置之后可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入选广西“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是本校重点专业。在学校大力推进双高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新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双高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是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对铁道车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
摘 要:《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是职业院校汽车及相关行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性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专业性较为明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际要求。本文在明确课程思政导入教学活动必要性基础上,分析《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提升路径,以此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高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高速的发展当中。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在社会的需求方面,人们也对当下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的叙述中,主要针对当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如何开展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 汽车检修与维修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觉悟  
摘 要:随着教育领域中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在线开放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以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快速推广。本文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中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对于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混合式教学 新能源汽车技术  Res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培养理念,鉴于以往教学中因为学时少的缘由,老师与学生互动及实际指点很少,以致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艰难的课程,采用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模式式,学习成效可以提高,培养适应新型工程技术发展的工科人才。
本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目标链和标准链的打造、组织实施过程介绍、监测纠偏制度讲解等展示诊改的全部过程.并对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老套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它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教学改革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适用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实操技能。  关键词:机械制图 任务驱动教学法 组合体三视图 分组教学 
高校党建工作始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时期伟大工程的重要政治内容和组成部分,事关新时代的中国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大局,同时事关高校各级党组织“两个作用”的有效充分发挥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本文以加强发展弘扬雷锋精神为主要研究课题背景,剖析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沈阳工学院为例,探析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以及对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就推动了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质人才,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受到各种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实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