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行(xínɡ)”还是“点行(hánɡ)”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教材和许多唐诗选本也许认为“点行”比较简单,不必注音,故不少朗诵磁带和教师读“点行(xíng)”,笔者却认为应该读“点行(háng)”。
  教材注释:“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可见“点行”一词与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了户籍管理制度,到汉代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后世多沿用之。汉时的户籍编造,必须把各户的家长及每个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身长、肤色、是否残废和有疾病,以及职业、籍贯、爵位等等都登记在上面,这是“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噐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徐干《中论·民数》)的依据。成年人从23岁起到56岁,必须服兵役二年,为中央政府服兵役一年,戍边一年;每年服劳役一个月。这些徭役是轮流承担,所以叫“更”。仇兆鳌注引师氏曰:“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古时将服役的人编在一起,如曹植《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就是把服兵役的战士编在一起。由于是轮换服役,所以按军队编制编成“行”(25人),照现在的说法就是25人编为一组,这样比一个一个的点名轮换要简单方便得多,故有人把“点行”注为“按丁口册上的行(háng,笔者注)次点名征发”(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注释赏析》)。
  《唐代三大诗人诗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点行”的注音是“diǎn-háng”,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对一般读者难以确定的多音字,为了不使人因误读而引起字义上的误解,建议教材乃至诗歌选本要明确地注音。
  [作者通联:湖北保康一中]
其他文献
《老王》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为杨绛所写,题材为散文。整篇文章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回忆了老王窘迫孤苦的生活状况及善良仁义、朴实纯真的性格,凸显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如金子般珍贵的友谊,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以及对悲苦者的关怀、命运的感叹。基于此,以《老王》为例,对其中的人物及事迹进行进一步解读,对于立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立体化教学模式
2007年暑期,首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举行。本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观摩了本次大赛。这是全国中语会成立近三十年来,首次举办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最高赛事,共29个省(市、区)派出的29名“选手”(29节课)参加了“比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提到:对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以更优良的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关于思想性方面的教育,需要与知识性教育融为一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任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关注思想性的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此项内容于平时教学,保证学生逐步拥有深厚的德育底蕴,关于这一点,在文言
当下,项目学习凭借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优势,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认可。那么,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国家政策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分析如何将说明文的知识教学转化为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解决真实的问题。   一、项目设计缘起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学习单元,本单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沉潜思索、涵濡体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经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后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性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这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就是指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掌握一定的字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并在学习实践运用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本文试图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期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为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
中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高中生学习说明文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高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高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高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高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高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高中说明文教学策略进行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本人对六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我们品读时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商榷。  1.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清幽”一词表意不准。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清幽”意为“(风景)秀丽而幽静”。但前文已明确交待“夜”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了,既然如此,哪能看到什么风景?又何谈风景的秀丽呢?
人教版全日制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富兰克林的散文《美腿与丑腿》。这是篇说理性散文,运用打比方和举日常生活例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因人生观截然不同而导致的两种人的命运。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文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生观,肯定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否定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并且认为作者这样的人生观实际上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人生观,从而看出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开国功臣,对于确立绵延不
新课改之后,语文界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教材中也相应选入科普文章。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对文本语言的研究,忘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其结果,教师教得艰难、呆板,学生学得空洞、乏味。  基于此,我在执教高三第六册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紧扣文本,在科普园地架起一道人文彩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终使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大致过程是:  析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