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从人际交往上谈乐观与悲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全日制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富兰克林的散文《美腿与丑腿》。这是篇说理性散文,运用打比方和举日常生活例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因人生观截然不同而导致的两种人的命运。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文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生观,肯定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否定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并且认为作者这样的人生观实际上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人生观,从而看出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开国功臣,对于确立绵延不绝一以贯之的美国精神,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解读本文,仅就乐观的人生观来谈富兰克林为确立美国精神而努力是不够的。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和“乐”的不同感受。而这种“苦”表现在哪里呢?较之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能够“尽情享乐”,悲观的人却只是注意“坏的一面”,因此永远“怏怏不乐”,而且还“得罪许多人”,到处与人“格格不入”。他们得罪人家,得不到别人的喜欢,有时连“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都得不到。他们因此气愤,“引起种种争执”。也没有人愿意看到他们取得成功,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得不到帮助,还会遭受攻击和责骂。如果他们不改正错误,作者提醒大家“避免和他们交往”,否则“将感到很大的麻烦”。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举例他的哲学朋友用“美腿”和“丑腿”来检验他人的人生态度并作出决定不与悲观的人交往。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作者花大量笔墨谈悲观的人的“苦”,其实是因吹毛求疵而影响了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使他们陷入更深的悲观之中,只有改正自己的“性情苛刻”、“怨愤不平”和“郁郁寡欢”,才有希望获得人们的“敬爱”并能“自得其乐”。这里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悲观的人生态度导致的“苦”有多种多样,比如失去积极进取的力量、心情抑郁、容易生病、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做事效率等等,但作者为什么将重心落在人际交往上呢?文章仅仅就在强调乐观的人生观的重要性吗?
  确实,从论述悲观的危害可以判断作者主张人们乐观向上,凡事看到好的方向,凡事要往好处想。但为什么仅仅从人际交往上来谈悲观的危害呢?我以为这其中有作者更深的用意。
  
  从时代背景来说。
  
  《美腿与丑腿》发表于1780年,这时的富兰克林正担任法国大使。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后,它所强调的个人的重要性,使百姓能为个人的自由、自主和社会的尊严而努力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美洲人支持并参与革命的热情。但独立战争一开始并不顺利,他们非常需要法国的援助。富兰克林在众人的推选下来到巴黎。他以和蔼朴实的态度,睿智又有礼貌的言谈开始在法国政治圈展开他的外交活动。
  据《富兰克林传》,本来驻法国的美国使团有三名使节,他们在共事中,都发现了这种合作代表美国从事外交活动的不便和困难。后经大陆会议投票否决了合作使团,选举富兰克林为唯一的驻法特命全权大使,这激怒了大使阿瑟·李。富兰克林的名声和法国政治圈对他的普遍好感使阿瑟·李十分妒忌怨愤,他的恶意的中伤使富兰克林十分不快。对此富兰克林觉得阿瑟·李太可悲了。
  虽然担任大使期间有过人际间的不快,但富兰克林在有利的国际形势下展开了多方面的外交活动。1778年法国和富兰克林签定了合盟条约,美国因此获得了法国的军队、武器和贷款的援助。许多历史学家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富兰克林的贡献,美国独立革命战争很可能无法获胜。
  因此脱离具体的背景来谈《美腿与丑腿》提倡乐观的主题,显然是就文本而谈文本了。如果说这篇文章是生活体验,还不如说是政治性寓言。富兰克林乐观的性格和友善的态度获得了法国政府的极大信任,也为他开展外交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为美国赢得了极重要的外援。这种乐观大度的胸怀应该说不仅仅要体现在生活方面,更要体现在国与国的斡旋之中。从富兰克林对阿瑟·李的评论中,可以感受到他就是《美腿与丑腿》中那类吹毛求疵的人,富兰克林对此非常不屑一顾。可以看出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很多时候并非都能获得别人的支持理解,甚至自己的政治伙伴,这也使伟人们在为国家的事业奔波时,不得不活在各种各样的误解所带来的阴影中。怎样远离这些阴影,为事业扫除障碍,取决于人的胸襟与气度。
  
  从富兰克林本人来说。
  
  富兰克林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是美国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类道德与理性的最佳诠释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他的多重身份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作为政治家,他是美国建国的创始者、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民主精神的缔造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同时,他还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实业家,他像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唐德语),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国人的象征。一个仅仅追求尘世生活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精神升华的,而富兰克林却是在平凡世俗的人生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美国人的典范。在他的自传中,富兰克林所罗列的13条美德一直被用来作为探求内心自由和道德的力量。他关于内心世界的理想即“自我完善”,他的这种自我完善的理想便是为大众造福,这崇高的精神境界使《独立宣言》的思想确立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而这一思想在制宪会议上有了更完美的体现。会议上当代表们争执不下时,当时已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甚至提议聘请牧师,在每天开会前主持祈祷,恳请代表们放弃“唯有自己正确”的观念。每个人固然会有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同时带来偏见、激情、错误观念、地方利益和私人之见。经过16周的热烈讨论,宪法终于诞生了。《美国理想》认为“宪法是美国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艺术”,它属于“人类相互协调联系的艺术,作为群体和社区里的个体怎样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艺术”。这也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的艺术形式”。它是“拯救人类自己的唯一艺术”。宪法的诞生体现了互相协调给美国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福音。
  从富兰克林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努力的一切是通向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在这种境界下,才能领悟到真正的人际和谐来自于群体的合作力量,受益于一部法律的不是极少数人,而是所有人平等受益,这才是乐观的真正原动力、大境界。《美腿与丑腿》的寓意便在此,人际和谐,互相合作协调,不因瑕疵、偏激、错误的存在而斤斤计较,追求大体上的完美,反对十全十美,大体上的完美才能带来更大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从而能获得更大的完美。若因不完美而吹毛求疵,必将害了自己。
  因此,从时代和作者个人的思想来看《美腿与丑腿》,我们会发觉富兰克林真正要为之努力的人与人相互协调联系的艺术,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而是直接影响了美国人的命运,为人类创造出真正为大众造福的精神境界。这种乐观直接保障了个人的幸福利益所在,而不是把利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种大背景的人际的协调才是个体之间人际协调的巨大保障。比起富兰克林确立的乐观的美国精神,人与人相互协调联系的艺术意义更加深远,同时这才是真正的大乐观的精神所在。
  
  [作者通联:浙江苍南钱库高中]
其他文献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就在这种抗击和搏斗中,显出了她高尚和美丽的内心世界。”
庄子首先谈的是教师修养。他说,机巧之心藏在胸中,心灵就不纯洁,就不能得道。①而语文课堂上,种种机巧如同打开的锦盒,让人眼花缭乱,可就是没有自然与真诚,也没有“语文”。朴素,天下没有谁能和它相媲美。②花里胡哨的教法,哗众取宠的课堂,焉能得道乎?庄子又说,浅而不深的水,载不住大船;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漂起草叶。③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深的学养之水,是无法承载教书育人的大船的。所以,钱理群教授给南师大附中的
《老王》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为杨绛所写,题材为散文。整篇文章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回忆了老王窘迫孤苦的生活状况及善良仁义、朴实纯真的性格,凸显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如金子般珍贵的友谊,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以及对悲苦者的关怀、命运的感叹。基于此,以《老王》为例,对其中的人物及事迹进行进一步解读,对于立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立体化教学模式
2007年暑期,首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举行。本届“中语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观摩了本次大赛。这是全国中语会成立近三十年来,首次举办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最高赛事,共29个省(市、区)派出的29名“选手”(29节课)参加了“比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提到:对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以更优良的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关于思想性方面的教育,需要与知识性教育融为一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附加任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关注思想性的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此项内容于平时教学,保证学生逐步拥有深厚的德育底蕴,关于这一点,在文言
当下,项目学习凭借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优势,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认可。那么,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和国家政策作为课堂教学的参考?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分析如何将说明文的知识教学转化为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解决真实的问题。   一、项目设计缘起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学习单元,本单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沉潜思索、涵濡体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经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后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性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这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就是指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掌握一定的字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并在学习实践运用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本文试图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期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为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
中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高中生学习说明文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高中说明文的教学也应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高中说明文的选材情况,有利于掌握其教学规律。本文将从高中说明文选编实际,说明文选编特点,及课程标准对高中说明文的要求来分析高中语文说明文的选材情况,并进行高中说明文教学策略进行框架式探索。   一、说明文教材选编篇目及所占比重   本人对六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我们品读时发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商榷。  1.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清幽”一词表意不准。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清幽”意为“(风景)秀丽而幽静”。但前文已明确交待“夜”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了,既然如此,哪能看到什么风景?又何谈风景的秀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