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将人类社会推进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未来科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则需高素质的教育来培养。这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再现型教学为创新型教学。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创新品质
“以教人者教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身须有较高的创新思维修养和良好的创新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思考、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楷模。
独具慧眼的注意力。教师要起到创新思维培养的引导作用,须先有细致精微的注意力,观察他人未注意的现象。明确事物间内蕴的关系,有可遵循的规律,可使用的方法,可转化的信息,以及一切在人们所见视野内的新发现。
遥远无关的联想力。教师要善于联想,对于无关的东西,能找出关系;对于距离遥远的事物,能联系在一起;对于性质不同的个体,经过精巧配合,可组织成玉绵,作出创新的设计。
进行接近现实的想象力。所谓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思维自由神驰,构思出形象的图景,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过,远离现实的想象则会成为幻想和空想。唯有接近现实的想象,方可成为设计的先导,有创新性的设计才能成为现实。
发现问题的灵感。教师要寻找富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必经途径。避免问题或对问题出现不敏感,这是惰性思维的表现。一个富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对有意义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也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并能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直至问题的解决。
二、教师应具有较大的“宽容度”
教师具有较大的“宽容度”,向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宽,指教师要有宽阔的情感交流带;容,指教师要有容忍学生各种不同见解的精神。教师的“宽容”旨在通过师生间的精诚合作而形成一种合作型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学生会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也会产生认真努力、富有自学兴趣,并具有自治精神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也是自由发挥、富有创新性的。
教师具有宽阔的情感交流带,就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绝对权威和管得过死,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严重障碍。教师应以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来创新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之“驰骋想象”、“视通万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具有容忍各种不同见解的精神,这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推动力量。如果教师习惯自己的思维模式,常常是“按既定方针办”不喜欢或不理解创新思维学生的“求异”思维特点,甚至视之为“胡思乱想”、“逞能”、“爱找岔子”,这即是教师的过失。反之,若给予极大限度的容忍,鼓励学生的求异,甚至留下共同研究的余味,这将大大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善于运用多彩的创新型教学艺术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学。呆板的方法是教不出活泼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有着较多的原则和方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激”、“置”、“控”、“破”四个字。
“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与好奇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接受信息的最佳状态,能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有好奇心,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设有创新意识的学习条件,勇于把学生放在多变和能激起新灵感的环境中去,并对他们的好奇心和善变心理予以积极支持和扶植;注意及时灌注新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热点”讨论,使学生在未知世界里获得极大的乐趣。
“置”,善于设置“发散性问题”。问题引导,启迪思维,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方法使学生开动思考的机器。积极思维活动是发展创新思维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不难想象,一个墨守陈规不爱动脑,只能死记硬背而取之优秀成绩的学生,是很难成为真正人才的。要学生积极思维就得在教学中多设“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典型的“发散性问题”方法应是:“对此问题的解答,你想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那些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的态度是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选择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情多案的内容。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存在“发散”的可能;在解题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结果的阶段,而应该坦诚地公开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既诱导了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多少思维的模仿,加快创新性思维方式的掌握;同时又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思维共鸣体验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创新。
“控”,是指控制学生思维的节奏。实验证明,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中提出的构想大都是再现性思维的结果,如回忆有关的原理、原则和事例等。创新性思维成果大都涌于第二高潮。在二者中间有一个表面“沉默”的低潮。在此期间,教师切不可性急,怕耽误时间而以讲授砍掉学生的第二高潮,形成即问即答、自问自答;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争辩和体验的时间,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
“破”,是指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用不变的方式学习和工作而陷入一种固定的观念反应之中。诚然,它对维持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同时还会产生妨碍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与呆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性其特有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和直觉思维。批判思维指辨别真理与评定价值的思想作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勇于冒犯权威,不迷信“真理”,而是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分析而决定某个观点、结果和方案的合理性。求异思维意在锻炼学生一种首创、独立的精神。直觉思维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跳跃”性、非逻辑性,及时捕捉问题解决的灵感,在实践中往往能达到以“奇”制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创新思维孙鸿毅天津教育 2009
2.创造性教学需要创造型教师,李尊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
3.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洪源 范群海军院校教育 2001
4.创造性思维对语文教师的技能要求乔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
5.浅议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谢林柏[1] 乐伶俐[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一、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创新品质
“以教人者教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身须有较高的创新思维修养和良好的创新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思考、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楷模。
独具慧眼的注意力。教师要起到创新思维培养的引导作用,须先有细致精微的注意力,观察他人未注意的现象。明确事物间内蕴的关系,有可遵循的规律,可使用的方法,可转化的信息,以及一切在人们所见视野内的新发现。
遥远无关的联想力。教师要善于联想,对于无关的东西,能找出关系;对于距离遥远的事物,能联系在一起;对于性质不同的个体,经过精巧配合,可组织成玉绵,作出创新的设计。
进行接近现实的想象力。所谓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思维自由神驰,构思出形象的图景,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过,远离现实的想象则会成为幻想和空想。唯有接近现实的想象,方可成为设计的先导,有创新性的设计才能成为现实。
发现问题的灵感。教师要寻找富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必经途径。避免问题或对问题出现不敏感,这是惰性思维的表现。一个富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对有意义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也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并能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直至问题的解决。
二、教师应具有较大的“宽容度”
教师具有较大的“宽容度”,向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宽,指教师要有宽阔的情感交流带;容,指教师要有容忍学生各种不同见解的精神。教师的“宽容”旨在通过师生间的精诚合作而形成一种合作型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学生会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也会产生认真努力、富有自学兴趣,并具有自治精神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也是自由发挥、富有创新性的。
教师具有宽阔的情感交流带,就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绝对权威和管得过死,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严重障碍。教师应以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来创新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之“驰骋想象”、“视通万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具有容忍各种不同见解的精神,这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推动力量。如果教师习惯自己的思维模式,常常是“按既定方针办”不喜欢或不理解创新思维学生的“求异”思维特点,甚至视之为“胡思乱想”、“逞能”、“爱找岔子”,这即是教师的过失。反之,若给予极大限度的容忍,鼓励学生的求异,甚至留下共同研究的余味,这将大大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善于运用多彩的创新型教学艺术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学。呆板的方法是教不出活泼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有着较多的原则和方法。而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激”、“置”、“控”、“破”四个字。
“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与好奇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接受信息的最佳状态,能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有好奇心,则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设有创新意识的学习条件,勇于把学生放在多变和能激起新灵感的环境中去,并对他们的好奇心和善变心理予以积极支持和扶植;注意及时灌注新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热点”讨论,使学生在未知世界里获得极大的乐趣。
“置”,善于设置“发散性问题”。问题引导,启迪思维,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方法使学生开动思考的机器。积极思维活动是发展创新思维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不难想象,一个墨守陈规不爱动脑,只能死记硬背而取之优秀成绩的学生,是很难成为真正人才的。要学生积极思维就得在教学中多设“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典型的“发散性问题”方法应是:“对此问题的解答,你想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那些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的态度是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选择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情多案的内容。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存在“发散”的可能;在解题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结果的阶段,而应该坦诚地公开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既诱导了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多少思维的模仿,加快创新性思维方式的掌握;同时又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思维共鸣体验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创新。
“控”,是指控制学生思维的节奏。实验证明,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中提出的构想大都是再现性思维的结果,如回忆有关的原理、原则和事例等。创新性思维成果大都涌于第二高潮。在二者中间有一个表面“沉默”的低潮。在此期间,教师切不可性急,怕耽误时间而以讲授砍掉学生的第二高潮,形成即问即答、自问自答;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争辩和体验的时间,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
“破”,是指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用不变的方式学习和工作而陷入一种固定的观念反应之中。诚然,它对维持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同时还会产生妨碍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与呆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性其特有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和直觉思维。批判思维指辨别真理与评定价值的思想作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勇于冒犯权威,不迷信“真理”,而是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分析而决定某个观点、结果和方案的合理性。求异思维意在锻炼学生一种首创、独立的精神。直觉思维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跳跃”性、非逻辑性,及时捕捉问题解决的灵感,在实践中往往能达到以“奇”制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创新思维孙鸿毅天津教育 2009
2.创造性教学需要创造型教师,李尊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
3.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洪源 范群海军院校教育 2001
4.创造性思维对语文教师的技能要求乔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
5.浅议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谢林柏[1] 乐伶俐[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