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表意作用与叙事力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视作品中,影像可以叙述故事,可以渲染和强化人物情感,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王家卫作为香港电影旗帜式的人物,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传达着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孤独,在他浅吟低唱般的视听语言里,透露着王家卫极其自我化的感受。他的电影将影像的作用和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故事本身退居其次,影像所传达出的情绪情感与主题意蕴让观者久久思索与回味。
  一、MTV式的影像风格
  王家卫的影片呈现出一种MTV式的影像风格,《重庆森林》中画面以蓝色为基调,人物面部和身影模模糊糊,画面中处处是大块大块的冷色,观众首先感受到一种阴暗、压抑的气氛。在镜头运动和剪辑节奏上,也是以情绪为中心,营造一种匆忙、紧张、人来人往的气氛和都市环境。在场面调度上,人物和摄影机几乎同时在快速运动,多选择具有纵深感的场景,与急促鲜明的音乐同步快速剪辑,构图不断变化,使得画面的流动感加强。拍摄基本使用广角镜头,整个画面的构图一反常规,近景被夸张变形,画面景深被拉大,人物和空间环境都呈现出一种变异性。影片在摄影速度上别出心裁,升格拍摄造成的慢速效果,抽格拍摄产生的跳跃感,使画面的滞留与节奏的紧张形成一种情绪的对立。
  在这种影像风格中具体的空间、真实的时间和人物形象被虚化了,这种影像不是在表达一个常规电影的故事、场景、事件和人物,而是一种迷乱紧张、匆匆忙忙的情绪,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种MTV式的影像风格,是音乐化的影像,影像化的音乐。(陈墨:《香港导演王家卫生命的呢喃——王家卫电影阅读阐释》,载《当代电影》2001年3期,23页)
  二、拼贴式的叙事方式
  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在叙事结构上呈断裂状态,多个故事由或强或弱的纽带连接在一起,故事与故事之间连接的机缘,暗合着剧中人物相遇相识的偶然。王家卫的故事表面上靠独白来连接,其实真正的张力来自两个以上的故事、段落或人物之间的对比、类比而产生的冲突。割裂与重组是王家卫观照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在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式、镜像语言的彻底颠覆、消解后的重新建构。割裂其实是对事件真相的解剖、还原及呈现,它将对因果的连缀、解释权交给了观众,使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导演对生存体会的感慨,而是在导演的引领下去主动完成意义的组合。
  王家卫电影在叙事结构上虽然常常是断裂的,但这并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因为在断裂中处处是因段落间对比而来的冲突张力。在《重庆森林》里是两个不同个性的警察的感情生活的对比:一个多情缠绵,在被女友甩掉后,遇到一个冷漠的女杀手;另一个散漫无心,却被女店员暗恋。在人物不同的性格、情感遭遇的对比中,有得失的荒谬,也有对人生的感叹。
  三、对无常人生的主题表达
  无常人生,落寞情怀。王家卫的影片主题讲述的基本是一种感情的拒绝与被拒,逃避以及错位或错失的爱,各式单向情感的流动似乎是唯一的情感可能。人的情感不是双向投射,而是单向出发的,是爱的错位与循环,王家卫诉说着一种双方无法沟通和无法交流的寂寞失意。细细品味起来是一种苦涩,一种渴望与人沟通而不得的失落,建构着现代都市中个体微观的内心世界。
  情爱是王家卫故事的载体,对于王家卫所要展示的社会,情爱是表象的,却也是片中人物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中,情感是人生的依托,越是隔离的世界,越需要温情的存在,这种渴望越强烈,越容易失落。在影片中,王家卫一方面展示的是人际的疏离和关系的隔阂,个性的偏执和无法沟通,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群之中孤寂的普遍存在和单恋的必然,人与人这样的孤单,在人潮之中,相知相爱却很难,这种后工业文明下的绝望,在戏谑语调下的表象主题中,透露出现代人的深沉悲哀。(郭小橹:《王家卫:作者电影与电影作者》,载《电影艺术》1997年4期,45页)
  四、被赋予含义的时间、空间
  王家卫电影所显现的时空特质是个人的,焦虑的,在碎片般的时间和自闭似的空间中,时光的流逝和高度文明下的寂寞是无法逃避的。
  在王家卫的每部片子里,不期然地经常会遇到关于时间的细节和段落,人都生活在时间里,对时间的感受却不一样,而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对时间的感受异常强烈。重新定义的计时方式(如57小时,4600秒,155个星期)和被特别注意的一个小时(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5月一日等)都包含着王家卫对时间的道德意识和对处境的反省态度。
  “渴望沟通的哑巴”是王家卫对都市人际关系的一种绝妙的隐喻,也是都市人情感交流失语的表现。对精确数字的青睐也是都市人顾影自怜的一种真实的写照,时间凝缩为一瞬间。这些独特情感表达方式无形中将个体的感受进行了颇戏剧化的放大,这是在人口和商品急剧膨胀而个体情感体验逐渐被忽略的都市人中所产生的特有感受。(《电影讲稿》,徐葆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3-174页)
  五、独白的表意作用
  王家卫影片中的人物依靠自言自语、自娱自乐来排遣孤独和苦闷,传达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是于繁华喧嚣的人群中切身体验到的孤独。王家卫的人物活跃在拥挤不堪、狭窄、闭塞的空间中,在拥挤的人群中感受着孤独,在情感的簇拥中体会着情感的失落,一种无处逃逸的无助在前景中被夸张放大。大量人物内心独白的加入可能和王家卫习惯于大明星的零碎档期有关,加上不断在拍摄中修改剧本,所以王家卫的电影里,明星愈多,完成后的旁白数量也愈多,这一点可以说明为何他的电影往往在结构上是由许多小段落所组成的不同故事,却也证明王家卫创作力的丰富。
  《重庆森林》中很多人物的语看似是有对象的,实际上很多语言都是独白,这时候人物的寂寞失落与假装的坚强表露无遗,就像独白中说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更有甚者,主人公为了排解孤独,把毛巾、香皂、衬衣等物品作为说话的对象,但是那些话却明明是说给他自己的。语言在这里好像没有什么目的,也不具有什么连贯性,只是表达出人物非同寻常的倾诉欲,或者又让人感觉到像是一种暗示,表达出的却是人物的欲望想象和刻骨伤痛。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民族化策略与突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E088)]
  (责任编辑:刘斯奇)
其他文献
一、 《画皮》的再生  (一)故事情节的更迭改写  《画皮》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经典篇章。讲的是王生贪爱美色后迷途知返的故事,其中的儆戒意味极为浓烈。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画皮》《画皮2》,是编导以现代视点对原作进行的阶梯式改写。  《画皮》在原有故事主线中,对王生和女鬼进行了大幅重塑,并融入许多新元素。原本百无一用的书生摇身变为俊朗将军,代表恶的女鬼被身份模糊的女妖取代。英雄救美的俗套故事在叠加
期刊
近年来,由青春题材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致青春》《匆匆那年》《谁的青春不迷茫》《左耳》《何以笙箫默》等青春电影相继登上荧屏并引发热议。爱情与青春向来就是两个共生的命题,爱情可以是青春的唯美华丽的小乐章,也可以是青春的悲情的命运交响曲。最近上映的青春爱情电影《左耳》和《何以笙箫默》,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爱情的音乐式理解。“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左耳》是一群“小鲜肉”“爱错了的青
期刊
一、一个苹果的两半  波兰和法国的维罗妮卡,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洲陆,可是她们却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共同之处。比如她们拥有同样的容貌,并且对音乐有着同样的天赋,但却命中注定没有可以承受这副好嗓子的心脏;甚至她们都自幼丧母,而且还都有一个透过它可以看到倒立景物的弹力球、一管唇膏,以及在睫毛进入眼睛时,用戒指按压睫毛的动作。她们是一个苹果的两半,波兰的维罗妮卡和法国的维罗妮卡,互为对方的另一半。  这些无时
期刊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转变,电影导演已不仅局限在电影业内部,出现了一种跨界整合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非职业导演开始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在2014年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电影中,“跨界拍电影” 成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韩寒的《后会无期》、郭敬明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肖央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三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备受瞩目。这三部国产热门影片的导演都非科班出生,郭敬明、韩寒是由作家转行成了导演,肖央则
期刊
新世纪,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主题,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身体美学研究的核心成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对福柯、梅洛·庞蒂、维特根斯坦、杜威等人的身体美学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作为美学新方向的身体美学强调身体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的核心位置,身体是所有感觉不可缺少的媒介,将美学的核心主题重新引向感觉、意识和情感。在他看来,身体是每个人的世界中心,通灵着每个人的视域;身体还是充满
期刊
网络社交媒体新产品在最近几年快速推出,极大地改变了互联网用户的社交习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微信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亿。且微信的用户流失率极低。作为最新的和最有发展潜力的网络新产品来说,就微信的设计方面,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用户对微信具有哪些主要需求及满足用户的这些对微信设计的会产生什么样的引导作
期刊
2013年,拥有百年动画锻造史的世界动画缔造者迪士尼在《科学怪狗》和《无敌破坏王》落败奥斯卡后,宣布手绘动画部门将全部解体。这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意味着迪士尼完全转向3D动画制作,承载着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白雪公主、睡美人这些迪士尼曾安家立命的2D传统手绘动画和其在北美最后一个手绘动画部门一起将成为3D动画革命进化路上的肥料。  2014年,迪士尼回归之作3D大片《冰雪奇缘》斩获最佳动
期刊
近多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刮起了阵阵狂潮,尤其自从 2005年夏天湖南卫视的《想唱就唱》推出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之后,它不断被作为一档大众娱乐节目,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创造了以大众娱乐、娱乐大众的文化奇迹,当年就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在“超级女声”的迅猛传播的声势影响下,娱乐节目市场在国内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各种综艺节目呈现出“游戏的狂欢”[1],很快就推动了国内其它电视音
期刊
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结构,套用了精神分析学上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人的欲望可以借助“幻象”来实现替代性的满足。整个故事分为两层:一个幻象层,一个真实层。被改头换脸地讲述出来的故事是幻象层,占据了大部分片长;而真正的故事(真实层)却沉重地出现在最后十五分钟,因为有最后这点睛一笔,哲思境界顿时拉升很多。  看完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可以选择相信真正发生的故事是“奇幻漂
期刊
通常疑问句被视为由语气决定的四种句类之一。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探讨疑问句式的特点、转换关系和类型划分等问题。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2)、袁毓林(1993)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和是非问;陆俭明(1982,1984)主张把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和非是非问(包括特指问和选择问);张伯江(1997)按照疑问域为点、局部还是整体,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选择问和是非问,是非问再分为附加问、反复问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