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三“和”紫石老国钧坚定抗日心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在黄桥决战前后的统战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将其经验及时在全军宣传推广。历史经过了80年的积淀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究与认识陈毅统战工作中展示出的艺术造诣,笔者发现,陈毅对党的统战政策的贯彻运作,就像一首流动的诗,起伏跌宕,出神入化。其高超的政策水平与灵活的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既是一件优秀的政治作品,又是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佳作。这里笔者仅以陈毅对爱国老人韩国钧的诗词唱和为统战实例简叙之。
  韩紫石其人
   陈毅在进驻黄桥前后,就开始了对韩国钧、朱履先两位老先生的团结争取工作。1940年4月,陈毅第三次进泰州拜访李明扬时,李在乔家花园设宴接待陈毅,并邀请泰州地方知名人士作陪,移居泰州的陆小波也受邀入席。
   韩国钧,字紫石,晚年自号止叟。清咸丰年间出生于江苏海安镇商人兼地主家庭,光绪年间中举,曾任知县及吉林民政司、奉天交涉使,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并一度兼督军。大革命前夕,退居故里,以求实业救国,兴办泰源盐垦公司等 。他与黄炎培、江问渔等过从甚密,和江浙沪各地绅商教育各界也有密切关系,在地方人士中颇有威信。抗战期间,他对韩德勤拥兵10万而不抵抗日军,惟虐待民众,表示不满。黄桥决战前,陈毅把争取韩国钧作为在苏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
   陆小波是镇江商会会长,是一位爱国人士,陈毅早有耳闻,亦待团结争取,共同抗日救国。陆小波对陈毅更有结交之意。两人首次见面,都十分高兴。陈毅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儒雅、风趣的谈吐,使陆小波顿生相见恨晚之感,认定新四军乃真正抗日的军队,当即把苏北各位名流介绍给陈毅,并重点介绍了韩国钧,说此老愿以衰朽之躯为抗战效绵薄之力。陈毅当即郑重表示:新四军愿与一切爱国志士携手合作以拯救危局,希望陆小波从中介绍,让他与韩国钧能够通信。陆小波是个很实在的人,当即表态:“你写封信,我专程去拜望他。当面说,比较容易促成。”
  陆小波拜谒紫石 陈毅一和韩国钧
   几天后,陆小波风尘仆仆到了韩府。“老三(陆小波排行第三)啊,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就说吧。”
   陆小波也不客套,便从李明扬席上遇陈毅说起,直奔主题,“陈毅将军久仰紫老大名,对紫老坚持民族节操,80高龄仍为抗战出力的高义极为钦佩 。”
   “好嘛,能和抗日名将交个朋友,是老朽的光荣啊!” 韩国钧面带微笑道:“这位陈将军指挥有方,捷报连连,而且他的学识造诣,他的儒将风度,我虽身在乡里,却不绝于耳,老夫慕名已久。”
   “陈将军很想移樽就教。”
   “言重了!如果陈将军来,我韩府定开大门恭候!”
   “陈将军很想和先生互通信文,加强联系。我带来了陈将军给紫老的亲笔信,请过目!”
   韩国钧接过信笺,一目十行,看完之后,一边欣赏一边自语:“好!这笔字!”“抗战有人!抗战有望!”
   韩国钧连夜给陈毅写回信,次日早餐后,将信交给陆小波。陆小波一边接回函一边说:“陈将军是位儒将,紫老何不写幅字送他?” 韩随即展开宣纸,略思片刻,挥毫赠联一副:“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表达了对陈毅和以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新四军将士的敬慕。
   陈毅接此联后,眼前一亮,老人不仅正直德高,而且才高之雅,顿觉与老人之间又近了一层。灵感即出,遂书联一副:“杖国抗敌,古之遗直;乡居问政,华夏有人。”回赠紫石,热情赞扬老人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与民族精神。自此之后,陈毅执弟子礼,与韩紫石书信往返,求教苏北和平、抗日大计。
   此后,紫老不仅对“二李”、对韩德勤等呼吁和平与抗战,甚至直接给国民政府,给蒋介石上书,力争苏北和平、合作抗战之大局。老人应陈毅之请,向韩德勤转达新四军的和平愿望,并致书陈毅“务恳本一致抗日之宗旨,合力对外,不使内部摩擦”。是时,韩国钧“未隶国民党亦未入共产党,自问超然,所以力主调停者,以省军实力不足,敌锋遍地,必先化除党见,一致逐敌出境,还我河山不可”。然而,韩德勤一意孤行,竟调集大军于海安、姜堰一线,同时对新四军实施粮食禁运。
  虽竭力却难当调人 陈将军再和紫石老
   陈毅为揭露韩德勤封锁粮食,挑起事端,在给韩国钧的信中,再次表述力求和平的意愿,“夫大敌当前,义无小我,抗敌苦力不足,而私斗精妙至此,感叹难言”,“若能展开抗日战局,纾解内部纠纷,则万民感载厚德,毅部虽无衣无食,亦乐死疆场,甘之如饴也”。韩国钧“闻之泪下”,致函赞许陈毅“惟有本台端力求合作,奔走和平”,亦表明了对韩德勤挑起反共摩擦的不满。
   9 月上旬,陈毅在营溪战斗击败韩德勤部的进攻。为疏通粮源,解救民困,14日陈部攻克姜堰。他致函韩国钧,希望紫老主持正义,召开苏北和平会议,信中说:“紫老为我省耆宿,德高望重,只要登高一呼,万民一定归从。”韩国钧屡见陈毅一片诚意,遂表示愿意。
   9月中旬,韩国钧主持在海安召开苏北上层人士座谈会,通电各方军事长官,团结对外,以期扫荡敌氛,收复失地。并致电重庆各界人士,揭露韩德勤不思抗日,惟司虐民,是挑起摩擦的首恶,对韩已失信心。
   此时,韩德勤竟提出新四军退出姜堰方可实现和平。韩国钧认为此条件太苛刻,而陈毅却在姜堰召集军民代表会议,表示只要政治上保证省方改变态度,以友党友军看待新四军,协商苏北抗敌问题,我们可以退出姜堰。9月30日,陈毅将姜堰交友军接防,为实现苏北和平作了最大让步,各界皆称新四军乃真正仁义之师。
   當紫老看到新四军让出姜堰后,韩德勤仍无一丝团结之诚意,竟要赶新四军回江南之时,确实对韩德勤表示失望和气愤。韩紫老在绝望中,既不愿看到炎黄子孙再“自相残杀”,又无力再担当调停人,遂修书赠一联给陈毅:“天心已厌玄黄血,人事难评黑白棋”,表示痛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更寄抗战希望于共产党、新四军。陈毅当然深知其意,打与不打,不由新四军说了算,完全由韩德勤决定,谁是真抗日,谁是假抗日,紫老一目了然。调和是调和不了的,陈毅也不便明说,遂回赠七绝一首,道出共产党、新四军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山河破碎思前事,抗日合作看精诚;丈夫一怒安天下,横刀跃马取东瀛。”    黄桥之战终于还是由韩德勤挑起了,紫老气愤之极,怒斥韩德勤:贼子无信,天必殛之!遂领衔苏北名流向蒋介石呼吁,要求罢免韩德勤。
  紫老盛赞“砥柱中流” 仲弘敬书一联一诗
   黄桥战后,陈毅终于得以分身,由管文蔚、陈丕显陪同, 登门拜访韩国钧。虽是初次见面,但是诗词唱和,书信往来,神交已久。紫老隆重迎接陈毅将军,并三赠楹联,联曰:“暴雨侵神州,哀鸿遍野;刚峰镇巨浪,砥柱中流。”紫老捻须笑曰:“此联才是老朽对仲弘(陈毅字)将军的敬意和期望。”老人的心,已经和共产党人陈毅紧紧地靠在了一起,他从陈毅身上看到了驱除倭奴、复兴中华的希望。
   陈毅对紫老这次赠联,并没能及时唱和,因为他正筹划建立苏北临时参政会。经陈毅提议,会议选举韩国钧为名誉参议长。紫老不负众望,与参议长黄逸峰,副参议长朱履先、朱克靖,积极参加议政活动,团结各界人士为抗日出力。紫老认为:“今后领导中国革命成功者必是共产党,因为中共深得民心。”他还笑称:“过去袁世凯是私塾,国民党是学校;今天倒转过来了,国民党是私塾,共产党是学校。”妙语解颐,发人深省。
   1941年2月,日军占领海安。紫老避居镇北10余里之徐家庄。陈毅深虑敌后不适宜老人静养,遂奉函请北迁盐城,但因日伪扫荡而未果。入秋,又与黄炎培先生商定,请紫老移家香港,又因国民党将此消息公布于报端,致使时机泄露。11月,日伪以重兵围困韩宅,企图逼降,遭紫老严词拒绝。由于日伪胁迫,紫老忧愤成疾,日益加重,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共产党、新四军,谆谆开导亲友:“共产党是真正的革命党,人才济济,你们应该和他们合作”。并叮嘱家人、亲友,于其死后北向追随新四军。1942年1月23日晚8时,老人处于弥留之际,告家人曰:“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言毕,愤然辞世,享年85岁。
   陈毅在紫老仙逝之后敬书挽联一副,其联曰:“贤哲之亡,念江淮危局,藐藐吾怀若有失;民心未死,忆商山故迹,悠悠君恨亦难平!”痛悼之心,如诉如泣。
   5月5日,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三师师长黄克诚及苏北地方政府,在阜宁县张庄举行韩紫石先生追悼大会,参加者数千人。陈毅主持祭仪,他赋七律诗《悼紫翁》一首:“忍看神州竟陆沉,几人酣醉几人醒?坚持晚节昭千古,誓挽狂澜励后生。御侮力排朋党论,同仇谋止阋墙争;海陵胜地多人杰,信国南归又见君。”高度赞扬紫老为国为民的精神,深表悼念之情。
   陈毅与韩国钧三赠三和诗词联语雅兴之间,造就了一位辛亥元老耄耋之年转而完全信仰共產党的奇迹。而苏中绅商学各界上层人士,更是以紫老为榜样,无人事敌,而是诚心诚意跟着共产党,一直到全国解放,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这是陈毅统战成果中最典型的一笔,是陈毅统战业绩留给后人的财富,也是陈毅统战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精华所在。
其他文献
金庸:我这次到陕西来,真正的目的就是诚心向陕西作家们,比如贾平凹先生、高建群先生,向他们请教的。因为这些作家,我仰慕已久。陈忠实先生不能来,很可惜,因为很多年以前拜读过《白鹿原》,也很佩服他。  这次到陕西来是一种求教的、讨教的心态,请你们不客气地讲,我不在乎的,因为既然来参加这个论坛,就是给我面子,我就当你们是朋友,对朋友要直直爽爽的,对方有什么缺点,你就跟他讲,讲的时候你觉得能够原谅,那么就直
期刊
“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象征。   “八一”军旗与军队名称一样,有一个逐步形成、定型的过程。  一 1927年周恩来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从国民党军队内部暴发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始,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旗帜标识,也没有自己的部队番号。一个多月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期刊
李承烈,1919年3月生,天津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战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一旅政治部服务团队长、苏中三分区自卫队指导员、三分区联合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历任二十四军二一四团营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國家交通部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国家第一个烈士纪念日,时年96岁的李承烈来到朱枫烈士塑像前祭拜。朱枫,曾经的新四军女兵
期刊
1942年初的一天,转移至苏中的苏南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中心县委接到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的指示: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中心县委立即派包厚昌带领6个侦察员先期前往侦察,拉开了他四渡长江下江南的序幕。  “清乡队”渡江侦察   渡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日伪清乡后,敌人巡逻汽艇日夜在江中搜捕可疑船只,江边上几百里竹篱笆连成一片,从浏河口一直筑到江阴,江岸边隔几百米就是一个碉
期刊
韩修存是江苏省宿迁市驻村工作队队员,14 年间,他在帮扶一线走村串户,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他和后方单位宿迁市文广新局、宿迁市委扶贫工作队的领导同事们一道,以田地作纸、以汗水为墨,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书写下了时代的新篇章。  大地上的梦想:发展“三来一加”   在偏远的乡间农家,闪现着韩修存和他的同事们与农民朝夕相伴,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的衣食住行,寻找着脱贫扶困的有效方法。   他总说:
期刊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第二个《五四指示》发表80周年。《五四指示》从战略高度解决了新四军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今天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回顾新四军的成长史,更进一步感到《五四指示》的光辉。  文献发表的历史背景   1938年4月,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当时仅有4个支队10300人。不久,陈毅、傅秋涛、张鼎丞、粟裕分別率领第一、
期刊
《残阳如雪·新四军骑兵团》   马广才  神州暗日朔风高,  铁骑哀兵剑氣豪。  试问烽烟余烬处,  安知当日雪枫刀。 邢曼丽,女,别署佑理,陕西西安人。部队从医30余年,工作之余勤耕砚田。 2000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油画,作品入展全军油画展。2011年底成功举办《剑指双壁——邢曼丽诗书作品展》,并出版《曼语经心——邢曼丽小楷艺术》。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江苏省
期刊
襄阳革命老区的村庄掩映在绿波浩淼、碧浪连天、松涛阵阵、泉水叮咚的景色之中,行走一处,足让你沉醉,让你留恋忘返。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青草味般的香味,眼里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河都披着霞光,老区的乡村是这样的迷人,让你睁大眼睛,惊异万分。   行走在革命老区,聆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受。特别是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亲的故事,在襄阳民间广泛传颂。   19
期刊
全国抗战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1938年初改编时只有1万余人,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这支部队发展到21万,地方武装9.7万余,最多时抗击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人民的长城”。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持续数年的中美贸易战没有消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
期刊
民主人士是个特殊阶层。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民主人士由多种成分组成,有民族资本家,如苏南茅蔍公司经理纪振纲;有商人,如镇江的陆小波;有旧军政官员,如海安的韩国钧曾任北洋时期江苏省省长,黄桥的朱履先是归隐的民国陆军中将;有的是地主士绅,如阜宁庞友兰、阜东杨芷江等;有正直的知识分子,如皖中的金稚石,淮北的任崇高、皖北涡阳的田丰;有的当过国民党官员,如河南永城的鲁雨亭当过国民党永城县县长,皖中的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