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第二个《五四指示》发表80周年。《五四指示》从战略高度解决了新四军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今天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回顾新四军的成长史,更进一步感到《五四指示》的光辉。
  文献发表的历史背景
   1938年4月,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当时仅有4个支队10300人。不久,陈毅、傅秋涛、张鼎丞、粟裕分別率领第一、二支队挺进江南,谭震林率第三支队协助国民党军队坚守皖南沿江阵地,参谋长张云逸到皖北指挥第四支队挺进皖东。新四军迎敌而上,奋战敌后,初步取得了立足之地。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就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致电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这是中共中央对新四军创建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最早的纲领性指示,史称第一个《五四指示》。
   1940年初,国民党从政治限共发展到军事限共。1月1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抗倭剿共,尽可双管齐下。”在华中,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制造了平江惨案、鄂东惨案、鎮江惨案、竹沟惨案、太和惨案等一系列围攻新四军后方留守处和工作人员的流血惨案。
   面对反共恶流,毛泽东在1940年5月4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就放手发动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向中共中央东南局及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发出指示,史称第二个《五四指示》。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首任会长叶飞上将曾经说过:“两个《五四指示》,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指引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篇章。”
  文献下达后的斗争
   1939年11月至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向中央和项英提出:“创造苏北根据地”,在华中“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新四军“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个方面发展”。项英认为刘少奇的部署没有从江南江北的全局出发,他于12月12日致电刘少奇和中央,指出对新四军的工作“不能作‘左’的布置”。次日,项英又致电中央强调皖南的特殊性:“在将来任何情况下,是以独立开展南方局面,以与北方配合,这在政治上策略上均应如此。”
   1940年初,在蒋介石、何应钦主持下,国民党军令部制订了《剿办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附近地区非法活动之异党指导方案》,计划在3个月内“剿灭”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如“剿灭”不成,最低限度也要将其压缩于长江以南,然后再作有效之处置。为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一再对新四军军部施加压力,严令其把在江北的部队调回江南,意图阻断新四军与南下八路军的联系。
   项英屈从顾祝同的压力,在1940年4月16日至22日一周之内向延安发去6电,坚决要求将已在江北的叶飞、陶勇两部调回江南。项英的意见遭到党中央和中原局的否决。毛泽东亲自起草,于1940年5月4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文指出:“在一切敌后地区和战争区域,应强调同一性,不应强调特殊性,否则就会是绝大的错误。不论在华北、华中或华南,不论在江北或江南,不论在平原地区、山岳地区或湖沼地区,也不论是八路军、新四军或华南游击队,虽然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敌人,均在抗战。因此,我们均能够发展,均应该发展。”“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他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例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到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设立经济机关,发展农工商业,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养干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709页) 。
   紧接着,1940 年5月6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又发出了对新四军政治工作的指示,强调指出:“我军政治工作必须在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工作内容与方法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一切迁就国民党的办法是有害的,把国民党首领的演说宣言编成讲话材料是不妥当的。”强调:“红军时代政治工作条例,基本上现在仍适用,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工作,一切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企图和办法,都应当坚决拒绝之,我们应该公开的理直气壮的说明我军政治工作的这种立场。”
   对《五四指示》,中央要求在皖南由项英传达,在苏南由陈毅传达。项英拒绝传达,并与5月9日、12日、29日三次向中央提出辞职。最后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代为传达。
  文献在浙东的成功实践
   重温毛主席的《五四指示》,回顾浙东游击纵队的组建和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历史,倍感亲切。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党中央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以刘少奇、陈毅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认真彻贯《五四指示》,使华中地区的抗战出现了崭新局面。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发展壮大和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诞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指示》的巨大威力。
   1941年5月10日 ,中共浦东工委根据路南特委的指示,组成50余人的先遣队南渡浙东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此后于6至9月,浦东部队800多人分批到达三北。然后通过统战关系,相继取得国民党军“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鲁苏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等合法番号。这些部队是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也是后来组成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基础。
   浦东武装南渡到三北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政权性质的办事处,使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创立。
   1942年5月中旬,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国民党30万大军溃退,诸暨、义乌、金华、衢州、江山等地相继沦陷。为牵制日军南进,发动浙赣铁路沿线敌后游击战争,“五支四大”“暂三纵”和四明地方游击队组成南进支队,挺进会稽山区,开辟会稽山地区抗日根据地。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形势的变化,根据《五四指示》精神,确定了浙东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抓住有利时机,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扩大与发展武装,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谭启龙根据华中局指示到达浙东,成立中共浙东工委,谭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敌后的抗日斗争。与此同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选派的干部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到达浙东,加强了浙东抗战的领导力量。
   1943年初,三北游击司令部部队再度挺进四明山。4月22日夜,以第三大队、特务大队等部,兵分三路奔袭由伪军据守的梁弄镇。经17个小时激战,攻克了四明山地区的心脏梁弄,迅速推动姚江两岸和四明山地区的抗日政权建设。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浙东抗日武装发展壮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建立,既使日伪感到恐惧,又遭到国民党顽固派仇视。日伪和顽固派相互勾结,企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面对新的斗争形势,新四军军部认为,在浙东地区的部队已无必要灰色隐蔽,应公开打出新四军的旗号。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下辖第三、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改称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和直属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有主力2300余人,地方武装1300余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日伪顽夹击的严峻时刻亮出自己的番号,表明共产党、新四军坚持浙东敌后抗战的坚定决心,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到1944年底,浙东军民对日伪作战126次,对国民党顽军作战102次,毙伤日伪军970名,顽军732名;俘日伪军356名,顽军590名。浙东游击纵队主力发展到4000余人,根据地拥有1.15万平方公里面积,228.9万余人,分设三北、四明、金萧、淞沪4个地区,建立了14个县、44个区、283个乡级抗日政权组织。
其他文献
海啸突袭   盐阜区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多以渔盐为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海(古称东海)海面相对稳定,长江、淮河奔流入海、泥沙俱下,大量泥沙在浅海湾底部逐步堆积,形成了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岸外沙堤。堤外,浪奔潮涌、广袤无垠;堤内,累泥成陆,民生渐稠。   大海一方面给沿海居民奉献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及延续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资源,但另一方面,黄海因飓风海啸不时侵袭,沿海居民深
期刊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创建的敌后根据地之一。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北部地区[1]。1941年,中共将苏北划分为苏中和苏北两块抗日根据地,使得苏北抗日根据地仅仅包括苏北的北半部,又分为淮海区和盐阜区两个地区。由于苏北北邻山东,东靠黄海,西与皖北、豫东南接壤,成为联系华中、华北两地的枢纽,“这里既是国民党长期经营的首善之区,也是日伪占领的核心地带”[2],形势异常复杂。本文拟从苏北根据
期刊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新四军军歌》的第一句歌词,就说明了新四军与武汉的深厚历史渊源。   汉口胜利街332-352号(原汉口大和街26号),是新四军第一个军部诞生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蒋介石、张冲、邵力
期刊
书记上任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省道从随州城出发,翻山越岭,行进33公里,方才到达鸡鸣四镇的小山村——老区随县澴潭镇村。   我攀到高高的山坡上,一眼就望见山坳里那一弯绯红云霞。 柏树湾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这块因信息闭塞、交通不畅、贫穷落后而陷入沉睡的土地,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渐渐苏醒。如今的柏树湾村,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的。6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有着古老
期刊
向岩1872年出生于湖北汉川一个耕读世家,20岁时受聘担任私塾教师。他看到清政府积贫积弱,认为要拯救中国,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905年11月,向岩进入东京东斌学校兵科,学习军事。求学期间,向岩和同学合作翻译《兵事法令大全》共20册。他还积极参加留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8年8月,向岩以特优成绩获得校方颁发的特别证书。学成归国后,在湖北新军中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后事
期刊
金庸:我这次到陕西来,真正的目的就是诚心向陕西作家们,比如贾平凹先生、高建群先生,向他们请教的。因为这些作家,我仰慕已久。陈忠实先生不能来,很可惜,因为很多年以前拜读过《白鹿原》,也很佩服他。  这次到陕西来是一种求教的、讨教的心态,请你们不客气地讲,我不在乎的,因为既然来参加这个论坛,就是给我面子,我就当你们是朋友,对朋友要直直爽爽的,对方有什么缺点,你就跟他讲,讲的时候你觉得能够原谅,那么就直
期刊
“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象征。   “八一”军旗与军队名称一样,有一个逐步形成、定型的过程。  一 1927年周恩来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从国民党军队内部暴发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始,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旗帜标识,也没有自己的部队番号。一个多月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期刊
李承烈,1919年3月生,天津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战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一旅政治部服务团队长、苏中三分区自卫队指导员、三分区联合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历任二十四军二一四团营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國家交通部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国家第一个烈士纪念日,时年96岁的李承烈来到朱枫烈士塑像前祭拜。朱枫,曾经的新四军女兵
期刊
1942年初的一天,转移至苏中的苏南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中心县委接到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的指示: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中心县委立即派包厚昌带领6个侦察员先期前往侦察,拉开了他四渡长江下江南的序幕。  “清乡队”渡江侦察   渡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日伪清乡后,敌人巡逻汽艇日夜在江中搜捕可疑船只,江边上几百里竹篱笆连成一片,从浏河口一直筑到江阴,江岸边隔几百米就是一个碉
期刊
韩修存是江苏省宿迁市驻村工作队队员,14 年间,他在帮扶一线走村串户,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他和后方单位宿迁市文广新局、宿迁市委扶贫工作队的领导同事们一道,以田地作纸、以汗水为墨,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书写下了时代的新篇章。  大地上的梦想:发展“三来一加”   在偏远的乡间农家,闪现着韩修存和他的同事们与农民朝夕相伴,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的衣食住行,寻找着脱贫扶困的有效方法。   他总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