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区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阳革命老区的村庄掩映在绿波浩淼、碧浪连天、松涛阵阵、泉水叮咚的景色之中,行走一处,足让你沉醉,让你留恋忘返。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青草味般的香味,眼里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河都披着霞光,老区的乡村是这样的迷人,让你睁大眼睛,惊异万分。
   行走在革命老区,聆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受。特别是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借马帮助老百姓娶亲的故事,在襄阳民间广泛传颂。
   1939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冬天某日,是白果树湾的一家村民娶亲的日子,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村民一时都犯了愁。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焦急万分。“难不成要让新娘子自己走上门啰。”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不经意间,这个消息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说:“这有什么难,就让新娘子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他让警卫员把自己的枣红战马牵给了村民。村民们欢天喜地把新娘子迎进了村。
   春来秋往,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并没被时光湮没而历久弥新。
   襄阳,你还好吗?
  谢湾,四月玫瑰羞答答地开
   巴士沿着通往谢湾逶迤而蜿蜒的山路而行,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民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墙,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一改以往革命老区给人的贫穷印象,呈现出一派富裕和谐、秀丽田园的美好画卷。
   我们漫步在谢湾村,看到家家户户的门楼和院墙都改造一新,漂亮的仿古门楼,青砖灰瓦显得典雅大方,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不仅如此,农村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村里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露天旱厕逐步取消,村民们家里引进了双瓮式和沼气池式水冲厕所,推进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厨房使用了先进的炉具、灶具,減少了污染排放,整个村庄干净整洁。
   三月桃李,四月槐花,五月玫瑰,六月薰衣草……看似不相干,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是命运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原本不冷落任何一个季节,走进田野,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晚春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谢湾的玫瑰正羞答答地开放,吸引着四方来客。
   我们是4月28日去谢湾玫瑰园的。记得去年农博会期间,我在展厅被玫瑰吸引,原以为是外采的,服务生告诉我,是本地的,枣阳市刘升镇谢湾村有一片玫瑰花海。于是,当时就有个约定:次年玫瑰花开的时候去看看。
   5000亩玫瑰郁郁葱葱地占据在山坡和平地上,叶子是繁茂的,花朵是娇艳的。这里的玫瑰不是五颜六色,它们是同一个品种,全部开着玫红色的花。
   玫瑰花开在路边、山坡上,没有篱笆和围墙,野生一般。
   玫瑰园的梅老板带领我们走进一处园子,采摘着玫瑰说,这块玫瑰园就是专门让游客采摘的。枣阳人好客,很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游客可以在这块玫瑰园采摘一些回去做玫瑰酱或者玫瑰茶,园里的工作人员还教游客用白糖和玫瑰花瓣做玫瑰酱。
   谢湾村党支部书记介绍,玫瑰花海基地主要在谢湾村和榆树村。为种植花木流转土地1万亩左右,涉及农户1500户。种植玫瑰110余万株,菊花200余万株,油茶12万株,绿化树木2万株,曾经的荒山荒地变成如今的“幻境花谷”。休闲区配套有采摘、烧烤、DIY制作区,停车场6000多平方米。
   梅老板就是榆树村长大的,对周边的村子都很熟悉。种玫瑰之前,他做过药草、化肥的生意,有一点积蓄后就想为家乡做点事儿。
   2013年8月,由梅总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开始并不顺利,记得当年用挖机挖山的时候,一位村民坐在挖机前不允许动土。那村民情绪激动地说,山是村集体的山,不允许外人动,要挖山,就从他身上先压过去。
   没办法,全部停工。后来村干部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告诉他:选择种玫瑰不是心血来潮,是村委会集体研究过,也请专家看过土质,这里是丘陵地带适合种植。做通了思想工作,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村民们开始支持了。
   合作社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了近千个就业机会,玫瑰园的采摘、施肥、剪枝等活计都由村民做。采摘1斤玫瑰花合作社给1元的劳务费,只要勤劳肯干每天可以挣100元以上。环绕花海有8公里的路,合作社目前已经修了4公里,方便村民的出行。
   每天凌晨3点,村里就有300多名工人同时出发去采花。玫瑰花期不长,采摘是有时令的,玫瑰花开最旺的时候一次需要800多人同时采摘,采摘的时间大多是夜里3点到上午10点。夜里3点多,天还是黑的,更深露重,村民们戴着头灯,挎着篮子下地采摘。采摘的每一朵玫瑰都带着露珠,村民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成就了无数人的浪漫和美丽。
   每一位创业的人都有梦想,梅总的梦想是把这里变成四季花海,成为枣阳革命老区的名片。
  莺河,留在记忆的时光里
   莺河邻近十里长山,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曾在这里为抗击日寇殉国。
   一条莺河环绕着村子,河边长着一丛丛青芦苇,水草悬浮在水面,簇拥在芦苇旁,纤细的柳条迎风飘动,枫杨树倒挂的串串花序格外惹人眼目,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草,把莺河装扮得清新脱俗。
   河堤下一部古老的水车扬着水花哼着老歌,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穿越时光隧道的模样,把我们带到了农耕时代。水车悠悠,流水淙淙,就像一头口渴的老水牛,生生地把一条河流喝进肚子里。
   带队的襄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吴梅琳,发现了一条竹排漂在水边上,她找来一根划船的竹竿,把竹排拉向岸边,然后脱掉皮鞋穿着袜子,竿子一撑跳到了竹排上,任凭温柔的水花扑在脚面上。莺河的水,是一首深沉盎然的长诗,清纯秀丽,朴实自然。这里的村庄,是一篇读不完的岁月,砖墙小屋竹篱笆,粮仓茅舍古院落,似乎有看不够的味道。
   我们来到一户靠河边的农家小院,小院里栽有果木花树,天然的青菜散发着勃勃生机,一畦畦蔬菜在园子里招摇;家禽都圈养在屋后的篱笆栅栏里,农家厕所也是自来水冲式的。我们坐在农家小院靠河边的凉亭里喝茶聊天,一只白色的大鹅站在河岸上曲颈高歌,仿佛走进了桃花源般的意境里。在小院里品赏农家菜,可以毫无顾忌地摘几根黄瓜凉拌,摘一盘西红柿用来炒鸡蛋。    这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岀打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今年许多人还呆在家里等待城市里开工生产。他们像候鸟一样,过了春节就要远飞,而每年春节之前,飞得再远也要赶回莺河的家里。
   一座长长的索桥横跨在碧绿的莺河之上,桥长1300多米,索桥仿佛像从村子里抛出去的一条长长的绳索,一直延伸到田野、天边,给乡村的原生态气息搭上了自然风光的清新。
   路两旁田野里麦苗青幽幽的,麦穗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羞怯地隐藏在狭长的叶子间。油菜花与油菜荚平分着春色。极目远望能看到天的尽头——高坡上一排排新栽种的海棠树环绕着田野,蛙声此起彼伏,八哥扬着眉头竖起羽毛偶尔吹一声短促的口哨,七八只小野鸭在水面嬉戏,小小的燕子在高大的皂荚树上自由地飞过。
   莺河村基本上每条路都不同,印象最深的是莺河桥前面的“石来运转”路,路面用深灰色的砖瓦、鹅卵石以及大小不同的石磨铺成。道路图案新颖别致,瓦片与砖块围着石磨呈扇形分布,立体感很强,抬眼望去像打开的一轴水墨画卷。
   莺河还有一处水路。路面上摆放130个石磨,来往的行人只要不怕落水,从石磨上蹦着、跳着、踏着过都行。水高过路面大约有两三厘米,小瀑布般哗哗地向下流动,水的落差推动莺河里的水车缓缓转动,不紧不慢,在时光里回旋。
   进莺河村不能不提老树,老树让这个村子既有岁月的厚重又充满了生机。春季的莺河村颜值最高的树当数楸树,花开时节,美艳绝伦。楸树是这个村子里的精神之树,散种在莺河村之中。
   莺河村的美并不依赖季节,她是革命老区流水镇众多村落里的一个缩影,除了天然的莺河,后天的规划与保护也是功不可没。
   莺河村的看点主要是三组,有“一带四区”之称:莺河绿色风光带,乡村乡愁民俗区、亲子拓展游乐区、有机采摘农庄区和休闲度假区,形成觀光、采摘农业产业支柱。
   乡愁民俗区旧居改造,主要是28户农户旧房修旧如旧。目前,已改造完成旧居13户。同时,酒坊、豆腐坊、茶坊、水磨坊、吊桥、人民公社大食堂等景观点建设已经完工,给人的感觉是:村子更像村子,景区更像景区。
   9户农家乐民俗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营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享受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每到华灯初上,不少市民或邀好友,或携家人,一起来到莺河吃农家饭,赏田园景,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在振兴乡村的路上,莺河村的村民没有盲从,而是给村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把这里的每一户小院,每一条路,每一段河流,甚至花草树木都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可以把他乡作故乡的情愁。
  榆树岭,又是一年樱桃红
   “樱桃花开千万朵,窣破罗裙红似火。”
   榆树岭的樱桃红了。走,到革命老区村榆树岭赏樱桃去!
   5月初的一天,我们乘车从襄阳市区出发,一路向南,上午8时许,我们来到榆树岭。一下车就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樱桃树。尤其是马路边的樱桃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令人目不暇接。
   榆树岭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的一个村子。陪同的榆树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云说,榆树岭是革命老区村,文化底蕴透红透红的。1928年南漳农民起义震惊鄂北;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武汉会战后,南漳榆树岭是拱卫西南大后方和陪都重庆的前哨阵地,在闻名中外的枣宜会战和老河口战役中,南漳榆树岭是重要的歼敌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部队到南漳榆树岭建立根据地,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榆树岭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
   近些年,榆树岭乘国家扶持老区东风,在襄阳市老促会和南漳县老促会的扶持下,走上以樱桃为主导产业的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发展之路。
   让人心花怒放的是,榆树岭的樱桃一经成型便红红火火,一派生机盎然。
   眼下,榆树岭的樱桃已发展到千余亩啦!
   榆树岭的樱桃一般是春头开花,春尾熟。无需大棚,全赖一袭春光。
   樱桃每年春天开花都很早。花开时,洁白如雪,满树缤纷,迎风而舞,自由奔放,每朵花五片花瓣,像它的白纱裙张开着,绿色的底盘托着黄色的花蕊,引得蜜蜂围着它嗡嗡地飞。
   晚春的榆树岭仍然是很美的,初春粉白的樱花,春末红艳艳的樱桃,这种景致令她在众多的乡村里脱颖而出。
   抖落了春天的繁忙,迎来心怡的五月。到五月,红红的樱桃便可以摘着吃了。
   放眼望去,村里到处都是樱桃树,甚至比其它种类的树还要多,所以樱桃虽明媚可人,并没被“金屋藏娇”般圈养起来。
   一路红艳艳的樱桃可是羡煞来观光的人,行人经过时,走到树下,伸手摘几个,也没人说什么。听榆树岭的人说,这里的春天,游客多,赶集似的。观赏与品尝,皆源自于樱桃无疑。
   在徐云的带领下,我们把车一直开到山顶上。那里是周家十亩山樱桃园,园主老周70岁了,身体看起来硬朗。他说自家的樱桃园很大,半边山呢。他给我指樱桃园的范围,东到哪,西到哪,只要在范围内,随便摘。
   坡顶的樱桃已经被摘完,坡下的樱桃树上,果实还是密密麻麻的。微信刷了点钱,算是交了门票吧,允许我们摘两斤带走。我们带着自己的小篮子,进了樱桃园。
   樱桃红黄相间,红的甜,黄的酸,晶莹剔透的,非常诱人,凡进去采摘的人没有不吃的。吃多吃少,悉随尊便,主人是不管不问的。
   我们来得早,起初山上没有什么人。只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叫声是从山谷里的灌木丛发出来的。山谷不深,山也不大,只是这山土质好,各种树木都很茂盛,连灌木丛也是郁郁葱葱的植被。鸟叫声,全部从那片灌木丛传出。
   这里的鸟太幸福,满山遍野的樱桃让它们吃个够,它们连门票也不用买。
   上星期我去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曾德春的樱桃园里,也见到了满树的红樱桃,每棵树用网子罩住了,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罩住。我把蒙在樱桃树上的网布掀开,惊喜地看到满树的红樱桃。问,为啥盖着布?回答说,防鸟啄。    漫步在樱桃园里,近处观看那满树满树的樱桃,黄色的晶莹剔透,犹如和田玉,温润优雅;红色的娇艳欲滴,犹如红宝石,活泼可爱。正值晚春时节,樱桃叶子浓密碧绿,在这碧绿之间是一团团、一串串、一树树的红宝石,摇荡着你的心。要是一阵风吹来,这些宝石会不会咕噜噜地都滚下来?
   瞅准暗红饱满的,摘下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汁液溅到脸上,赶紧用手抹掉,否则会留下吃货的印记呢!站在树下,爬到树上,抬起左手,放下右手,挎着篮子,提着小桶,与樱桃来个最亲密的接触。陪上灿烂的笑脸,正面、侧身、背影,吃着、拿着、摘着,单人、双人、多人,俯视、正视、仰视,轻松地按下快门,留下美美的瞬间。
   樱桃园里属孩子们最忙乎。樱桃树一般矮壮,孩子們小脚丫一踮,就够得着低垂的树枝。他们的小嘴巴都没闲着,一边吃,一边摘,高兴得很。看我们拍照,几个小孩子跑到一块,举起胜利的果实向我们展示。
   大人们有的手里拿着木钩,把樱桃树枝拉低。有的干脆攀爬到树杈上采摘。攀爬上树的一般是身材苗条的女子,这样不至于把树枝压断伤了元气。敦实的大汉如果上了枝头,那就是对树的摧残了。
   站在坡顶,跟老周和几位村民聊了一会。知道这山上的樱桃,是从来不施肥,也不打药的。长成啥样,全靠天意。肥料、药物,要花钱买,请人工也花钱,不划算。
   下山时,遇到老张在路边卖樱桃。攀谈中知道,他家就在马路对面,屋后是他家的樱桃园。他家从1988年就开始种樱桃,是村子里最早种樱桃的农户。
   中午,我们就在榆树岭老张家吃农家乐,每桌两个火锅,几个配菜,再上几瓶啤酒,开喝!
   山上的风很清爽,空气中弥散着花果的香甜。老张家的院子很干净,有大树可以乘凉,有芍药可供观赏。我们在树荫下吃饭,真是一种享受。
   坐在一旁的徐云说,像老张家这样的农家乐,榆树岭就有20多家。全村562户,种樱桃的就有462户,樱桃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以上,每亩的樱桃年产值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每年樱桃花开时,日均观光游客近万人,赏樱花,尝樱果,采莲藕,捉鱼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红火,是樱桃带活村里相关产业发展起来的。
   又是一年樱桃红。在榆树岭脚下,悬挂起红樱桃旅游观光农业园的招牌,这是旅游观光农业亮丽的风景线。在农家小院,腰包鼓鼓的果农,又在琢磨着下季的投资,商讨着管理与销售的心得。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榆树岭樱桃鲜红的历程里,留下无穷的念想。
  堰河,一条神秘的小河
   堰河是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的一个小山村,电影《茶色生香》的外景地。她留给我们的是满山的茶香。
   堰河的茶好,是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溪水淙淙。
   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鄂西北茶艺大赛,每年这个季节,人山人海,旅游的人群几乎把堰河的空隙塞满。站在这里,近处、远处的茶山、茶树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捧起茶坛四周的茶树,仔细端详,一些白色的茶花已经开放,仔细闻闻,有一些淡淡的花香,咀嚼一片茶叶,有一种浓浓的茶香。
   陪同的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向我们推荐了山上的甲板洞景区。甲板洞深处,四面是陡峭险岩,阴森滋润,布满青苔,各种奇峰异石都很有趣。甲板洞峡谷是纯天然形成。甲板洞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有的水花四溅,有的汹涌澎湃,谷底的瀑布像白色绢绸落在潭水里,潭水清澈见底,由于阳光不易照射,水透凉透凉,村民大叔说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行走在茂密的树林间,偶尔会看到松鼠、壁虎……
   参观了茶叶基地,喝了当地特色茶,中午吃饭的时候,大伙找了一户农家乐,点了最地道的招牌菜“腊蹄”,这个菜只有堰河村才能吃到最正宗的,肥而不腻,非常下酒也下饭。
   吃过才知道,堰河的农家乐与城里的星级酒店有着一比。闵洪艳说,堰河的农家乐是2002年春尝试着兴办的。当时,村民思想都很保守,村里人担心,全村一年接待费还不到2000元钱,办农家乐,谁来吃住呀?
   “别人不办,我先办。”闵洪艳说服妻子李桂茹第一个承包村集体房屋开办农家乐。在闵洪艳带动下,村民方洪军也办起了农家乐。
   没想到的是,到了年底一算账,方洪军和李桂茹的农家乐分别赚了2万多元钱。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办农家乐的行列。
   从农家乐火爆势头,闵洪艳看出了门道。村里又筹资8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集观光、会务、休闲、游乐、品茗、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接着,又筹资4900多万元,改扩建乡村旅游公路;筹资5000多万元,新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园……
   闵洪艳说,目前,村里具备同时供300人入住、5000人餐饮的接待能力,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好家伙,现在村集体资产过亿元!
   闵洪艳还有一个身份——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100多贫困人员就业,18户易地搬迁户依托民俗园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出穷窝、住新楼,会创业、能就业,走富路、拔穷根”,合作社年年分红。
   堰河,这个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正一步一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一个见证。
其他文献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新四军军歌》的第一句歌词,就说明了新四军与武汉的深厚历史渊源。   汉口胜利街332-352号(原汉口大和街26号),是新四军第一个军部诞生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蒋介石、张冲、邵力
期刊
书记上任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省道从随州城出发,翻山越岭,行进33公里,方才到达鸡鸣四镇的小山村——老区随县澴潭镇村。   我攀到高高的山坡上,一眼就望见山坳里那一弯绯红云霞。 柏树湾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这块因信息闭塞、交通不畅、贫穷落后而陷入沉睡的土地,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渐渐苏醒。如今的柏树湾村,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的。6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有着古老
期刊
向岩1872年出生于湖北汉川一个耕读世家,20岁时受聘担任私塾教师。他看到清政府积贫积弱,认为要拯救中国,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905年11月,向岩进入东京东斌学校兵科,学习军事。求学期间,向岩和同学合作翻译《兵事法令大全》共20册。他还积极参加留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8年8月,向岩以特优成绩获得校方颁发的特别证书。学成归国后,在湖北新军中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后事
期刊
金庸:我这次到陕西来,真正的目的就是诚心向陕西作家们,比如贾平凹先生、高建群先生,向他们请教的。因为这些作家,我仰慕已久。陈忠实先生不能来,很可惜,因为很多年以前拜读过《白鹿原》,也很佩服他。  这次到陕西来是一种求教的、讨教的心态,请你们不客气地讲,我不在乎的,因为既然来参加这个论坛,就是给我面子,我就当你们是朋友,对朋友要直直爽爽的,对方有什么缺点,你就跟他讲,讲的时候你觉得能够原谅,那么就直
期刊
“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象征。   “八一”军旗与军队名称一样,有一个逐步形成、定型的过程。  一 1927年周恩来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从国民党军队内部暴发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始,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旗帜标识,也没有自己的部队番号。一个多月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期刊
李承烈,1919年3月生,天津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战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一旅政治部服务团队长、苏中三分区自卫队指导员、三分区联合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历任二十四军二一四团营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南京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國家交通部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国家第一个烈士纪念日,时年96岁的李承烈来到朱枫烈士塑像前祭拜。朱枫,曾经的新四军女兵
期刊
1942年初的一天,转移至苏中的苏南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中心县委接到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的指示: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中心县委立即派包厚昌带领6个侦察员先期前往侦察,拉开了他四渡长江下江南的序幕。  “清乡队”渡江侦察   渡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日伪清乡后,敌人巡逻汽艇日夜在江中搜捕可疑船只,江边上几百里竹篱笆连成一片,从浏河口一直筑到江阴,江岸边隔几百米就是一个碉
期刊
韩修存是江苏省宿迁市驻村工作队队员,14 年间,他在帮扶一线走村串户,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他和后方单位宿迁市文广新局、宿迁市委扶贫工作队的领导同事们一道,以田地作纸、以汗水为墨,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书写下了时代的新篇章。  大地上的梦想:发展“三来一加”   在偏远的乡间农家,闪现着韩修存和他的同事们与农民朝夕相伴,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他们的衣食住行,寻找着脱贫扶困的有效方法。   他总说:
期刊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第二个《五四指示》发表80周年。《五四指示》从战略高度解决了新四军向什么方向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两个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四军发展壮大的纲领性文献。今天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回顾新四军的成长史,更进一步感到《五四指示》的光辉。  文献发表的历史背景   1938年4月,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当时仅有4个支队10300人。不久,陈毅、傅秋涛、张鼎丞、粟裕分別率领第一、
期刊
《残阳如雪·新四军骑兵团》   马广才  神州暗日朔风高,  铁骑哀兵剑氣豪。  试问烽烟余烬处,  安知当日雪枫刀。 邢曼丽,女,别署佑理,陕西西安人。部队从医30余年,工作之余勤耕砚田。 2000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油画,作品入展全军油画展。2011年底成功举办《剑指双壁——邢曼丽诗书作品展》,并出版《曼语经心——邢曼丽小楷艺术》。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江苏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