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重大题材剧的典范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歷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觉醒年代》 重大题材剧 影视剧创作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推出重大题材剧《觉醒年代》,该剧一经播出便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取得了空前的社会效益。该剧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共产党成立之前的风云历史,追溯初心、突出使命,以专业、认真、热忱的创作态度,打造了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成为近年来重大题材剧的新典范。2021年6月10日,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觉醒年代》连夺3项大奖。另据金拓数据统计显示,该剧央视首播之日的收视率就达到1.504%,每集平均收视率也高达1.290%,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截至2021年7月13日,豆瓣有30多万人进行评分,最终评分为9.3分。可以说,该剧凭借“新”“活”“实”“美”所引发的“出圈现象”,对重大题材剧的创作,乃至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新:追求题材立意创新,打破传统模式束缚


  《觉醒年代》在题材立意和创作模式上,都有重大创新,这也是其能够让受众眼前一亮,并最终能够成功的重要前提。
  就题材立意来讲,该剧并未囿于建党建军、红军长征、关键战役、元帅将军、重要领导人等传统思路,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客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真实塑造了存在争议但贡献突出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不存在政治化、程式化痕迹,真正打破了传统重大题材的束缚。此外,该剧以设问式的逻辑主线为依托,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特殊时空进行拓展:时间维度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空间维度则延展到北大红楼、红船,有效增强了叙事视角和结构的宏大性。在以往重大题材剧中,陈独秀作为争议人物,很少以第一主角出现,但编剧以实事求是原则为指导,客观展现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的历史贡献与独特价值。可以说,这不仅是人物塑造上的突破,也是题材立意上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创作模式上,该剧跳出以往戏剧化情节的设立窠臼,通过对真实历史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艺术化处理,有温度地还原了历史面貌、发展轨迹,有效提高了艺术张力。就戏剧创作而言,该剧属于弱戏剧冲突的模式框架,如许多镜头画面都是简单的演讲、交流、书写、思考等,但这些普通段落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国该走向何处、如何才是爱国、知识分子该有怎样的担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大学该如何定位等深层思考,而正是这些具有时代性的问题构成了整部剧情节发展的核心驱动,也持续对受众思想情感进行刺激,促进受众进行思考。如此彻底打破了传统重大题材剧“宣讲式”创作模式,在传达历史知识、革命精神的同时,促进受众思想成长,形成了独特的“反思式”创作模式。
  该剧的实践证明,在重大题材剧的创作中,要敢于打破传统题材、立意、叙事模式上的框架束缚,站在历史真实之上进行艺术创新,以较强的艺术张力、情感渲染、哲思启迪作为驱动内核,如此才能形成重大题材剧的“强磁力”。

二、活:突出性格冲突,注重立体塑造


  影视剧在人物塑造方面,通常会采用戏剧性手段进行二元对立塑造,就是通过家庭冲突、感情冲突、动作场面等的人为虚构展开形象塑造,但却忽略了性格冲突上的深层塑造。《觉醒年代》以人物冲突、选择冲突为根本依据展开人物塑造,在合理性与非合理性交织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该剧在历史人物合理性、非凡面叙事的同时,还融入许多非合理性、普通面元素,当然这些非合理性元素是相对于历史真实的一种合理设计。比如,李大钊是先锋者,也是朴实的“憨坨”;陈独秀是斗士,也是会打趣同事、为儿子炒花生的普通人。在以往的重大题材剧中,英雄人物的塑造基本围绕非凡面展开,但却忽略了个性化的普通面叙写,导致人物整体缺乏立体感、鲜活性。《觉醒年代》正是凭借鲜活人物来消解戏剧性、动作性情节,进而将更多镜头放在人与人的冲突叙事上,进一步增强了结构张力。该剧巧妙地以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和传统文化、封建势力、军阀反对派的对立作为根本冲突,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情感关系的聚散走向为主线,形成了非二元对立的立体化人物关系。同时以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有志青年不同道路选择为复线,使得整部剧的所有冲突都是围绕人与人来展开,最终在多元冲突构成的宏大场景中引发受众广泛共鸣与深层共情,在与人物共同成长、痛苦、抉择、坚持中消除了“戏剧”的技巧影响。
  人物性格冲突是最高级的冲突,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冲突,同时是人物塑造的根本指向。因此,重大影视剧创作要想不落“政治宣讲”窠臼,真正触动受众心弦,就必须以人为本,注重立体塑造,以鲜活性消解戏剧性。

三、实:强化历史质感,激活内在生命


  重大题材剧的创作必须尊重历史,坚持真实性原则,但许多创作者却在大的历史框架内进行肆意改编,严重破坏了重大题材剧的历史生态。《觉醒年代》以史实为主,严谨讲述历史,客观评价人物,不管是演员的精湛演绎,还是服装道具的精益求精,在细节处追求真实,形成了该剧较强的历史质感,并在本真的历史环境、人情风貌、人物个性中激活了内在生命,这也是该剧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就历史架构来讲,该剧除了“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宏观主线外,还通过许多细节叙事构建了更具厚重感的历史空间。《觉醒年代》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目的的讲述,共同构成了“新春秋时代”的历史景象,在历史辩证中促使受众对相关历史人物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影视剧历史质感的形成,离不开具象化视听形象和感知性内容的支撑,该剧创作者从真实的历史环境和空间细节入手,让受众在近乎真实的历史场域内切实感受人物性格的诸多细节,进而强化对历史脉络的本质理解。   其次,就道具制作来讲,创作者立足歷史,坚持精益求精,在细节深挖中强化了历史场景的“共时性”。比如,剧中红楼是完全按照真实的北大红楼进行等比例还原的,所有道具也是依据真实物件精心制作的,甚至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剧中共搭建340多个场景,演员服装1万多套,李大钊的胡子、报纸、砖墙、葡萄架乃至大栅栏的土,都是精心设计、多方寻找的,力求最大程度贴近当时历史。如此一来,该剧由内到外、由宏观到细节、由形式到内容全面凸显了历史质感,没有概念化、程式化地呈现历史,再配合服装道具的逼真设计,真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完全摒除了架空历史、图解历史、概念历史的形式主义,充分激活了作品内在生命活力。

四、美:诗意化情景呈现,写意性审美升华


  《觉醒年代》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浪漫主义表达,青蛙、蚂蚁、骆驼、雨伞、泥泞道路等都有着言外之意,该剧通过诗意化的情景呈现,以及写意性的审美升华,有效提高了情感厚度和审美张力。
  最为经典的当属第三集毛泽东首次出场时的画面表达,全程108秒,共44个镜头,情节简单,台词很少,就是毛泽东抱着《新青年》在雨中快速逆风奔走的过程,而其中出现的所有事物都具有独特所指,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在镜头运用上,拍摄采用了大量对比手法,如马车里吃三明治的孩子与街边准备卖掉的孩子;卖鱼小贩被骑马士兵冲撞后散落一地垂死挣扎的金鱼,与另一边自由游走于鱼缸中的金鱼;街边乞讨的乞丐与楼上观景的少女,等等。另外,老牛、金鱼等形象背后也有着深层寓意,在蒙太奇手法的巧妙呈现中有效增强了作品艺术性,同时也激发了受众的“解码”热情。另外,陈延年、陈乔年的结局也是该剧蒙太奇手法应用的一大亮点,陈独秀在送别儿子的时候,出现了多年后两人被国民党杀害的画面,回眸并列、展笑别离,牺牲时的笑容和陈独秀复杂的悲伤交织对比,形成极具深度的意涵,即面对未知的前程,全家都是无畏的革命者。可以说,这种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形成了较强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觉醒年代》对版画的创新应用也是美学表达的一大亮点,形成了其多维叙事中的个性视角。鲁迅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创始者,而版画自然就承载了鲁迅的战斗精神,为此,剧组专门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张耀教授负责版画设计,据悉,张耀教授所创作的草图就多达千张。无论是在片头还是在片尾,版画的加入都增强了形式感,而版画在剧中的大量使用也使得画面镜头极具新意,配合事件、人物等的灵活呈现,有利于缓解受众视觉疲劳,进而增强可视性。因此,重大题材剧的创作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审美,而是要以精良的制作、较高的审美定位,不断提高电视剧品质,引导受众,让受众在追剧过程中感受艺术熏染,提高审美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觉醒年代》真正实现了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深层统一,或者说实现了“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高度契合,这不仅是当前国内重大题材剧创作应该坚守的本位,也是其他影视剧创作应该把握的方向。整体来讲,《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审美,敢于创新实践,敢于打破常规,在题材立意、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历史描写、审美定位等方面,为我国重大题材剧创作提供了良好范式,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聂欣如.新主流影像之书写——以《觉醒年代》为例[J].电影新作,2021(03).
  [2]尹鸿,杨慧.历史与美学的统一: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法论探索——以《觉醒年代》为例[J].中国电视,2021(06).
  [3]蒋潇仪,张恒军.理念、沟通、细节: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J].传播与版权,2021(03).
  [4]杨杰,刘琳璐.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创新探究——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展播视角[J].中国电视,2020(03).
  【编辑:沈金萍】
其他文献
摘要:短视频这些年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技术加持和便利网络条件下,短视频雷同内容随处可见、浮躁肤浅符号蔓延、不良内容肆意传播,优质内容也因此被逐步埋没。对此,主管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引导创作者和平台走上优质原创的内容之路,同时培养短视频用户的媒介素养,提高其批判思辨和理解能力,避开种种隐匿的电子陷阱,多方共同努力成就天朗气清的短视频网络空间。  关键词:短视频 视听传播 电子陷
在全民抗疫过程中,2020年1月27日,央视频推出“两神山医院建造慢直播”,这是我国主流媒体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上呈现出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中央级媒体首次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引入形式相对自由的慢直播,并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5G正逐渐改变着传播格局和媒体生态,面对这场变革,主流媒体能否抓住时代机遇,不仅关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更直接影响新型媒介格局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于2013年10月,由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之一。2020年5月,上海报业集团与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迈出新步伐。  集团组建以来,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率先实现传统主流媒体转战互联网主阵地。经过8年发展,集团已从一家以报刊为主的传统报业集团,转变为新媒体占据半壁江山的全媒体集团。数字呈现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把短视频推向了传播的新风口。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的内容存证与时间戳技术下的版权追溯,在原创交易市场、Token式认证、激励机制赋权用户新动能、智能合约实现短视频权属实时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短视频版权保护领域,对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区块链 短视频 智能运行 版权保护  短视频行业发展到今天,影像
摘要:面对极端天气引发重大灾情这一突发应急事件,河南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救灾应急报道机制,积极履行媒体职责使命,创新融媒体应急报道实践,真实地记录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再现了凝聚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洪魔的动人场景。河南广电的防汛救灾融媒报道,彰显了媒体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更为媒体深度融合形势下如何创新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进行了有益
摘要:近年来,传媒集团作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主体,在融合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分化”局面,一方面是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成为行业引领者,如上海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另一方面是普通传媒集团受制于资金、人才、技术等,融合转型效果不佳,形成了梯队性的割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推动国内传媒业融合发展的整体升级,充分释放行业改革的内部效能。  关键词:报业集团 深度融合
2021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个年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应该说,打造新型傳播平台是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招”。  2017年10月,河北省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原长城网和河北经济日报社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以互联网为主体传播形态的新闻单位,是省属事业一类国有文化企业。
期刊
2019年是我国直播带货元年,据淘宝后台统计,“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淘宝直播带动成交近200亿元,“直播带货”走入公众视野.2020年,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央视新闻、携程旅行创始人梁建章、知名艺人陈赫等人或机构正式开始直播带货,掀起全民直播带货的浪潮.在世界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线上经济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主流媒体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直播带货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文化 海外传播 传播重心 传播路径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其海外传播的效果与日俱增,仅在2019年,中国的文学
摘要:《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一直都是我党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向群众宣传了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治主张,而且在鼓舞民心、凝心聚气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向导》周报的编辑和宣传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其编辑及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向导》 党报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