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篆刻的金石味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前我给温维世老拜年,温老用微信发给我他用大篆亲笔书写的:“恭贺新禧鸡年大吉!”我立马回:“精致的大篆,新颖独特,美!”温老回:“把您想刻的闲章的词发我,春节后刻几方送给您。”我回:“特想得到您亲篆的闲章,但苦于囊中羞涩,不敢张嘴。”温老回:“分文不取,是奉送给您。”我回:“真不好意思!那太谢谢您了!我选几条文字传给您。”


  穷尽40年书法功底的温老
  我与温老是多年朋友,他今年80岁,比我大18岁,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自幼承家学,启蒙私墊,酷爱书法艺术,取颜体而上溯晋唐名家,篆书兼古籀旁及秦篆,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缀,博采众长,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将其灵活运用,开风气之先,形成鲜明的书法风格。
  治印万余方
  温维世老真、草、隶、篆样样拿手,后迷篆刻,曾得到篆刻大师孙竹先生指教,遍临古玺,间摹明清流派,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刻印达万方以上。温老为国家领导人、艺界名流及广大书画爱好者治印,其作品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并作为国际交流的礼品。每方印章无不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个性以及千变万化的艺术技巧和无与伦比的美学效果。
  我国古玺印承载着华夏五千年之文明,象征着诚信,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饰文字为美,印宗秦汉,篆刻融汇了金石、书法、雕刻、绝句于一体,寓万千气象于方寸之中。古人云:“善书法者,治印有笔有墨;善章法者,治印有神有意;善刀法者,治印裁顿分度,三者俱备,則臻完美可称神品。”温老治印真、草、隶、篆皆可入印,尤擅大篆,探悟刀笔相生之趣,学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失法度,达出神入化之境。温老在微信“头条”温维世篆刻第四辑上说:“我喜欢篆刻是在无意中开始的,没想到开始以后就走火入魔了,逢人就问,见人就学,三句话离不开字法、章法、刀法,临古玺、摹汉印、学明清流派,只要刻完印自己满意,心里就比蜜还甜。”我以为做什么事首先是要“着迷”,其次是“痴”,为它忘记吃喝,走火入魔,预示着你的成功,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所熟悉的王世襄(号畅安),他给我的第一封信中就说:“襄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玩物丧志,业荒于嬉。到了1939年母亲逝世,才屏弃一切玩好,专心工作学习。”其实成就畅安先生成为“京城收藏大家”头衔的,正是他早年多种执着的嗜好,加之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晚年将年轻时的嗜好上升于理论,才成就了“京城一代玩家”头衔。温维世老对于篆刻,首先是“着迷”,加之40余年的书法功底;其次是顽强的苦学精神,以至于呕心沥血地治印万方,这个治印数量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中离不开悟性。您说呢?
  我以为篆刻印文最能彰显文人风骨,如齐白石先生的“大匠之门”,齐白石一生绝不避讳自己的出身,除了“大匠之门”这方能代表白石老人篆刻精神的印章外,白石先生还有“木人”。“木居士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等印章,表现了齐白石老不忘本色之精神。我喜欢这些能体现文人精神的短句,经常品味大家这些掏心窝子的话,常常思考喜欢的警句,即便是名人用过的也不妨,有的稍事修改,反复掂量权衡后,敬请温老镌刻。例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记载陈胜起事时说:“且壮士不死則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男人带有血性的话,男人生当豪杰,死当鬼雄。即便处在和平年代,然男子当有这种胆魄,藐视王侯权贵,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拼搏,让你的成就“为当今世界殊”!这就是我选此语的真实心境。温老用大篆朱文设计此章,而他大篆风格中往往具有籀书质朴酣畅的感觉,八个字大小参错,相互依偎,挪让得体,和谐共处于方寸之中,金石味浓。
  “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词意相反,历史上除了那个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以外,纵观中国波澜壮阔的朝代更替史,哪一朝推翻前朝不是幕后有一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与书生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语反其道而用之,正是我之心境!“百无一用是书生”印温老用金文(也称金鼎文)白文治印,白文的特点是将字的笔画用刀刻掉,而字外全是印泥,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敬畏文字”:我一生敬畏文字,想起老祖宗苍颉创造文字时老天都为之惊诧,“电闪雷鸣,天下粟雨”,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我同样赞赏“敬惜字纸”这句老话,说的是过去社会,识文断字的人少,老百姓尊重读书人,捡到带有文字的纸轻易不肯扔掉,也不敢随意乱包裹东西,否則就认为是对文字的大不敬。有些学者说,看一个国家文化底蕴是否丰厚、是否兴旺发达,旧书业便是晴雨表。这个说法虽有些偏颇,但是从某种层面上看,此话不假。
  温老给我镌刻的“敬畏文字”印镌刻得很好,我又给温老一块章料,我请温老将“敬文”二字镌刻在大斗,这样温老又重新为我用大篆体镌刻了一枚,我喜欢温老篆刻的大篆体的印章,不仅字体安排和谐而且金石味极浓郁,这方敬畏文字印章我很喜欢。
  “蠹鱼之乐”:蠢鱼大家知道就是书虫,难道爱书人愿意自己苦心孤诣淘来的书让书虫来糟蹋吗?其实这仅仅是个善意的玩笑而已,藏书就是为养书虫?此言差矣,这是利用书的天敌制造了一起爱书的神话罢了!这正是文人的幽默所在。“蠹鱼之乐”是爱书的代名词,笔者大半生在京城淘书,身为工薪阶层,囊中羞涩自然舍不得吃喝,偏偏爱这蠹鱼繁殖的书,世上竟有这类人,勒紧裤带为书忙,更有老朋友谢其章《书生断腕为藏书》的好文现世,读书是为了用,自喜欢码字时起,偶有“豆腐块”发表在报刊的犄角旮旯,这略显寒酸的钱积攒起来,成为笔者搜集爱物的碎银两。既然来得不易,当然在决定取舍时多显踌躇,反复权衡,舍不得将带有体温的碎银子随意掷去。笔者搜集不敢称收藏,确实也没那个档次,都是些不值钱的废纸,人弃我取,如畅安先生之“敝帚自珍”。笔者在《金鉴闲章》中也有这方闲章,是朋友古垣(正黄旗后人)帮我治印的,这就是我称之为“破烂”的缘由,在人眼里不屑一顾,我則“敝帚自珍”地将其请进我的天穹斋,堂而皇之地供奉着……
  温老大篆镌刻的“蠹鱼之乐”“蠹”字与“之乐”特意安排在印的两边,中间夹着一条象形鱼,章法布局,顾盼有情,美妙和谐。温老说这两年眼神不好,刻小字越来越费力了,他说蠹鱼的蠹字就刻得勉强,我以为还好,两边安排的字有向中心倾斜的寓意,鱼字独在中央,上面留出适当空白,恰到好处,美白天成!
  “胆敢造独”:是形容齐白石习画、治印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白石老在甲子(1924)白石诗草中说:“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白成家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同样白石老在辛酉(1921)日记中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任者,唯秦汉人有过人處在不蠢,胆敢独造的,故能超出千古。”笔者钦佩白石老人的学养,以“胆敢独造”作为座右铭,不落前人窠臼,追求创新永不言败!
  节后我将章料送给温老,一年多没跟温老见面,去年得了中风,扎了半年针灸,见面温老不时地擦着眼泪,他说经过半年的针灸现在好多了,去年得病后口眼歪斜,然我去年也得一场大病,真是祸不单行啊!看来温老主动为我镌刻印章,是有他的考虑的,鉴深感谢温老的情谊。
  春节后温老将已经镌刻的五方印章通过微信发给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无一用是书生”“敬畏文字”“蠹鱼之乐”“胆敢独造”,并来微信:“还有一方,刻完了不满意,重刻。”我立即回:“您镌刻的每一方印章都好,我都喜欢!原想让您刻四方,竞刻了五方,最后那方不用刻了,实在感谢!”
  (编辑·宋冰华)
其他文献
一、流感1.禽流感流感病毒现有西班牙株(H1N1)、亚洲株(H2N2)和香港株(H3N2)等,每当其大流行时都可造成大量的病死者。预测,当有新型株出现时可出现爆发性流行而酿成大批死亡
【摘要】 通过分析美国金融监管在“次贷”危机中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美国未来金融监管发展方向,以期对今后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金融监管;“次贷”危机;投资银行;金融创新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华尔街仅存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大投资银行转型为全能银行,作为全能银行典范的花旗集团也已经深陷破产边缘。无论是专门的投资银行,还是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都无一幸免。
这几件事都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那时我家住在宣武区牛街。我上小学四年级。在北京所属四九城中,宣武区属于南城,那我这几件事也算是“城南旧事”了。  我先說第一件事:换粮票。  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粮食按人定量,每月成人和儿童定量不等,加上副食不充足,常常全家的粮食吃不到月底就没有了,怎么办?于是就有了换粮票之说。  那时的粮票是一月一发,即每月的24号发下月的新粮票。这时,母亲就让
期刊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产妇护理过程中对改善护患关系以及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意义.方法:挑选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114例,所有产妇均在2014年10月~2015年5月期间入住本院,将114例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将我们的生活分割成一个个零散细碎的时间,这些碎片化时间,无形中助长了微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
一、变态反应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有增加倾向,全球10年间增加20%~50%。在日本,尤其杉树花粉症逐年增加。现在日本花粉症患者数约占人口的10%,达1300万人左右,被认为是日本
期刊
学生家长最怕的就是老师请他们去学校或者家访,只要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老师到家里来,家长总是诚惶诚恐:一定又是孩子惹祸了,要不就是考试考砸了。如果家长以这种心态看待家
人常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公器则不可独享。研究者回报社会的方式之一,就是随时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写成大众爱读的小书,让社会分享其研究信息,实现大众和学者互动。出版界是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