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分析: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功课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两位教师分别执教《蚕姑娘》,一位教师先后两次执教《三借芭蕉扇》他们迥异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重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以其优美而诗意、夸张而直率的语言以及那份与教材偕同而来的情趣,受到学生的青睐。其中,导入新课时,围绕“蚕的认识”,教师甲是这样设计的:
  老师揭示了课题,学习了“蚕”的字音字形后,就投影出一大段文字,边上有一小花框儿——“小知识”。
  蚕,卵生。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蛾。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催青期一般十至十一天。幼虫期二十五天左右,蛹期十四至十八天,蛾期三至五天,羽化后的蚕蛾不再吃东西,在翅膀硬了以后就会交尾。每只雌蛾大约会产300—400粒卵……
  老师一句一句地读给孩子听,遇到难懂的词句,停下解释或作出强调。此刻,课文被冷落在一边。那似懂非懂又极为枯燥的文字,令孩子们兴味索然,终于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课堂却早没有了期待的生动。
  围绕“蚕的认识”,教师乙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课文插图)瞧啊,她就是蚕。小朋友觉得她可爱吗?说说她的样子。
  生:她有长长的身体,白白的,扎着花头巾,笑眯眯的。
  师:她真是可爱极了。
  师:你知道她的本领吗?
  生:她会吐丝。
  师:是的。那么,你们知道蚕姑娘吐的丝儿有什么用吗?
  生:我知道,可以织成布。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丝绸。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
  师:是的,蚕吐出的丝是一种天然的高级织布原料。
  师:你们瞧:(出示图片)这些就是蚕丝做成的衣服、被子、工艺品。人们觉得蚕就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喜欢她吗?
  生:(齐声回答)喜欢。
  师:那么,就让我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吧,你会对她有更多了解的。
  (学生投入地朗读课文)
  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不难看出,围绕“蚕的认识”,教师甲显然想给学生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准备,但是,由于拓展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极为枯燥,又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疏离,所以导致了教学乏味。教师乙利用了课文插图这一直观形象的资源,配以契合课文情感基调的儿童化语言,适当拓展与课文语言、内容相得益彰的蚕丝产品图片,引起了学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所以课堂教学有情有趣。这源于教师甲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解分析,而教师乙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体特点、语言特色,并挖掘教材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教学设计。
  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灵活组织教学过程。
  《三借芭蕉扇》是一篇神话故事,现被选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位教师基于对学生兴趣点的不同把握,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教学《三借芭蕉扇》后记:
  
  在我的想象中,学生是喜欢《三借芭蕉扇》一文的,因为我认为小学生一般是比较喜欢幻想类作品的。于是,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段复述课文。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没有想到的是整堂课上大部分学生总是恹恹的,显示不出太多的兴趣,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我不解:我讲得那么精彩,学生为什么竟然是这样的反应呢?后来通过调查,我才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这篇课文。他们认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再喜欢虚构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无聊的。
  
  第二次教学《三借芭蕉扇》后记:
  
  第一次教学《三借芭蕉扇》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反思,再次执教这篇文章时,我先做了调查,而后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调查下来的情况和上一次一样——学生普遍不喜欢《三借芭蕉扇》,他们不再喜欢虚构的东西,认为这很无聊。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了解神话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的改变当然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我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学生初步理解了魔幻小说的象征意义。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了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事后,有学生这样说道:“这下我知道了神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不是假的。”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尤其是故事、小说一类的材料;到小学高年级时,他们对反应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较抽象的知识的兴趣逐渐增长起来。再教《三借芭蕉扇》,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点确实不在故事的内容上,而在对“虚构”的态度上。了解、分析了这一学情后,老师灵活调整了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象征意义。于是才有了学生的新认识——“这下我知道了神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不是假的。”正因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并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所以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语言交流作为教育重要的方式,我们有理由赋予它们阳光和雨露的温暖和关怀,于是,我们把能够让教育充满温暖,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灵动的语言,称之为“阳光语录”。在“阳光语录”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构思了四种类型:师生阳光语录、家校阳光语录、亲子阳光语录、伙伴阳光语录。实际上,这四种类型并不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对“阳光语录”的分类,而是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研究的思路和思想的轨迹。    一、师生阳光语录活动的
期刊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学会“放大”和“缩小”,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确认识学生身上的优点与缺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积极引导,使自己摆正心态,走出困扰,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享受到忙碌后的欣慰与快乐。    一、“放大”学生的点滴进步,“缩小”表扬的标准    许多班主任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来,总能列出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不足来,而优点往往会被缺点所掩盖。在对学生的缺点提出批评的同时,是否
期刊
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力量,是净化孩子的心灵妙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做到心与心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犯了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并及时改正。我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锁,改变了一大批学困生。    案例    去年九月,我刚接了一个班。班上有个看上去很沉默的男孩,平时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我多次找他谈话,也没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我请他回答一个非常简单
期刊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湖南的某“神童”,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这位少年“天才”,后来却肄业。原因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不能胜任学业。  从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不离不弃的关爱、全身心的呵护。但这位母亲所追求的“发展”则是被动的、扭曲的。她的“守护”最终成为孩子自由生长的桎梏,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笔者认为,在教
期刊
[插曲一]课前,教师如此引导学生“举手发言”!    笔者曾到城区一中心小学借班上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班主任说该班学生很调皮,上课不喜欢发言,新老师上课时更加随心所欲。为了能顺利地上好这节课,班主任就“举手发言”问题特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如果有把握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就把右手举得高高的,甚至可以站起来;如果只是有点会,你就端正地坐在位置上,把右手轻轻地举起;如果你不会回答,你就干脆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方智范教授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维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相对热门的事物,对社会各个阶段,各个阶层的人都产生了一定的效应,而流行音乐的普遍性、时尚性更引起了青少年的特别关注,不管在学习、生活习惯还是性格的形成方面都起到了很重大的影响。但是,到底这个影响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可以研究方面,以及怎么样合理利用流行音乐,使之能够让青少年从中产生积极效果,从中受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论文论述中,我将会利用一些实例来论述我的
期刊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如果教者还是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作唯一的“标准”解读,而忽视学生真实具体的个性感悟,那只能是一种陈旧的、游离于孩子心灵之外的教学方式,绝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打动孩子的心灵,让其在生命的感悟中成长呢?    一、链接儿童的真实生活    新课程理念
期刊
[教学片段]    苏教版国际标本五(下)《大江保卫战》  师:请默读第二段,思考该段中主要记录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哪几个典型事迹?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事例?  生: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官兵闻讯赶来抢险。(经过短暂阅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个典型事迹。)  师:那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大堤抢险。  师:不错,请坐!还有别的词语吗?  生1:官兵保堤  生2:死保大堤  生3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利用插图,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有些课文图文并茂,就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