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引发的思考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湖南的某“神童”,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这位少年“天才”,后来却肄业。原因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不能胜任学业。
  从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不离不弃的关爱、全身心的呵护。但这位母亲所追求的“发展”则是被动的、扭曲的。她的“守护”最终成为孩子自由生长的桎梏,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笔者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放手。
  
  思考一:放手,是一种智慧
  
  把握放手的时机和尺度,是一种值得深究的智慧。适时的放手,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就像古人说的欲擒故纵。适度的放手,不同于放任自流。放手时,老师要“冷眼旁观”,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让学生及时修正。放手时,老师如同一支队伍的指挥,把握着整个队伍的方向,不允许有人掉队,更不允许队伍四分五裂。
  我有两个语文课代表,他们天天帮我收本子,发本子,但从来没让他们理本子,生怕有人趁机不按时完成作业。每天放学前,把一组组的本子批好、理齐,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这已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哪天没理好本子,总觉得今天教室里的事没做完,感觉心里不踏实。今天手边的事情特别多,又是双休日的作业订正,又是批改新授的作业,忙得团团转。等一切搞定,赶紧捧起练习册整理起来。课代表站在讲台边上,认真地看着。我忽然想,这么聪明的小姑娘,应该可以做好这件简单的事。当我提出要求,她答应了。我说:“(应该按本子上的座位号一组一组理好。”她说:“老师,我早就会了!”不一会儿,她跑过来报告:“老师,每一组都齐了!”“好,把它们放在讲台底下。”看着她小大人似的,有条不紊地做着这些事,我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傻:学生能做的事为什么总是不放手呢?小看了学生,又累了自己。
  
  思考二:放手,是一种高度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放手,是一种高度。成绩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自由。以爱的名义把一个人囚困在笼子里,能得到幸福和快乐吗?在农村,有这么一种说法:母亲勤劳能干的,她的女儿往往是懒惰的;相反母亲懒惰的,女儿往往勤劳能干。这种说法用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合适的。什么事都由老师一手揽掉,学生得不到锻炼,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有时候,老师一手包揽也是为了省力。比如出黑板报,如果老师出,构图,书写,两三节课就能搞定。但是,如果让孩子出,花去的时间何止是两三节课!设计稿交上来后要指导修改;把设计从纸上搬到黑板上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小比例不容易掌握,老师随时要帮助修改。学生找上来的材料要筛选,指导他们在黑板上打好底线,再一字一句地搬上去。一期黑板报,从开工到结束,短则三四天,长则一星期,这中间老师要付出多少精力啊。但是,这种锻炼是必需的,因为只有经过锻炼,学生才能慢慢长大、成熟。
  
  思考三:放手,是一种境界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作为成人,要看到并切实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年龄越小就越难做到,成人往往会低估孩子的能力,或者说,因为期望他们能做得像成人那样而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经验储备,任何时候都具有主动的可能。但是,这位母亲将储备的经验封存,将可能的主动扼杀,孩子慢慢习惯了让别人代替。人与人的交往,如果你真爱他,那就选择适时的放手。要时刻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活着,没有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实践,他就体会不到因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感受不到继续探索新领域的快乐。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样就能找到自己,想到别人。
  
  思考四:放手,是一种博大的爱
  
  美国家教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站在后面,不要推;第二句话是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第三句话是去做,去试试。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喜欢站在孩子的身边甚至前面,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绝对不能做。这种爱太狭隘,这种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该放手时要勇于放手,还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这种爱才是广博、深远的。
其他文献
最近,我通过执教语文网络活动课《花·谜》,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本网络课的一些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动画游戏。快乐先行    “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则是游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情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聪明的教育者要“寓教于乐”,利用nash等多媒体信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实施新课程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有效情境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设计和创设情景的作用是不
期刊
前不久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组算式:“1+1=2”“2=?”。细细琢磨,讲的不就是标准答案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吗?  在我看来,中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大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宿命,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答案。仔细想来,有时难免悲从中来——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道考题,即“2=?”。同样是运算,两者的开放性完全不同。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下面本人就小学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氛围很重要。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宜其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这既是学生学习知识
期刊
关注学生学习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引导无足轻重,反而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把准切入口,通过精心预设,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一、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探究,让知识自然生长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严格地遵循了这一规律。新知与某些旧知扣得很紧,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结,知
期刊
《孔子游春》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对弟子们实施教育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施教场景的真实再现。孔子上的课展示的是语文教育的原生态,与今活跃在语文教改前沿的那些特级教师们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那么,《孔子游春》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呢?    一、语文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
期刊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    一、
期刊
语言交流作为教育重要的方式,我们有理由赋予它们阳光和雨露的温暖和关怀,于是,我们把能够让教育充满温暖,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灵动的语言,称之为“阳光语录”。在“阳光语录”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构思了四种类型:师生阳光语录、家校阳光语录、亲子阳光语录、伙伴阳光语录。实际上,这四种类型并不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对“阳光语录”的分类,而是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研究的思路和思想的轨迹。    一、师生阳光语录活动的
期刊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学会“放大”和“缩小”,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正确认识学生身上的优点与缺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积极引导,使自己摆正心态,走出困扰,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享受到忙碌后的欣慰与快乐。    一、“放大”学生的点滴进步,“缩小”表扬的标准    许多班主任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来,总能列出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不足来,而优点往往会被缺点所掩盖。在对学生的缺点提出批评的同时,是否
期刊
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力量,是净化孩子的心灵妙药。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做到心与心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犯了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并及时改正。我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锁,改变了一大批学困生。    案例    去年九月,我刚接了一个班。班上有个看上去很沉默的男孩,平时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我多次找他谈话,也没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我请他回答一个非常简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