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神话源远流长。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再到地中海之滨的古希腊,伟大的古代文明彼此融合传承,奠定了今日西方文明的主体基调。先民们用幻想来解释世界怎样起源、时代如何流转,再融入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凯尔特神话、斯拉夫神话与北欧神话的传说,在人世之上构建起神的领域,又将人间的生物拆散重组,涂抹上幻奇色彩,将其化作值得敬畏的神兽,让神的世界也变得热闹非凡。
  鱼
  人鱼大概是最著名的水妖了,也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幻想生物。有别于源自希腊神话的塞壬,人鱼更多的是民间传说中的生物,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都对其有所描绘。在近东的两河流域,它们被叫做Atargatis;西欧人称它们为Melusine,由法国传入德国再北传,最终成为安徒生《小美人鱼》原型:东欧的斯拉夫民族称它们为Rusalk;在非洲它们被称作Mami Wata;到了亚洲,中国传说中有滴泪成珠的南海鲛人,日本也有传说因吃了人鱼肉而得到千年寿命的八百比丘尼,到了泰国,则成为了Suvannamaccha。
  第一则人鱼传说来自古代亚述,Atargatis意外杀死了她的爱人,一名人类牧羊人。痛悔之下,她跳湖化身为鱼,但湖水也不愿隐藏她的美丽,因而她化身为半人半鱼的形态:腰部以上为人身,以下为鱼身。希腊人称她为Derketo(希腊语中“kelos”意为大鱼、海怪),罗马人称她为Dea Svriae(“叙利亚的女神”)。
  现代通用的Mermaid(人鱼)一词源自古英语Mere(海)与Maid(女孩),下面这则传说或许更适用于这个单词。一则广为流传的希腊传说这样解释爱琴海中的人鱼:马其顿公主帖撒罗妮加在得知其兄长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企图跳海自溺。但是她并没有溺毙,而是变作了人鱼,数百年间,她审问渡海的水手一个问题:“亚历山大国王还活着吗?”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为,“他活着,征服并统治了全世界”。如果水手回答正确,她会让他们安全驶离;但水手若是给出的其他任何答案,都会激怒她掀起风暴,打翻船只,使所有水手葬身海底。
  John William Waterhouse,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以其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他笔下的人鱼神情略带忧郁,呈现出一种奇异而危险的美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水妖形象。
  猫
  猫头女神Bastet最初的名字是Bast。公元3000年前时,她是Bast神,是一头凶猛的母狮,或是一位长着狮头的女神。那时的Bast神像由雪花石膏所雕刻,这种石头后来就被称为“Alabaster”。之后,她被下埃及的人们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同时也是法老的保护神。她的父亲是下埃及的主神,亦是太阳神的Ra,他派Bastet保卫太阳神之眼(即荷鲁斯之眼)。在埃及神庙中,Bastet的形象逐渐转化为Sekhmet——母狮形象的战争女神。Sekhmet的影响力在上下埃及统一的混战时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已经驯化了猫,普遍将其驯为家养宠物,由于猫多子的特性,Bastet成为了掌管生育的女神。如果有谁想要子嗣,便会佩戴Bastet与小猫的护身符,小猫的数量等同于她想要的孩子的数目。在第18王朝时期,Bastet的形象被固定为长着猫头的女神,手中拿着叉铃和篮子,并最终在第22王朝时期成为典型的埃及猫神形象。根据希腊历史学家Diodorus Siculus的说法,猫居住在神殿里,喝牛奶,吃尼罗河的鱼,照看猫的人社会地位很高。猫是古埃及人非常敬重和崇拜的生物,在其死后还会被制猫型木乃伊,埋葬在猫墓地中,甚至与主人一同葬在大陵墓里。古埃及人留下的壁画、浮雕、神像中,猫的形象无处不在,除了作为神的猫,还有家猫与主人共同狩猎的场景。
  埃及人对猫的敬畏与喜爱,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看来,却是十分可怕的举动。欧洲有一种叫做Familiar Spirit(魔宠)的概念,魔宠是一种超自然的实体,可以协助女巫做法。它们有众多的伪装,通常以动物的形态呈现,经典的魔宠形态,有猫、乌鸦、猫头鹰等。在18世纪的《阴影之书》里,有一段训练猫作为魔宠的描述:“要在每天晚上的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操练……让猫适应坐在你身边,你们的脸应当一同朝向月亮升起的方向,轻轻地、带着爱意地抚摸猫,直到他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你的呼吸也变成这一声音。现在你们到达同一境界。你会通过他的眼看,你们的思维也将一同前行”。
  从1480年延续到1780年,席卷欧洲大陆300年的“女巫审判”的时代,大量的妇女及猫被送上火刑柱。许多妇女被当作巫女烧死,其中一些只是因为饲养猫而被当作女巫,另一些是因为她们曾接触猫,因而受到猫的真身——恶魔的污染。大量屠杀猫使得鼠疫(黑死病)更为猖狂,教会因而把一切灾祸都归咎于猫的身上,女巫和猫被刻上了异教徒和撒旦的烙印。在十三世纪,教皇乔治六世宣布黑猫为女巫的化身,故两者均受迫害,受火刑,都被称为撒旦或恶魔的爪牙什至真身。关于猫为女巫化身还有一则传说:有一位好心的审判官,为了救一个将受火刑的女孩,把女孩偷偷放走,换成一只黑猫。但在火刑时人们看见这只猫从火场中逃出,便认定女孩已然化为了黑猫。英国的拉斐尔前派画家Evelyn De Morgan在其画作“爱情魔药”所描绘的便是配置魔药的女巫与一只蹲在她脚下的黑猫。爱伦坡也将黑猫通灵迷怪的传说带入其小说《黑猫》之中,叫人不寒而栗。
  鸟
  希腊神话中,Siren(塞壬)是美丽却危险的水中女妖,用歌声迷惑水手,使船触礁。关于她们的住地有着各种说法,不过这些住地有一个共同点:全都是周围遍布礁石与峭壁的小岛。Siren出现在诸多希腊神话中,数量从两位到五位不等。在早期希腊艺术中,Siren被描绘为长着女性头部的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长着鸟腿的女子,弹奏着以竖琴为主的各种乐器。早期基督教中,7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Isidore of Seville在其编纂的中世纪百科全书《Ethymologiae》中解释说,“他们(希腊人)描绘了三位Siren,半是处女,半是飞鸟,长着羽翼与脚爪。一位歌唱,一位吹笛,另—位弹拨竖琴。她们用歌声诱骗水手,使其溺毙,使船沉没。”根据10世纪时拜占庭学者编纂的百科全书《苏达辞书》中的描绘,Siren的胸部以上是麻雀,以下是女人体;或者相反,她们是一些长着女人脸的小鸟。这些由女人与鸟混合而成的生物,与印度神话中的迦陵频伽类似,被移植上了鸟的美妙歌喉,这一属性最终成为了她们诱惑水手的武器。   预言者猫头鹰Sirin和Alkonost出自俄罗斯传说,长着猫头鹰的身体,女人的头。根据神话传说,它们住在靠近伊甸园或幼发拉底河附近的“印度陆地上”。Sirin直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壬,以及后来有关塞壬的一些民间传说,阿尔科诺斯特则源自希腊神话中风神的女儿Alcyone,她在得知丈夫,启明星之子Ceyx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后,变为了一只翠鸟。这些传说故事可能是在公元8-9世纪由波斯商人引入到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前身)。Alkonost将蛋下在海滩上,让海浪将它们卷入海中。当蛋孵化时,雷雨会使大海变得波涛汹涌,无法航行。
  她们通常被描绘成头戴花冠或带有灵光的人面乌。它们为圣人唱优美的歌曲,预言未来。但对于凡人,它们十分危险,男人听到它的歌声将会忘记大地上的一切,跟随着它们,直至最后死去。到公元17、18世纪,它们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象征永恒的欢乐和无比的幸福,因为它们住在伊甸附近。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只有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听到它们的歌声,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它们,因为它们飞得那么快,人类的幸福很难赶上。由于这两只乌存活在斯拉夫传说中,因而是几乎只有俄罗斯画家才会表现的主题,其形象也带有明显的东正教色彩。
  由女人和鸟结合而成的生物,希腊神话中还有Harpy,希腊文的字面意思为“强盗,贼”。她抢夺受害者的食物,并把恶人(尤其是那些杀害自己家人的)带给复仇女神。从哈耳庇厄的名字和相关神话来看,她可能是希腊神话出现前,原始自然宗教中的风神,之后她的地位被希腊众神所排挤,逐渐演化为怪物的形态。
  马
  中世纪的神话传说中,独角兽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幻想生物。经典的独角兽形象是一匹长着金色长角,鬃毛垂地的俊美白马。它总是与纯洁的少女联系在一起。传说人们利用少女来诱捕独角兽。在达·芬奇的一则笔记里,他这样写道:独角兽是一种放荡不羁的生物,它需要通过美丽少女的爱忘却自己的残暴和野性。因而,它按下所有恐惧,靠近少女睡到她的膝上,猎人由此将其捕获。
  猎人猎捕独角兽,是因为它们的长角有着强大而神秘的功效。中世纪的医师们相信,将独角兽的角磨成粉,能够解百毒。在如今欧洲大陆保存下来的中世纪药学博物馆中,仍旧能够看到真实陈列着的独角兽的灰色长角。而这些角的真正来源却是深海的一角鲸。由于中世纪的欧洲风行下毒,“独角兽的角”奇货可居,价值相当于同等重量黄金的10倍,在中世纪的受欢迎程度达到顶峰,经常出现在中世纪的教堂装饰、城堡壁饰与挂毯上。
  Pegasus是一只长有双翼的马,通常为白色。由美杜莎与海神波塞冬所生。美杜莎被割下头颅时,Pegasus和兄弟巨人Chrysaor一起从母亲断颈的血液中出生。古希腊人描写他出生后升天拜见众神之王宙斯,宙斯指示他从奥林匹斯带来雷和闪电。相传Pegasus在赫利孔山上踏过时踩出了希波克里尼灵感泉,诗人饮之可获灵感,因此这匹飞马也被视为缪斯女神的标志。
  半人马也是希腊神话中不得不提的角色,他们居住于希腊中东部屏达思山和爱琴海之间,叫做忒萨利和阿耳卡狄亚的两个地区。他们经常因为凶残野蛮与放荡好色而被描述成酒神Dionysus的追随者。这个族群唯一的例外是以智慧著称的Chiron,他是多位希腊英雄的老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英雄Achilles,他骑在Chiron背上,学会了草药医学与射箭的技艺。
  根据罗马诗人Ovidius《变形记》记载,另一匹出名的半人马Nessus驼着大力士Heracles的妻子Deianeira渡河,在河中央企图非礼她,上岸后即被Heracles用泡了九头蛇Hydra毒血的箭射死。人马死前诓骗Deianeira,说自己的血是催生爱情的圣药,涂抹一点在衣服上,给谁穿上,谁便会一辈子忠贞不渝。Deianeira因而赠给Heracles一件沾有人马血的新衣。Heracles穿上后,Hydra的毒液便通过人马血渗入肌肤,最终使其殒命。
  希腊神话是古典油画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Pegasus经常作为配角出现在宙斯的身边。Chiron则常常陪伴在少年Achilles的身边,Achilles骑在半人马背上的场景,是深受画家喜爱的英雄成长主题。
  狮
  Sphinx源自希腊语“Sphiggein”,意为“拉紧”,因为希腊人把Sphinx想像成一个会扼人致死的怪物。它狮身,鹰翼,人面。在希腊神话中,赫拉派Sphinx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考他们,猜不出谜语的人就会被它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以四条腿行走,中午以两条腿行走,晚上以三条腿行走?腿愈多,行走愈慢,体力愈弱。”Oedipus猜中了谜底“人”。Sphinx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埃及神话中有三种Sphinx——人面狮身的Androsphinx,羊头狮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圣物),鹰头狮身的Hieracosphinx。埃及胡夫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的头部,被认为是Khafra(哈夫拉法老)的形象。埃及人认为Sphinx是仁慈的巨兽。亚述人和波斯人则把Sphinx描述为一只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蓄络腮胡,戴有皇冠,名为Shedu。与埃及人相似,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王宫舍鲁金宫入口处的Shedu,其脸部据说就是按照萨尔恭二世本人的形象雕刻的。狮鹫,或名Griffin也是希腊神话中的生物。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因而狮鹫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动物。它是神圣的权力和神圣的守护者的象征。
  关于狮鹫的传说在Arirnaspea(《独眼巨人》)中有详尽的记载。据说狮鹫像老鹰一样筑巢,居住在从现代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草原中,在那里金子和宝石的储量非常丰富。它负责看管金矿和暗藏的珍宝。当陌生人靠近准备搜集宝石时,狮鹫会扑上前去把他们撕成碎片。斯基泰人将在这个区域发现的巨型兽骨花饰作为狮鹫存在的证明,从而使外人不敢前去开采金子和宝石。有学者认为那些兽骨其实可能是恐龙的化石。埃兰人在他们的建筑中广泛地使用了狮鹫的标志。狮鹫在波斯神话里被称做“Homa”,在苏美尔神话里被称为“Anzu”。常常被用作宫廷里的雕塑和标志。在建筑图案里,狮鹫通常以一只长着四只脚、一对翅膀、拥有豹子头或者鹰头的神兽形式出现。   龙
  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龙的形象可以在巴比伦城的伊什塔尔城门上看到。伊什塔尔城门建于新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门上的龙被称为Musussu(怒蛇),是古巴比伦创世神话中的大地母神Tiamat创造出来的怪物之一,用以与后来的主神Marduk战斗。怒蛇还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中九头蛇许德拉的原型。
  根据伊什塔尔城门上的砖雕可以得知,怒蛇的形象由若干种真实生物组合而成:头、颈、身躯以蛇鳞覆盖,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部生角、有冠,舌头如蛇一般分叉,颈部修长;尾巴细长,末端为蝎子尾巴的蛰针。于1902年发现伊什塔尔城门的德国考古学家Robert Koldwey认为,怒蛇的形象是对某种真实存在的动物的描绘。他的论据是:几个世纪以来,巴比伦文化中有关怒蛇的描绘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其他神话生物却随时间而改变,有些更改变得很彻底。而且,伊斯塔尔城门旁边通道上所刻的浮雕都是实际存在的动物,如原牛、狮子,因此他猜测,怒蛇也应该是古巴比伦人所熟悉的生物。1918年,科尔威发表文章指出,禽龙(一种后肢有禽类特征的恐龙)是最接近怒蛇形象的生物。
  古希腊神话中的龙的身份通常为宝物的看守者。如看守金苹果的巨龙Ladon;守护金羊毛,从不睡眠的科尔喀斯巨龙。这两条龙都是地母盖亚之子巨蛇堤丰,与其配偶巨蛇厄喀德那的后代。在古希腊文中,“龙”与“巨大的海蛇”是同一个词,可见一斑。而实际上,蛇与龙在神话幻想动物中的界线并不清晰。北欧神话中,世界树第三根树根深入迷雾之国Niflheim,树根下有Hvergelmir泉水和一条不断啮噬树根的龙Nidhogg,直到它咬断树根的那一天,诸神的黄昏就会来临。在艺术作品与插图中,Nidhogg通常被描绘为巨蛇的形象。印度教的神话传说中的那伽,被佛教吸收后成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属于龙部。而那迦族在印度画师笔下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蛇。拥有一千个头的那迦族的王Shesha,是主神毗湿奴的随从。在印度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主神毗湿奴躺在那伽王舍沙的身上,拉克西米在按摩他的脚。舍沙弯曲着身体,探出一千个头,如凉棚般遮在毗湿奴上方,驮着两位神灵漂浮在乳海之上。在泰国,那迦更多的出现在寺庙建筑的装饰上,在形象上更接近龙,通常是大张着口,口中另衔有一头,亦是大张着口,如此反复相套。一般可套接两到三身龙头。
  龙的形象也出现在《圣经》中。《启示录》12章第3、4节提到:“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她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在《启示录》里,龙是邪恶的,是撒旦的化身。这种形象也贯穿在各种基督教教义以及衍生的文艺作品中。早期的圣徒传中不乏圣人与龙搏斗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天主教徒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利比亚沼泽中有一条恶龙在水泉旁边筑巢。这眼泉是Silene城唯一的水源,市民为了取水,每天都要把两头绵羊献祭给龙。绵羊耗尽后,市民只能用活人献祭。城中每天抽签决定何人牺牲。一日,国王的女儿也被抽中。正当少女要被恶龙吞食之时,圣乔治赶到,提起长矛对抗恶龙,用十字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用腰带将恶龙束缚,牵到城里当众杀死,拯救了公主。市民们被他的义举感化,从而放弃异教改信天主。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中不乏圣乔治的造像与画像,随着时间推移,圣乔治的故事渐渐地演化成为了勇者斗恶龙的主题。
  在十二世纪开始流传的亚瑟王传奇中出现了著名的红龙身影,King vonigem想要建一座城堡,然而建造时,工匠们发现白天建到一半的墙总会在夜里倒塌。于是国王召集占星术士和巫师来解决他的疑惑。巫师告诉国王,需要用处女之子的血洒在地上,才能使城堡建成。国王最后找到这样的孩子,就是梅林。梅林将这种办法斥为谎言,并告诉国王,城堡的地基之下有一个湖,湖底有两条沉睡的巨龙。国王发掘出地湖后抽干池水,果然发现一条红龙与一条白龙。这时两龙苏醒,开始相互争斗。白龙一开始占据上风,而红龙奋起反击,最后将白龙驱走。梅林解释说,红龙代表佛提刚王的子民盎格鲁民族,而白龙代表撒克逊民族。盎格鲁民族会首先被撒克逊民族侵略,而后浴血反抗,最后赶走撒克逊人。佛提刚王的领土就是现在的威尔士,而威尔士国旗上的红龙也正是这个故事中的红龙。
其他文献
对于没有研究過数学的人来说,总有一些事物是无法理解和难以置信的。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约公元前384-3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丹尼尔·马丁》中,福尔斯采用人称混用、碎片叙事、互文、开放的结尾等技巧构建了自己的叙事。这些特殊的叙事技巧,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故事重构。开放的文本,邀请读者构建一个中心,摆脱只能被动接受的命运。  关键词:人称混用 碎片叙事 互文性 开放的结尾  引言  出版于1977年的《丹尼尔·马丁》是福尔斯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其时间跨度30年,地点覆盖多个国家,篇幅长达700多页。它的场景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