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分组和谐学习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运用,但现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是沸沸扬扬,而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应寻找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和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因此,很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要合理地分组、可操作性地分组,在合作学习时,应将班里的学生根据合作的需要,适当地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合理地分组,可操作性地分组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现在,我谈一下我在分组时的一点经验。
  一、分组时学生人数要适时确定
  在数学常规教学中,一般人数确定在3~6人内,4人或5人最合适,比如,老师设计的“议一议”问题情境,学生需要探究、讨论时,4人或5人就合适;在做掷硬币试验时,分工为投掷者,记录者,整理者,3人就行;在实地组织学生测量物体高度时,分工为拉皮尺者2人,稳定测倾器者1人,观测测倾器者1人,记录者1人,组织者1人,以6人为一组更好。有些时候,2人为一组或多人为一组更好,比如,在做投针试验时,1人投针,1人记录,2人为一组就行,然后再将几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小组合作;老师带领学生外出测量拱桥进行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多人为一组更省人力、财力、时间。
  二、分组时学生条件要周全考虑
  分组时,我们不能只采取就近原则,同桌或前后兩桌为一组,也不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寻找伙伴分组,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要调控,考虑学生多方面条件。
  1.考虑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老师要针对自己的课程摸清学生,适当调控组内的兴趣,可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安排兴趣浓厚的、兴趣偏低的,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带动。
  2.考虑学生的性别。进入初中年龄阶段,学生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女生的交往日趋减少,言谈举止也有拘束,在分组时,不能让学生自己选定,全是男生一组或全是女生一组,老师要调控,适当安排男女合作小组,以便于加深学生的沟通,交往。
  3.考虑学生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比较大,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基础好的学生喜欢合作,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快,能彰显自己,基础偏低的学生也喜欢合作,他们平时有共同的贪玩语言,可能有偷懒的动机,这样分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分组时,老师要调控组内的基础差异,尽量在每一个组都要有基础较好的,较差的,使每一个组能达到整体实力的平衡,在合作学习中,能起到帮扶的作用,组与组也能展开竞争。
  4.考虑学生的性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爱表现、不爱表现之分。在分组时,老师应将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当分组,照顾每个组分到不同性格的学生,以便于共同发展。
  5.考虑学生的出生背景。在不同的环境中,造就不同的人,进入初中阶段,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别,在学习、交往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家境一直很好,从小娇生惯养,很难入学生群,说话爱占便宜,而有的学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卑的心理强,一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导致恃强凌弱、结帮拉派的现象常有发生。分组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一个组内,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恰当选择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展开研究和探讨,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见解的机会。通过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操作实践题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发现。如有趣的拼搭,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这样知识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必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第二,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答策略不唯一,答案多样化,很少学生能以一个人的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群策群力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把各种解题策略和讲座结果展示出来。
  第三,挖掘新知时,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是很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效率好坏,恰当地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关键,我们方方面面考虑,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快乐、提高实效。
其他文献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同时在习作练习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就是完成小学生低段习作
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课内预习,学生不仅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策略一:突出一个“导”字,从低段开始渗透课内预习机制  根据预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我们认为将预习从课前(课外)移植到课内,并从低年级开始渗透和培养学生课内预习习惯,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形成框架式的预习模式是实现有效预习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不断努力与探索。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由学生情感、兴趣、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大纲的解读、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疑惑,在各种不同级别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一、教学资源贫乏,缺乏合理开发在《海
流注放电作为自然界中闪电传播的预电离机制、高压输变线路间长空间间隙放电的重要初始阶段,在工业领域存在诸多潜在应用,近年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流注放电具有典型的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渗透,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和以往相比也发生较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改变莫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计算是体
明代人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巧妙设置一定的疑惑情境,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有效地加以释疑,形成学生有疑必质、教师有疑必释的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将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即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一、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疑”  课
在教育这块阵地上,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独立品牌的科技精品:顺丁橡胶刘路沙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日前宣布,我国自主开发的顺丁橡胶主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独具特色,产量占世界顺丁橡胶产量的1/10。在通用高分子材料领
Ge-Sb-Se硫系玻璃被认为是极佳的红外传输材料和有潜力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学设计中,玻璃的线性折射率(n)及其热光系数(ζ)是关键技术参数.以预测和调控Ge-Sb-Se玻璃的n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