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唯美的女性赞歌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沂蒙六姐妹》(2009)演绎了一场令世人动容的守候,展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做的不懈努力。在沂蒙大地上,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默默地承担着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她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她们的精神让人振奋;她们的大爱犹如飘香满地的丹桂,她们的无畏犹如冷艳寒江的芙蓉;她们的品格犹如洁白无瑕的梨花,她们的精神犹如盛开的灼灼桃花。《沂蒙六姐妹》是一首唯美的女性赞歌。
  关键词:《沂蒙六姐妹》;女性;情感;唯美
  
  女性浪漫主义战争片《沂蒙六姐妹》自上映以来,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创造了国产主流电影振奋人心的成绩,反响十分热烈。该片由新科华表影后范志博领衔主演,影片用唯美细腻的笔法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真情感动观众,催人泪下。《沂蒙六姐妹》讲述了孟良崮战役前后沂蒙山六姐妹的真实故事,用细腻温情的笔调赞美了那个红色年代的女性面对国家安危、民族大义表现出来的坚韧和顽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主旋律影片总有固定模式的认知,认为这些应景之作一定有恒定的价值取向,《沂蒙六姐妹》让我们固有的偏见彻底改观。在献礼片接踵而至的时候,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似乎总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而电影《沂蒙六姐妹》则选取了新颖的表现角度,塑造了富有鲜活气息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悠长的审美韵味,以独特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岁月。
  《沂蒙六姐妹》描写的战争背景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影片的主角是淳朴善良的沂蒙女性,她们忙着摊煎饼、做军鞋支前,奉献出无边的大爱。影片真切地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江山不仅是将士们的枪杆子打下来的,也是妇女们用柔弱的肩膀扛出来的。影片中,为了支援前线,春英、月芬和她们的婆婆这些普通的沂蒙女性们,要在短短几天里不分昼夜地摊煎饼、收马草、做军鞋,粮食不够了毫不犹疑拿出自家的口粮;她们自告奋勇去做担架队员,冒着敌人的纷飞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让战士们踩着自己的身躯奔赴战场……这一幕幕的场景无不透着沂蒙人民的大爱。影片没有华丽的场景,真挚的叙事丝丝入扣,使人内心暖流涌动。影片深刻展示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沂蒙老区普通女性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
  
  一、细腻的抒情笔调
  
  《沂蒙六姐妹》以普通百姓生活的侧面来表现和衬托战争,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抒写宏大主题,表现手法别出心裁。全片并没有大段描述战争残酷的场景,也没有血淋淋的死亡现实,而是从侧面切入,关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们中有刚刚成亲暗暗牵挂丈夫,却为了凑军粮毅然回娘家借粮食的新媳妇;有坚强无悔地送丈夫儿子参军,却对着“满门忠烈”牌匾、满院缟素悲痛到流不出泪水的老妈妈……一个个鲜活形象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而愈发真实感人。本片音乐烘托的效果也极其到位,一段段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调贯穿全片,尤其是结尾带着悲怆色彩的男高音版的“沂蒙山小调”一出,将观众的情绪带到极致,催人泪下。
  作为一部描述战争的影片,《沂蒙六姐妹》反而弃战场于不顾,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用几个画面来表现战场。然而影片所透露出的信息却丝毫不亚于战争大片,处处显现出战争的残酷和紧迫。
  影片开头就通过月芬的嫁人而把影片整个背景完美展现。月芬和公鸡拜堂以及喜庆的音乐中掺杂的炮火声让这场婚礼添上了一丝灰色。让观众在疑问中把乡民们对战争的习以为常和月芬对爱情的憧憬表现得丝丝入扣。虽然没有出现战争场面,但是却满眼都是战争,时时刻刻都感觉可能发生战争。影片中,月芬在旷野上的放纵奔跑令观众印象深刻。错过与爱人相见的月芬,身着红色嫁衣心急如焚地奔跑在原野上,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热情而又急切。这时的月芬俨然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成为许多人爱情欲望的象征。她穿梭在人流如水的行军队伍中,寻找着自己未曾谋面的丈夫,更上升为人类集体寻求情感皈依和灵魂慰藉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月芬为丈夫缝制的锦囊。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道具而存在,更成了联系月芬和丈夫之间情感的桥梁。丈夫没见到月芬但是却带走了月芬缝制的锦囊,带走的不光是物,更多的是月芬对丈夫的那种想念和盼望之情。而影片最后,香案上摆放的那个锦囊则具有了更强的力量,使人看到后不禁内心深深地一沉。在影片结尾,月芬和嫂子看到那“满门忠烈”的牌匾后并没有大哭大闹,周围前来慰问的乡亲们也没有安慰或者是哭喊,有的只是沉默。用沉默代替了呐喊,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影片把痛哭、呐喊都舍弃了,观众看过后已经被这种沉痛所震撼。
  用这样细腻的抒情笔调对宏大的革命战争主题进行雕画、描摹,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去感知那个艰苦、伟大年代的同时,也看到了文艺作品对主旋律主题表达的多样性的可能。导演用立体的光影展现出战争中的女人和沂蒙精神,突破了这类题材作品的惯常艺术模式,深入发掘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柔美诗情,让观者感受到沉重的历史和残酷的战争也可以具有诗意的美感。在人心日渐浮躁的今天,《沂蒙六姐妹》也许能带给我们某些失去的东西。
  
  二、真实的情感世界
  
  苦难和残酷一般而言是不能少的战争体现,但影片一再给予我们的不是苦不堪言的负担,而是为了生活的心甘情愿的奉献,因为他们的兄弟姐妹在那样的环境中必须顽强地生存。影片干净极了的情感,无需偷情、无需妒忌、无需血淋淋的刺激,却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哽咽。虽然强忍眼泪,实际上早已泪水纵横。因为这是真实透彻的人的情感,一个个生活情态中的女人鲜活的喜怒哀乐都牵拉着我们。没有技术至上的刺激,也没有复杂矛盾的强迫,我们已经被她们的情感打动得难以自抑。
  在战争年代,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沂蒙六姐妹》展现给我们的不是枪林弹雨的前沿阵地,而是看似远离硝烟的战场后方。这里虽然没有赤膊拼杀,却充满着女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感牵挂和期望守候。
  当沂蒙山的男人们奔赴前线时,留在后方的女人们不仅要完成支前工作,纳鞋底、摊煎饼、备马草,还牵挂着远在前线的亲人。在中国的战争影片中《沂蒙六姐妹》第一次通过女性视角全景式地展示战争中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复杂,上演了一出女人的感情战争。无论是白发亲娘,还是留守新娘,这些形象让我们看到女性情感丰富而又坚韧执拗的两面性。战争带给她们巨大的压力,但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了下来,用她们无私的奉献谱写出大爱无疆的华丽篇章。
  此片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的。编剧苏小卫对女主人公们情感世界的把握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无不由衷赞叹该片对战争年代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淋漓尽致的宣泄。“月芬献血”的一场戏,其场面十分感人。当医生说需要男同志献血的时候,月芬的情绪如火山爆发,她几乎怒吼着喊出:“你瞎了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们都在前线呢!”此声一出,世界归于静寂,这心声不知夹杂着多少女人的默默承受,多少女人的辛酸苦楚。而“满门忠烈”一场戏则构成影片情感的制高点,更加引人入胜。
  
  三、深刻的人性透视
  
  一部战争电影,如果不被人忘记,必有它特殊的价值。《辛德勒的名单》(1993)揭示出历史的真相;《拯救大兵瑞恩》(1998)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钢琴师》(2002)则用音乐告诉人们战争仇恨并非不可逾越。优秀的战争影片在揭示人性的美好本性之后,往往将主题延伸到人类的精神困惑上,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层反思。同样,《沂蒙六姐妹》情节看似平淡,却潜藏着复杂的人性思考。
  战争片《集结号》(2007),因为主题特别,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沂蒙六姐妹》阐释了同样的主题,它关注女性群体。以月芬为代表的六姐妹其实没有比前线抗战的男性少付出,因为她们身为女性,做的只是后方的工作,历史书从不对她们浓墨重彩。可战争中没有这些后方的女人们,怎能保证前线的胜利!历史的偏见总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前线的英雄身上,唯独遗忘了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影片“满门忠烈”的结尾耐人寻味,它让人们在感动之余,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历战争创伤,痛失亲人的女人们。
  在战争片中,爱情常常被用来作为战争的祭奠。就像月芬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爱情一样。在一系列唯美的画面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月芬挣扎中的眼泪。我们设想,如果月芬见到了魂牵梦萦的爱人,很有可能会像秀儿他爹一样把准备再上前线的亲人关起来。这是人之常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放弃继续成就着月芬爱情的美丽,也继续成就着她爱情的悲壮。长时间里,我们的战争电影缺少一种对人的发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注。在这点上,《沂蒙六姐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不仅彰显了中国女性彻底的自我解放、自我宣泄,而且更正视了战争中人性的困惑。也许,伟大的爱情,真的不是个人的事情。虽然我们期待的浪漫爱情都应该有一个完美结局,但这些爱情总在告诉你什么是感动之后,以残缺的方式戛然而止,唯独剩下你一个人站在那里发呆。
  《沂蒙六姐妹》的价值是艺术对于历史的认知复归。在这个时代我们对自己历史的淡忘,对造就当前中国的牺牲历史的忽略,其实是自信不足与数典忘祖的结果。女性给予历史的贡献被尘沙掩埋,艺术表现历史的古旧方式又不能打动观众。《沂蒙六姐妹》的创作者对于历史的真切情感和塑造的艺术形象引导人们重新看待历史的意义,是影片超越所谓主旋律创作窠臼的现代意识的体现。中国艺术太需要重新焕发人们对历史的尊崇了,而敢于承担和善于承担的艺术家就是时代的骄子,《沂蒙六姐妹》的创作者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描述不清的情况;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境。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传统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
期刊
摘要:真正优秀的小小说,一言可撑九鼎,一句能顶万句,一个意象亦可涵盖人间万象。《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选》中的小小说在叙事形式上的多元探索和实验精神,极大地激活了四川小说对语言艺术和审美形式的关注热情,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四川小说总体上的审美品质。  关键词:《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选》;语言艺术;审美形式;文学传统    在小说文体的权力场域中,小小说这类文体似乎一向渺小卑微。尽管近年以来,坊间频频有《年度
期刊
摘要:张艺谋的另类之作《有话好好说》采用黑色幽默的风格,以喜剧的形式揭示悲剧的内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层面跟不上物质发展的步伐,产生了都市的浮躁与荒诞。导演也从镜头形式上进行创新、大胆试验,把都市浮躁和荒诞的主题推向顶峰。  关键词:黑色幽默;长镜头;运动摄影    《有话好好说》(1997)作为张艺谋众多作品中的另类作品,在叙事的表层上讲述了都市人的具有闹剧色彩的轻喜剧故事。赵小
期刊
摘要:女性导演宁瀛在第五代导演中被称为一朵奇葩,最重要的是因为她的电影风格和其他同代导演差异甚远。意大利留学的经历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在她的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客观与主观、共性与特性、写实与写意、特写和全景的影像语言里,宁瀛倾诉着自己回国后对眼前的城市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关键词:宁瀛;“北京三部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有意大利留学经历的第五代导演宁瀛,以她的“北京三部曲”即
期刊
摘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之间看似没有章法、没有联系,但上帝还是巧妙地将其联系到一起,使事情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分辨人类的种种。人类似乎也妄图凭借这些联系建立一座美丽的伊甸园,将世界融合成一个没有沟通阻碍的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缺乏沟通,使得这一切无从进行,或者困难重重。电影《通天塔》(2006)将这些现实的因素巧妙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关键词:亚力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通天塔
期刊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的电视节目形式。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其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分析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期刊
新时代,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转移人口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却一直被视为边缘群体,陷入了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困境。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内涵,基于内生资本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提升路径,对实现新型城镇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劳动转移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都是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而对其与双边贸易的关系的研究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以往的分析多将FDI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并将这种效应主要分为“贸易替代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这是根据被研究的国家(地区)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产生的。而本文主要针对一个特定区域——中亚地区,聚焦当地的五个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下简称为“中亚五国”)。
摘要:郑小琼的诗歌创作有着多重向度和多种维度。为失语者发声,让无力者前行,这是郑小琼诗歌的写作姿态及其精神旨归;细腻中透出辽阔、丰富中体现深刻、尖锐中满怀悲悯,则是其诗歌蕴藉的本质特征。她的诗歌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的、中国的、底层群体的生存风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活于底层现场的诗人,她的诗歌能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书写出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及其内心痛苦,并以此彰显出其中蕴涵的温暖与担当。  
期刊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媒介对人的巨大影响。通过对电影的叙事者和焦点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是电影对电视的控诉。但是,这种控诉缺乏公正的立场,自身充满了矛盾,因此只能是“酸葡萄”般的无效控诉。  关键词:电影;《楚门的世界》;叙事;电视;控诉    由彼得·威尔执导的《楚门的世界》(1998)是一部在影评人和观众中都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原创叙事电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