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房预售审批权下放
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明确171项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143项审批权限调整下放。其中,“房地产预售许可”审批权在调整之列,由原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下放至“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
对此,业界有不同的声音。
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表示,下放审批权无关楼市调控政策。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也认为,商品房预售许可行政审批权下放对楼市没有实质性影响,不会导致房价上涨。这一决定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品房供应、促进成交,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供应短缺而引起的市场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链家地产等研究机构同样表示,国务院决定下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影响范围有限。
但是,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下放后,很多研究者也担心这可能成为变相提升房价的诱因。同策咨询中心报告称,县级政府对于辖区内商品房项目预售的监管关键还是在于其执行力度如何,如果严格执行,可以达到调节、监督市场的作用,如果执行不力,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该中心研究总监张宏伟认为,从当前市场特征而言,市场成交陷入阶段性观望,“金九”成色不佳,预计地方政府在操作上可能会利用预售监管权力的下放,适当放松预售资格审查,以促使开发企业提前进行销售,推动市场成交量有所回升,通过变相放松预售监管来刺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回升。
当“金九银十”的期待落空、楼市驻足观望之时,国务院关于下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的决定自然引人关注。
实际上,在目前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将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下放至“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其政策意图可能是加快商品房预售审批速度,减少审批程序,从而加快商品房供应速度,增加供应量,达到平抑房地产价格的目的。当然,下放审批权,也会让审批部门更好地从更细分的市场状况来调节市场,调节房价和供应,避免在整体房价上搞统计数字游戏,弱化调控效果。再综合考虑近日政府规定在土地出让环节要考虑开发商拿地后的开工和预售周期因素,可以看出,政府调控的思路正从限制需求逐步转向力促供应。
需要强调的是,下放审批权并没有降低审批标准,只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批的难度,有利于快速增加市场供应。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更需要严格审批制度的监管,因为对预售资格的审核关乎市场交易秩序的有序和平稳。下放审批权可以更好、更直接、更有效地监管区域内楼盘项目预售情况,也可以更直观地监控楼市波动情况。
始于1994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在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快速回笼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和运转率的有效手段。而当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之后,预售制的存废成为了热门话题。从此次国务院明确预售许可审批权的下放,证明短期内我国预售许可制度并不会取消。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将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则。显然,这需要从长计议。
●知名房企深陷“质量门”
近期,中国房地产行业遭遇了严峻的质量拷问:从素以质量闻名的新加坡仁恒置地,到万科、招商地产、保利置业、首开……这些著名的地产品牌相继出现质量问题。
8月初,宁波合生国际城业主发现家中的门框因被水浸泡而脱落,甚至用手就可以把门框掰下来。业主们将一段门框拿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合生高层门框等材料是中密度纤维板,甲醛含量18mg/100g,超过家居业人造板材生产使用的E1级标准1倍(按照国际标准,E1级规定游离甲醛含量≤9mg/100g)。事实上,合生国际城不仅存在“毒门框”的问题,据报道,由于工程款纠纷、工资纠纷、房屋质量纠纷等问题频发,宁波市镇海区建设交通局已于9月14日向宁波合生创展房地产有限公司发出通知,要求企业停止预售E、F区剩余房源,对未售房源进行分户排查,及时整改。
无独有偶,近日位于青岛市金沙路的保利百合花园业主抗议,新房莫名其妙“被降层”,楼后紧靠北窗的网点高达五层楼,四楼以下都变成了地下室。不仅如此,这次交房的三座楼大约500余套房屋内均发现墙上布满了直径1厘米左右的孔,有的孔内还有橡胶管,管子直接贯穿墙体两侧,业主将其谑称为“蜂窝墙”。开发商解释说,这是为了赶工期没有得来及将墙孔封堵,但不影响房屋质量。业主显然不能接受开发商的解释,事件仍在僵持当中。
就连在地产界一向口碑较好的万科近来也深陷质量门。从3月初上演的“纸板门”事件,到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毒地板”事件,万科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形象收到了损害,万科项目的诚信缺失也正在被购房者所诟病。
众多一线房企因质量问题致使品牌形象陷入危机,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何原因使房屋质量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又一聚焦点。
首先,房产市场自实施限购政策以来房价上涨的幅度受到了控制,加之楼市成交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很多开发商都采取了降价走量的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一些不良开发商便在房屋材料等方面做“手脚”,这成为多数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
其次,近期房价出现下调趋势,且市场预期价格仍有较大下行压力,因此出现了“房价下降、纠纷上升”的苗头。由于收房时“资产缩水”,有些业主若直接要求“补偿差价”,明显违反契约精神,难以获得认同;而以房屋质量纠纷为由要求赔偿,则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同情和共鸣。然而,国家现行政策法规对“退房”标准既无明确界定,也无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业主即使想要“依法维权”,也无从下手,唯有采取各种极端办法,制造社会效应,逼迫开发商让步,这也是当下纠纷不断的原因之一。
最后,目前我国在房屋质量管理上一直以工程结构安全为主,房屋验收条款也集中在安全上;在装修质量方面,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实际监管,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也让许多开发商有了空子可钻。例如上述保利“蜂窝墙”事件就是由于缺乏监管,而使明显不能过关的房屋直接交付到购房者手中。因此,应尽快出台房屋装修行业标准,防止因经济纠纷衍化为对监管不作为或法律缺失的社会矛盾。主管部门应在竣工验收环节建立交付验收监管制度,积极推行质量分户验收,确保每套住房合格达标。
我们认为:商品房的质量问题不仅是这些年楼市“野蛮生长”的历史问题,更是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现实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房地产企业才能真正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明确171项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143项审批权限调整下放。其中,“房地产预售许可”审批权在调整之列,由原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下放至“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
对此,业界有不同的声音。
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表示,下放审批权无关楼市调控政策。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也认为,商品房预售许可行政审批权下放对楼市没有实质性影响,不会导致房价上涨。这一决定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品房供应、促进成交,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供应短缺而引起的市场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链家地产等研究机构同样表示,国务院决定下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影响范围有限。
但是,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下放后,很多研究者也担心这可能成为变相提升房价的诱因。同策咨询中心报告称,县级政府对于辖区内商品房项目预售的监管关键还是在于其执行力度如何,如果严格执行,可以达到调节、监督市场的作用,如果执行不力,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该中心研究总监张宏伟认为,从当前市场特征而言,市场成交陷入阶段性观望,“金九”成色不佳,预计地方政府在操作上可能会利用预售监管权力的下放,适当放松预售资格审查,以促使开发企业提前进行销售,推动市场成交量有所回升,通过变相放松预售监管来刺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回升。
当“金九银十”的期待落空、楼市驻足观望之时,国务院关于下放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的决定自然引人关注。
实际上,在目前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将商品房预售许可审批权下放至“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其政策意图可能是加快商品房预售审批速度,减少审批程序,从而加快商品房供应速度,增加供应量,达到平抑房地产价格的目的。当然,下放审批权,也会让审批部门更好地从更细分的市场状况来调节市场,调节房价和供应,避免在整体房价上搞统计数字游戏,弱化调控效果。再综合考虑近日政府规定在土地出让环节要考虑开发商拿地后的开工和预售周期因素,可以看出,政府调控的思路正从限制需求逐步转向力促供应。
需要强调的是,下放审批权并没有降低审批标准,只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批的难度,有利于快速增加市场供应。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更需要严格审批制度的监管,因为对预售资格的审核关乎市场交易秩序的有序和平稳。下放审批权可以更好、更直接、更有效地监管区域内楼盘项目预售情况,也可以更直观地监控楼市波动情况。
始于1994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在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快速回笼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和运转率的有效手段。而当房地产调控进入深水区之后,预售制的存废成为了热门话题。从此次国务院明确预售许可审批权的下放,证明短期内我国预售许可制度并不会取消。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将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则。显然,这需要从长计议。
●知名房企深陷“质量门”
近期,中国房地产行业遭遇了严峻的质量拷问:从素以质量闻名的新加坡仁恒置地,到万科、招商地产、保利置业、首开……这些著名的地产品牌相继出现质量问题。
8月初,宁波合生国际城业主发现家中的门框因被水浸泡而脱落,甚至用手就可以把门框掰下来。业主们将一段门框拿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合生高层门框等材料是中密度纤维板,甲醛含量18mg/100g,超过家居业人造板材生产使用的E1级标准1倍(按照国际标准,E1级规定游离甲醛含量≤9mg/100g)。事实上,合生国际城不仅存在“毒门框”的问题,据报道,由于工程款纠纷、工资纠纷、房屋质量纠纷等问题频发,宁波市镇海区建设交通局已于9月14日向宁波合生创展房地产有限公司发出通知,要求企业停止预售E、F区剩余房源,对未售房源进行分户排查,及时整改。
无独有偶,近日位于青岛市金沙路的保利百合花园业主抗议,新房莫名其妙“被降层”,楼后紧靠北窗的网点高达五层楼,四楼以下都变成了地下室。不仅如此,这次交房的三座楼大约500余套房屋内均发现墙上布满了直径1厘米左右的孔,有的孔内还有橡胶管,管子直接贯穿墙体两侧,业主将其谑称为“蜂窝墙”。开发商解释说,这是为了赶工期没有得来及将墙孔封堵,但不影响房屋质量。业主显然不能接受开发商的解释,事件仍在僵持当中。
就连在地产界一向口碑较好的万科近来也深陷质量门。从3月初上演的“纸板门”事件,到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毒地板”事件,万科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形象收到了损害,万科项目的诚信缺失也正在被购房者所诟病。
众多一线房企因质量问题致使品牌形象陷入危机,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何原因使房屋质量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又一聚焦点。
首先,房产市场自实施限购政策以来房价上涨的幅度受到了控制,加之楼市成交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很多开发商都采取了降价走量的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一些不良开发商便在房屋材料等方面做“手脚”,这成为多数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
其次,近期房价出现下调趋势,且市场预期价格仍有较大下行压力,因此出现了“房价下降、纠纷上升”的苗头。由于收房时“资产缩水”,有些业主若直接要求“补偿差价”,明显违反契约精神,难以获得认同;而以房屋质量纠纷为由要求赔偿,则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同情和共鸣。然而,国家现行政策法规对“退房”标准既无明确界定,也无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业主即使想要“依法维权”,也无从下手,唯有采取各种极端办法,制造社会效应,逼迫开发商让步,这也是当下纠纷不断的原因之一。
最后,目前我国在房屋质量管理上一直以工程结构安全为主,房屋验收条款也集中在安全上;在装修质量方面,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实际监管,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也让许多开发商有了空子可钻。例如上述保利“蜂窝墙”事件就是由于缺乏监管,而使明显不能过关的房屋直接交付到购房者手中。因此,应尽快出台房屋装修行业标准,防止因经济纠纷衍化为对监管不作为或法律缺失的社会矛盾。主管部门应在竣工验收环节建立交付验收监管制度,积极推行质量分户验收,确保每套住房合格达标。
我们认为:商品房的质量问题不仅是这些年楼市“野蛮生长”的历史问题,更是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现实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房地产企业才能真正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