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本资源利用与写作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y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讲得最多的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法活动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可当前的写作教学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现象。
  一、一味“求远”,收效甚微
  学生写作犯难之中,很大的困惑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够,一到写作的时候搜肠刮肚“挤牙膏”。为了解决学生“肚里没货”的问题,老师们花费了不少心思,让学生读报,摘抄精美片段名言警句,苦口婆心让学生多多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并写进周记。可结果呢?不少学生因书写不佳或时间不够,只摘抄而不记或记了也印象不深,只能流于形式;周记因随意性很大,也是流水账的多。
  摘抄本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对写作肯定有帮助。阅读课外报纸书刊,摘抄多种素材,对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和积累写作的素材都有好处。这是提高写作远方法的途径之一。但是,这只能称为远方法,因为它是课外的,不是课堂上的,是需要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己选择读物的。既然是远方法那么它的路线是长的,是要坚持不懈的,付出的时间精力也会很大。而事实是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压力大,一味的长远战略,耗时耗力,看不到短期的效果,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遭轻视,学生完成流于表面。就算教师一再强调坚持并不断检查,也只能双方消耗人力物力,结果收效甚微。
  二、有效用“近”,激发兴趣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课外素材摘抄本的远方法结合课本写作素材的近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得好,学生的素材会相当丰富。而两种方法,课本写作素材的挖掘是放在第一位。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选取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我们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感受:“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相反,语文课本一旦不能被有效利用,不管你把课文分析得多么精彩,不管学生讨论得多么激励,学生都会失落、怀疑:难道我们记忆背诵的结果就是应付几题字音、默写题吗?一样东西要是对方觉得没用,那么他去接受这样东西就会很勉强很压抑,长期下去就会排斥,最后放弃,如此,语文课堂则陷入无用论的困境。要想让课本充分利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本变为生活的蓝本,变成写作的养料。比如我以前教《沁园春·长沙》,注重字词的疏通和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讲解,结果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并不太浓。而当我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来教,学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欣赏了湘江的秋景之美和同学少年的精神焕发之后,我问学生: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情怀与他后来成为一代伟人有无关系?学生说:有。正因为毛主席青年时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所以才会带领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为一代领袖。我趁机引导:能再举一些例子吗?学生说:周总理在沈阳读中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鲁迅赴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19岁就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立志献身祖国。司马迁在青少年时就立志写《史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有孙文、陈景润……所以说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这样才能意气风发,才能关心社会,热心身边,才能不屈不挠,有所建树。我说:很好,都明白道理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我们有些同学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的,却早读课一来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呢?学生笑。青年人就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齐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迈进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便是“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沁园春·长沙》,你们知道编者的意图吗?学生:知道,它是我们高中阶段的人生航标。同样,我还用这样的思路教食指的《相信未来》及其他课文,并在讲完“向青春举杯”专题后,让学生收集有关青春话题的名人名句或优美语段。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都比较积极。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启示我们:为什么不有效利用教本资源,让学生觉得我每堂语文课学到的内容都与我的生活有关,它指导人生,给人启示,并能自觉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教学当中,学生深觉学有所得。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多方挖掘,讲求方法
  当然,文学教本的充分利用并非简单容易之事,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针对各个专题的不同特点,多方挖掘,精心设计。常见的思路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解构教材课例,借鉴写作方法。
  比如教《想北平》,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本文紧扣“想”展开思路,主要写北平什么地方让人想,“我”是怎么想北平的。然后让学生欣赏老舍朴素语言背后对北平的的真挚情感。在教完之后,我就问学生:我让大家写一篇《想家》的文章,大家会怎么写?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有一点,大家共同认可:就是“家”什么地方让人想,怎么去想的,想到什么程度,这些一定要写;必须有对“家”的细节或场景的生动描写,抒情首先得有真情,自己都不敢动岂能感动别人?可适当运用比较法。我想学生能明白了这些,还是得力于对《想北平》这篇文章写作方法的借鉴。然后,我又进一步拓展,布置一篇有一定审题难度的命题作文:“触动心灵”,让学生构思写作。学生很快明白写作重心在“触动”,怎么触动,为什么能触动,以细节感人,感情要真挚,必须是生活的再现,才能打动读者。
  (二)整理佳句美段,内化文化积淀。
  《沁园春·长沙》
  写秋天景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青春朝气理想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提炼教材,整合写作素材。
  1.主题归类,巩固记忆。
  利用课本素材,就是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以苏教版为例,教材是按专题编排的,因此,积累素材也可以集中进行,如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讲了孔子、孟子、马克思、马丁·路德·金、孙文等人的理想,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积累;有些课文中可积累的素材很多,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大量的典故;有些素材可以联系积累,比如《〈史记〉选读》中鲍叔牙、韩信、李广等人物的性格等,可以放在一起比照分析。
  2.纵深挖掘,多向联系。
  对于一些重点课文,要重点作一些“钻探”,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有助于积累课本素材。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挖掘:一是敢于直谏,是一种执著,一种操守,居其位,必谋其政;二是从善如流,勇于纳谏,是人们对统治者、领导者的期待;三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能为民谋福利,一个政党如果不能执政为民,那么,它就会走到人民的反面;四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碰到类似的作文话题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再如《拿来主义》,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也可从精华与糟粕的角度联系“选择”“美与丑”等话题,还可从交往交流的角度联系“开放”“封闭”等话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生活本身,书本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源泉,而教材因它的丰富精彩及简便理应成为写作素材的“根据地”。我们要重视教本中写作素材的积累,使文学教学发挥最大效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用丰富的感情,用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运用灵活多变、新颖多样的精彩导入,就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作者阐述了语文教学导入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注意 兴趣 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尤其如此,如果一节课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周杰伦《蜗牛》  经典流行歌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以其音乐美和文学美感染听众、征服听众。  这些看上去轻松甚至有点
一  人们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从教几年来确有体会,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求知欲渴的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主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确立和实践,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课堂形态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景象。于是广大教师和教研者倍感欣慰,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但现实课堂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人”。新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
在人的发展中小学不可忽视,它往往为人的一生的发展确立方向,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为此,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阅读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首先,教师可通过学习目的和态度的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或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时时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迫切求知的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其次,教师应把视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的教学过程。最后,教师的教路与学生的学路结合,力求创设出使人思考、激励求异创新的情境,达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目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所说的“充分地读”,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一遍遍、枯燥无味地傻读,而是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  怎样引导学生去读,以及如何去读,才能使学生爱上朗读呢?  在现行教材中,教材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对人文的关怀。课文文质兼